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和諧社會建設呼喚構建公眾利益訴求的制度渠道

蔡禾2011年11月02日10:22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如果把人類生活共同體看做一個整體系統,那麼構成它的各個領域就是不同的子系統,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個子系統,每個子系統都承擔一定的功能。社會子系統承擔的是人的再生產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秩序功能,其要解決的核心是“社會整合”問題。

  人的再生產質量以文明發展水平為標准

  對一個國家而言,人的再生產是民族興旺、國家強大的基礎。人的再生產不單指“生物人”的再生產,更是指文化、精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人”的再生產,因此滿足人的再生產質量不是以人的生理滿足為標准,而是以文明發展的水平為標准。形象地說,在一個以解決溫飽問題為目標的國家裡,“吃飽”是滿足人的再生產的基本標准﹔而在一個以全體人民“奔小康”為目標的國家裡,人的再生產是以“吃好”、身心健康為標准。

  人的再生產質量由滿足人的再生產需求的消費品供給制度決定。消費品分為私人消費品與集體消費品。私人消費品是指由私人獨自佔有和市場供給的消費品,集體消費品是指對於人的再生產必不可少但由國家供給的非私人獨佔的消費品(如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公共住房)以及滿足人精神需求的公共文化設施和產品等。從傳統農業社會到現代工業社會,人的再生產消費品供給的最大變化是集體消費品在人的再生產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原因有二:一是市場不能保障所有人的再生產消費品供給,達到該社會文明發展水平的基本要求。二是在現代工業社會,許多傳統社會人的再生產非必要消費品轉變為必要消費品。例如教育成為現代人的再生產的必要消費品,但是家庭無法提供這種必要消費品,資本也不願意生產無產出的教育消費品,因此教育隻能由國家來提供。

  集體消費品供給不足放大社會不平等

  但國家供給存在兩個局限,一是國家的供給能力是有限的,二是國家無法滿足人的再生產需求的多樣化要求。每個人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子系統中都佔有一定位置,位置不同決定了資源獲取和機會分配的差異,而人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領域的差異必然導致人被分化為不同的利益群體,從而型塑出相應的社會結構。而利益群體間由利益差異引發的矛盾必定首先以社會問題的形式展現出來,從而挑戰社會整合問題。任何國家都存在社會矛盾,發展越快的國家,利益群體的分化越多元,社會矛盾可能越復雜。建設和諧社會不是把矛盾壓下去,而是在多元化的利益群體之間搭建一個利益對話、利益博弈的公共平台,將利益矛盾或沖突納入到制度化的表達和抗爭中,從而構建一個有序的社會。

  在人的再生產領域,當下中國面臨的關鍵問題是相當一部分人面臨基本民生問題,這部分人的再生產質量與當下文明發展水平極不相符。導致這一狀況的原因之一是巨大的財富分化使得低收入人群的私人消費品供給嚴重不足,而國家不僅沒有通過擴大集體消費品供給來彌補不足,且將部分集體消費品供給轉變為市場供給。原因之二是中國還處在轉型過程中,計劃體制下按照權力和地位分配的人的再生產集體消費品體制與市場體制下按照市場機會分配財富的體制在相當大程度上糾結在一起,導致部分人不僅在財富分配上是弱勢群體,在集體消費品的分配上同樣是弱勢群體,社會不平等在這種疊加中被高度放大。

  利益訴求失敗致“社會沸點”下降

  當下中國不是沒有利益訴求的正式制度,而是制度效率較低。導致這一狀況的根本原因是,“單位制”解體后,中國社會沒有形成與利益群體分化狀況相應的利益組織形式,人們普遍陷入“原子化”狀態,利益訴求呈現出“個體化”特征。大量難以成功的個體利益訴求使不滿積累起來,並轉為怨恨,“社會沸點”則不斷下降,最終以泄憤式的群體事件形式表現出來。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如果不能在個體與政府之間建立起一個“中間地帶”,即建立利益群體之間對話、博弈的公共平台,那些因個體訴求不成而產生的不滿就會全部轉向政府。面對不斷增長和激化的社會矛盾,政府極易倒退到計劃經濟體制下靠行政權力管控來解決問題的老路上去。

  胡錦濤提出,要“提高社會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而要實現社會協同就需要有一個“非原子化”的社會,要實現公眾參與就需要有一個有效率的滿足公眾利益訴求的制度渠道。

  改革開放30年來,為了轉變體制搞活經濟,相對其他事業而言,政府對企業的發展給予了較多的扶持和政策傾斜。但是,企業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理念使環境、社會乃至政治成本大大增加,更為嚴峻的是,這些企業外溢出來的環境治理成本和社會治理成本的累積正在導致民眾對政府的質疑,從而直接危害政府的公信力。因此,當下中國要實現有效率的社會管理,還必須推動企業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理念,強調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消費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強調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否則,政府和社會的努力就會在資本的貪婪中被消解。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