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社會管理應注重觀念和政策創新

藍蔚青2011年06月07日14:59來源:學習時報

  當前我國社會管理和社會建設面臨的任務和新挑戰很多,其中與社會管理直接相關而且往往是我國特有的挑戰主要是,我國是一個處於超高速歷史性巨變中的超大型社會,經濟社會轉型與體制轉軌相交織,社會問題的復雜性世所罕見。因此,進行社會管理創新必須直面各種挑戰,注重從觀念和政策上創新。

  1.解放思想擺正位置。關鍵是教育各級干部牢固確立民主民生意識。過去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偉大的歷史性轉折。今天在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確立的新形勢下,面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任務和人民群眾廣泛的新期待,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並重,把政府工作的重點從推動經濟發展轉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這不僅是因為我們的一切努力,包括維護社會穩定和加強國防建設都是為了使人民群眾生活得更美好,而且是因為改善民生是發展經濟的最強大最持久的動力。同時,要牢固確立社會管理就是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體現人民群眾的願望和意志,充分依靠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

  2.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各級黨委及其工作部門必須講政治,跳出對具體行政事務的管理,全面了解社會各方的利益訴求和意見建議,統籌兼顧,搞好頂層設計、政策制定和合理分工。社會管理涉及面廣,任務日趨繁重,亟需建立黨委綜合部門協調整合社會各方。建議設立黨委社會工作委員會,把“平安辦”、“綜治辦”、“維穩辦”的綜合協調職能納入,但不限於治安和維穩,不承擔具體管理職能,主要負責協調相關黨政司法部門以及主流媒體,同時作為黨委的群眾工作部,以體現社會管理的實質和基本要求,並統一承擔指導工青婦、科協、社科聯、文聯、記協、工商聯等群團工作的職能。黨的群眾工作要深入一切社會領域、社會群體、社會組織,黨的基層組織設置和分工要適應這樣的工作要求。

  3.合理設定政府職權。建議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當前社會管理中的突出問題,對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進行全面梳理和科學分析,著力研究解決“缺位”、“越位”和權限交叉問題,據此調整部門職能、機構設置和財政支出結構,實現財權和事權的統一。在此基礎上制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標准體系作為政府各部門的工作目標和考核標准,也交給人民群眾一把衡量政府工作的尺子,既有利於監督政府也有利於理解政府。同時加強各個方面的監督,實行嚴格的問責制,保障各項社會管理到位。既要寓管理於服務,又要區分管理和服務。政府主要直接從事需要權威性和強制力的管理事項,不需要行使權力的服務項目盡可能通過委托或購買服務等途徑,引導、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服務行業去承擔,避免政府機構膨脹和行政成本過高。現在許多地方和部門都在積極建設社會公共管理信息服務平台,這對於提高公共管理效率,方便群眾辦事,實行政務公開,加強民主監督等都具有重大意義。但亟待統一規劃統一標准,加強互聯互通,實現相互兼容和數據共享,避免形成信息孤島,造成極大浪費。

  4.努力納入法治軌道。法治是社會有序運行的根本保障。當前,社會管理的法律法規是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相對薄弱的部分,某些領域的基本法律尚未出台。建議針對當前社會管理中的突出問題,對已有的法律法規進行全面梳理和科學分析,盡快作出必要的修改、完善和補充。對社會管理部門內部的各種“潛規則”進行認真全面的清理,分析其思想文化和體制根源,深刻揭示其危害,找出使其失效的辦法。建議在充分聽取社會各界和相關部門意見的基礎上,由人大相應的專門委員會牽頭制定法規,以免隻考慮管理者的需要甚至夾帶部門利益,也避免法規之間的沖突。罰款式執法、應付式執法、運動式執法嚴重損害法制權威,建議加強監督,鐵腕查處,盡快杜絕,首先根除某些領域靠罰款養人的機制。普法宣傳教育也要緊密配合立法執法,把社會管理的法律法規作為“十二五”期間的普法重點。

  5.積極推進社會自治。社會自治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管理思想的核心。要樹立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組織起來比一盤散沙好,社會組織公開化比隱性化好的理念,發揚我們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和善於組織群眾的政治優勢,以城鄉基層為重點,支持和推動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實現社會的“再組織化”。同時盡可能把不需要政府強制力的公共服務職能轉移給社會組織,向社會組織開放更多的公共資源和領域,以購買服務等形式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持,更好地發揮社會組織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發展和表達訴求、維護權益、有序參與、社會協商、化解矛盾等作用。把社會組織作為新時期黨的群眾工作的重點,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組織機構、工作機制和專業隊伍,實現黨的工作對社會組織的全覆蓋,實行政府對社會組織的依法監管。對社會組織的發展採取先挖渠后放水的做法,首先放開目前管理基礎較好的領域和容易管理的文化娛樂、自我服務等領域,並積極創造條件,成熟一個,放開一個。長期以來,實行參與公務員管理的科協、社科聯、文聯、記協、工商聯等群團組織對管理所在領域的專業性社會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建議通過歸口進一步發揮它們對所在領域所有的專業性社會組織的政治領導(特別是領導社會組織中的黨組織)、業務指導和監督作用,同時強化它們的群團意識和服務意識,著重發揮它們的樞紐型社會組織功能。積極探索我國基本政治制度的內在銜接,加強人大、政協與社會組織的聯系並實現制度化,使社會組織更多地通過人大、政協反映訴求,民主參與。

  6.及時解決社會問題。社會管理重在治本,即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當前,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是涉及切身利益、公民權益和公平正義的問題。一旦出現問題,大多數人還是就事論事。隻要能及時公正地解決,就能提高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凝聚力和號召力。目前大部分社會問題包括引發群體性事件的問題還處在較低層面上,還不至於直接帶來重大危害,但迫切需要通過制度性安排構筑有效防線,防止問題的升級。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問題必須及時作出反應,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一時難以解決的也要向群眾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取得諒解。解決社會問題要防止“抓小放大”,隻解決容易發現和解決的“疥癬之疾”。有些深層次的社會問題盡管表現不那麼明顯,但損害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久拖不決會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障礙,損害黨和政府的公信力,破壞黨群干群關系,動搖黨的執政地位和國家的基本制度,屬於“心腹之患”。這是社會管理的難點,也應該成為加強、改善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點。

  7.謹慎制定社會政策。解決普遍性的社會問題要靠社會政策。建議對當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各種利益矛盾進行全面系統分析,弄清問題所在和制約問題解決的主要因素,根據現階段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大多數人的思想水平,兼顧效率和公平,兼顧各方利益,提出化解矛盾的總體思路、配套政策和具體措施,盡可能制定出解決問題的路線圖和時刻表,這樣可以增強人民群眾的信心,堅定對黨和政府的信任。要克服社會政策碎片化的傾向,加強頂層設計,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充分聽取所有相關利益群體的意見,加強對政策實施后果的預測,制定應對預案,盡可能減輕阻力,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被動應付,顧此失彼。

  8.有效引導社會輿論。宣傳部門要針對廣大人民群眾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以更多的精力、更強的說服力做好對現行社會政策的宣傳解釋和對大眾情緒的疏導工作,讓群眾充分了解黨和政府為改善民生、維護民權所做的大量實事。這是強化對基本理論、基本制度認同,增強黨和政府公信力的最有效方法。近年來,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對反映輿情民意、揭露社會矛盾、實施輿論監督、促進社會問題的解決發揮了愈來愈大的作用。黨和政府也愈來愈重視媒體輿論。這是很大的進步。因此,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更應該增強社會責任感,絕不能隻顧吸引眼球,不負責任地發布和轉載聳人聽聞的不實數據和偏頗觀點,宣泄媒體工作者個人情緒,誤導社會輿論,引發和強化社會不滿情緒。絕不能以主觀願望代替客觀規律,以情緒代替科學,在重大民生問題上提出現階段不可能實現的目標或預期,向實際工作部門施加輿論壓力,導致黨和政府及媒體的公信力共同受損。要加強宣傳部門、主流媒體和實際工作部門的溝通協調,確定既能滿足廣大群眾願望又切實可行的政策選擇和管理目標。領導機關需要建立能夠全面客觀真實迅速地反映民意的調查機制,領導干部必須經常深入群眾了解真實的民意,防止把被媒體放大的少數人意見誤認為民意,作出錯誤決策。事實比觀點對公眾的影響更大,錯誤的觀點公眾不一定接受,但歪曲和捏造的“事實”可能欺騙億萬人。因此對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政府和主流媒體一定要保障人民群眾的及時知情權,增強自己的公信力,對事關民生民權的謠言要以最快速度通過權威媒體和各種現代傳播手段加以澄清。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