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從起立到起跳:發展型重建的四川模式

省社科院《災后重建的四川模式研究》課題組2011年04月14日13:26來源:四川日報

  ●核心提示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四川省委、省政府用三個月時間高效地完成搶險救援和安置群眾的緊急任務,並審時度勢地提出“原地起立、發展起跳”的重建戰略,僅用兩年多的時間譜寫了從恢復到發展的壯麗篇章,首次打破“先恢復、后發展”梯次重建的常規模式,創新形成“恢復與發展相融合”同步重建的新型模式。

  中國式道路:四川模式的本質屬性

  我們所說的四川模式不僅是四川的獨特創新,更是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和舉全國之力支持的條件下,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在四川災區的集中體現和生動實踐,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在災區創造性地貫徹中央災后科學重建的偉大部署和英明決策所取得的偉大成績。四川模式在本質上既是災后重建的中國式道路,也是災后重建的四川實踐、四川創新和四川方法,更是向中央和全國人民交出的一份合格的“四川答卷”。

  四川模式依托於中央集權的抗災救災體制。以中央政府為核心,進行統一指揮,採取非常規手段,集聚全國之力抗震救災,這是我們抗災救災中形成的優良傳統。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充分發揮了這一優良傳統,果斷決策,在災后重建中採取了“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以對口援建為核心,引導各種資源和生產要素迅速向災區聚集,加上國際各界的大力支持,為四川創造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奇跡提供了重要條件。

  四川模式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災區的踐行和展現。科學發展、民生優先、統籌城鄉、規劃引領等中央倡導的先進理念和科學方法同時應用於災后重建,使災區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跨時代、超水平的發展態勢。而正是在科學理論和先進理念的直接引領下,四川災后重建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災區“三基地一窗口”的展示效應凸顯,災區經濟、社會、生態和精神家園建設全方位起飛也証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實踐性和正確性。

  發展型重建:四川模式的根本特征

  縱觀國內外的地震災后重建模式,大都採取了先恢復后發展的方式。即優先恢復基本的、緊急的住房、基礎設施、公共設施項目,再進行產業重建,而在產業重建中大多也是以先“復原”為主,再考慮“升級”發展。其災后重建的速度比較緩慢,重建時間較為漫長,有的長達十年甚至數十年。四川模式的根本特征在於變“先恢復、后發展”的常規性梯次重建為“恢復與發展相融合”的跨越型同步重建,在重建中實現超常發展﹔其突出的特色在於依托中華民族友愛互助的優良傳統,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獨特優勢,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實現化巨災為跨越,在廢墟殘垣上創造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和精神家園建設全方位超常跨越發展的奇跡。

  功能恢復與趕超跨越有機結合是四川模式的首要特征。四川災區民生項目和基礎設施重建絕不僅僅是簡單“克隆”和原狀恢復,而是從工程質量、建設風格、功能配套、運行管理等方面實現趕超跨越的目標。四川模式不僅注重民生和基礎設施重建,而且注重產業重建﹔不僅注重重大產業恢復發展,而且注重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轉型和優化升級﹔不僅注重硬件建設,而且注重管理維護、技術升級、人才培養等軟件配套。

  民生工程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是四川模式的顯著特征。四川模式以優先解決民生問題為基點,突出城鄉住房、公共設施、基礎設施、重大產業重建“四個優先”,使涉及災區群眾基本生活和地方經濟命脈的重大領域在第一時間得到恢復和提升。同時,又按照先生活、后生產的客觀需要,在幫助災區群眾快速重建家園的基礎上,著重解決災區群眾長遠生計問題。一批省級工業園區得到批准建設,一些以農民集中居住區為核心實現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復合功能配套的新農村綜合體得到發展。

  重建質量與重建速度有機結合是四川模式的關鍵特征。重建速度必須服從於重建質量,將高標准、嚴要求貫穿於項目建設的全過程,把每一項工程都建設成為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優質工程、精品工程。與此同時,為了保証重建速度,通過擴大中央重建基金和對口支援等方式,將全國資源和力量匯聚於災區。通過開辟災后重建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和 “5+2”(即無工作日與休息日之分)、“白+黑”(即無晝夜之分)、“晴天苦干、雨天巧干”的頑強拼搏,大幅度縮短建設工期,從而實現提高重建質量與加快重建速度的雙重目標。

  自力更生與對口支援有機結合是四川模式的根本保障。四川模式的成功經驗在於搭建了對口援建雙方合作和交流的平台,有效地整合了雙方之間的優勢資源。加快推進對口支援向對口合作轉變,努力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援建合作格局。四川災后重建中的援建不是代建,更不是包建,受援方要做好相關服務工作,積極配合和支持援建方推進項目建設﹔同時更要充分發揮災區人民的主觀能動性,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虛心學習發達地區開拓創新、跨越發展的經驗,把災后重建與充分開放合作結合起來。

  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有機結合是四川模式的現實選擇。政府的主導作用表現在規劃制定、政策支持、環境保障、組織協調等方面,不能缺位。而市場運作則體現在充分運用市場機制,調動力量,整合資源,破解投融資難題。同時,加強各類資金統籌,對中央財政建設資金、對口支援資金、社會捐助資金以及受災地區自籌資金進行合理使用、精打細算,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對災后重建資金、項目嚴格管理,切實加強監督檢查,確保廉潔重建,取信於民。

  物質與精神家園重建有機結合是四川模式的重要創新。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的要求,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明確了兩大任務,即 “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重建任務。四川在災后重建中將精神家園重建擺在與物質家園重建同等重要的位置,是因為精神家園重建是治愈心靈創傷、重樹精神支撐、重聚精神動力、完善精神生活的緊迫任務。

  科學重建:四川模式的核心構架

  災后發展型重建四川模式的核心是科學重建。這是在黨中央的英明領導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凝聚力、動員力和組織力,四川災區各級黨委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四川災后重建,結合四川實際,創造性地貫徹落實中央災后重建政策,整合各方力量,強化動力支撐,完善體制保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根本基礎:制度優勢、堅強領導。

  四川模式的根本基礎在於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作為根本保障和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所產生的強大凝聚力。面對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災害,四川模式在災后重建中取得偉大奇跡的關鍵在於有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作支撐,在於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各級地方黨委、政府巨大的資源動員能力。可以說,能夠將來自不同渠道、不同類型的資源和物資在極短的時間內有效地匯聚到地震災區,並且有條不紊地開展規模極為浩大的重建工程,除了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都難以做到這一點。

  指導思想:民生優先、科學發展。

  民生優先是指四川災后重建過程中切實把保障民生重建項目和災區群眾的基本生產生活擺在首要位置,優先突出抓好城鄉住房、涉及民生的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重建。四川模式從始至終都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災后重建最急迫需要恢復和重建的是民生項目,幫助災區群眾恢復和提高生產生活水平。科學發展觀作為四川模式的指導思想,其最重要的體現就是科學重建。災后重建是百年大計,必須從長計議、按規律辦事,這樣才能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

  基本目標:跨越發展、重建和諧。

  通過災后重建,四川模式最終要改變災區經濟社會相對滯后的發展現狀,實現區域間協調發展,促進災區和諧社會建設。四川模式不僅要求災區短期內實現原貌恢復,而且要求災區經濟社會在原來基礎上實現跨越式發展。可見這是一種高標准、高要求的重建,而通過這一過程又要消除災區在地震前就已存在以及地震后新出現的一些不和諧因素。

  依托力量:自力更生、八方支援。

  毫無疑問,自力更生、八方支援是四川模式最為重要的依托力量。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以及社會各界的傾力支持下,四川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重要指示精神,舉全省之力,借各方支援,迎難而上,扎實苦干,奮力開展災后重建工作並取得巨大成效。

  動力支撐:資源整合、要素保障。

  四川模式的良好運行需要強有力的動力支撐,需要高效整合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市場和社會各方提供的資源,切實為災后重建工作提供高標准、高質量的要素保障。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黨委、政府在災后重建中強有力的組織、動員、指導、協調作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整合資源、優化配置、破解難題、推進重建,強化了災后重建的要素保障。

  體制保障:民主監督、全程考核。

  民主監督、全程考核機制是四川模式實現發展型重建目標的根本制度保障。災后重建項目多、投資大,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動員范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建設規模最集中的史詩工程。為了防范任何工程質量問題的出現,四川災區從一開始就建立起完善的民主監督和全程考核機制,有效地起到強化工程質量、資金和施工安全的作用,確保全部資源要素高效用於災后重建,保証災后重建經得起群眾、歷史和實踐的最終檢驗。

  總之,災后重建四川模式形成的過程,是實現、維護和發展災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過程,更是全川、全國人民群眾投身重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的過程。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期待災后重建四川模式蘊涵的智慧力量和精神財富,能為四川和全國人民的精神寶庫增添濃重的一筆,成為四川按照“高位求進、加快發展”要求、奮力推進“兩個加快”的強大精神力量。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