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必須對社會管理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
首先,我們應該把社會管理放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中國社會經歷了30多年的劇烈變革,社會轉型速度大大加快。有18個發達國家都走過社會轉型發展道路,社會轉型期最普遍的現象是:社會騷動不安,不穩定大大增加﹔社會中出現格外追捧經濟利益的風氣,引發了一系列的利益矛盾、利益沖突﹔社會犯罪急劇上升。這些都是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在社會轉型過程中遇到的共性的問題。
中國的社會轉型有自己的特殊性。第一,既要完成社會轉型的任務,由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同時,中國還有體制改革的問題,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改革的進程中,沒有市場經濟自然生存、發育的過程,這使得中國社會轉型呈現出異常復雜的局面﹔第二,社會轉型客觀上對農民形成了雙重剝奪,農民工沒有得到應有報酬,也沒有普遍健全的社會保障,城市化在一些地區、一定程度上變成了圈地化。這與我們政策出發點是完全背離的,我們每項具體政策都是關注農民、關注農業,都是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但從結果上看,卻變成了對農民的剝奪﹔第三,二元社會格局沒有消除,反而由二元社會變成三元社會,出現了2.4億農民工身份的新群體。以上這些特殊性,至少帶來了社會矛盾激化,城鄉、地區、群體等差距被放大,政府公共政策的公平公正性受到爭議等三大后果。
第二,我們應該把社會管理放在中國改革發展邏輯的角度上觀察。中國改革發展的內在邏輯結構是以政治變革開路、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干,展開全方位的改革。這些年來,我們改革的主軸沒有改變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導。現在來看,經濟發展快、社會發展慢,社會建設、社會管理的短板效應凸顯,這個短板已經嚴重制約下一步的經濟發展、經濟建設乃至經濟體制改革了。
第三,我們要明確社會管理的核心點。社會管理中有幾個關鍵點必須要搞清楚。首先是社會管理的邊界,我對社會管理邊界的界定是,一個國家除了經濟事務、政治事務、文化事務以外的公共事務的管理和服務﹔第二是社會管理的路徑,社會管理的本質是堅持以人為本,要寄管理於服務之中,必要的管控是需要的,但從長期來看,社會管理的最佳路徑應該是通過強化社會服務來實現社會管理﹔第三是社會管理的方式手段,要堅持以人為本,要通過利益協調、利益矛盾化解達到社會管理目的,就一定要改變我們的管理手段,要人性化的管理,而且更多的運用信息網絡等技術手段,來提高社會服務水平,從而改變社會管理方式。
第四,我們在社會管理中要注重創新。首先,我們要制定社會管理的總體規劃,要創新首先要有規劃,這是頂層設計,通過規劃來確定管理的邊界、內容和框架。其次,還要注重創新社會管理的體制和機制。通過規劃確定邊界,通過機制體制的創新來推動整個工作,然后再加上理念的變革和創新,從而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