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經濟學怎樣體現學術自強

歐陽峣2012年05月04日09:41來源:光明日報



  張培剛教授是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在農業對工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貢獻、工業化概念的闡釋、工業化的發生因素和限制因素、工業對農業生產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影響等方面提出了創造性見解。


  陳岱孫教授畢業於哈佛大學。他的研究系統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和古典經濟學派的歷史聯系、馬克思批判繼承古典經濟學說的科學成果以及創立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過程。
經濟學研究實現學術自強的基本條件


  中國經濟學研究的學術自強,就是要構建中國自己的經濟學理論體系,掌握國際學術話語權。所謂掌握國際學術話語權,就是以獨特的學術話語體系解釋帶有普遍性的經濟現象,並為國際學術界所認同,形成國際影響力。掌握國際話語權需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是研究對象具有典型意義,即被解釋的現象不僅對某個國家的發展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同類國家的發展和世界的發展有重要意義﹔二是研究內容具有創新價值,即在學術上有重要發現,提出新的原理、理論和知識體系﹔三是交流手段具有國際性,即研究方法符合國際規范,運用國際通用語言。

  掌握經濟學國際話語權,需要那些熟悉社會經濟生活和受到規范思維訓練的經濟學人,選擇對世界經濟發展具有普遍意義的研究對象和重要領域,深入探索經濟現象背后的經濟規律,提出具有創新意義的原理或者理論,構建中國風格的經濟學話語體系,並運用國際交流手段進行傳播,被國際經濟學界所認同。

  從解釋中國經濟快速持續增長之謎入手

  經濟學在本質上是解釋社會經濟現象的邏輯體系,其重要程度往往取決於被解釋現象的重要程度。翻開世界經濟學的歷史畫卷,可以清晰地看到世界經濟重心與經濟學重心總是形成兩個同心圓。比如,18世紀工業革命以后的英國成為世界經濟和經濟學研究的重心,這兩個重心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逐漸轉移到美國。有學者預言: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及其對世界經濟貢獻的增大,中國經濟學將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中國學者更應該深入研究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規律,提出創新理論,構建中國風格的經濟學話語體系。

  首先要解決經濟學研究的經驗對象問題。經濟學研究是一種嚴密的邏輯思維過程,應該在明確經驗對象的前提下,通過觀察經驗對象的客觀現象,從零散事實中尋求典型化事實,從典型化事實中概括典型化特征,並以此作為研究的出發點。

  為什麼將中國經濟增長作為經驗對象?這是由它的重要程度和普遍意義所決定的。其一,中國經濟快速持續增長創造了世界奇跡﹔其二,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目前已經提升到世界前列﹔其三,中國經濟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四,中國已經成為新興市場國家利益的典型代表。

  近些年來,國內學者從“比較優勢”、“后發優勢”、“大國優勢”的視角解釋中國經濟增長奇跡,提出了不同的理論觀點,並對解釋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過程作出了積極貢獻。一方面,他們提出了一系列經濟理論觀點,並且特別致力於為改革和發展提供政策依據。比如,孫冶方先生堅持“不唯書,不唯上,隻唯實”的科學態度,在改革初期就提出價值規律將在社會主義社會長期發生作用、加大企業生產和供銷自主權以及企業實行“分權模式”的觀點和思路。另一方面,他們通過對改革和發展中的重要問題進行實証檢驗,在定量研究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如對財政分權、基礎設施、市場建設、技術進步和民營經濟績效等領域,運用中國數據進行實証檢驗,証實了某些經濟學定理,並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然而,國內的經濟學研究也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比較突出的有兩點,其一,有的學者重視理論闡述,但缺乏重要的科學發現,未能提出原創性的原理和理論。其二,有的學者重視實証檢驗,但缺乏重要的理論概括。顯然,為了獲得理論上的重要突破,中國學者需要運用包容性的思維和方法,將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有機結合,從典型化事實中分析典型化特征,由此出發提出科學的理論假設和模型,並運用經濟發展的數據進行實証檢驗,在此基礎上總結和概括科學發現,形成經濟學的定理和理論體系。

  構建中國風格的經濟學學術話語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的教學和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總體看還處在粗放型和數量型階段。目前國內從事經濟學教學與研究的人數可謂世界第一,發表的論文和著作數量可謂世界第一,評出的各種學術獎勵數量可謂世界第一。但中國經濟學仍缺乏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沒有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對此應該認真反思,改進研究思路和方法。

  首先,要研究中國經驗,探索中國經濟發展的邏輯。中國特色和中國風格的經濟學話語體系,應該以中國經濟增長的典型化事實為經驗對象,並遵循兩條原則:一是要將中國經濟發展放到世界經濟發展的國際背景中,深刻理解它同世界經濟發展的緊密聯系,把握它對新興大國經濟發展的普遍意義。努力用經濟學語言解釋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或者將典型的經驗上升為可以普遍借鑒的模式﹔二是要客觀真實地反映實際情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研究問題,以追求科學的精神探求中國經濟發展的規律。

  其次,要融入中國文化,採用中西結合的研究范式。經濟學話語體系的中國風格應該包括中國文化的風格,中國文化傳統不僅重視定性研究,擅長邏輯思維,且有精於組合數學的思想方法。而且,中國文化具有包容性特征,可以吸收一些西方經濟學的合理因素,採用構建模型和實証檢驗的科學方法,形成將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融合的研究范式。

  再次,要提出新的經濟學原理。經濟學定理或者原理是經濟規律的理論概括和表述,是經濟學家通過對經濟現象的觀察和分析,發現了前人未知的規律性的東西,並提升為對世界經濟具有普遍解釋力的定理或原理,從而實現理論創新。假如沒有真正的科學發現,就無法提出新的經濟學定理或原理,當然就沒有構建話語體系的核心技術和實質性內容。

  最后,要構建范疇體系,形成中國風格的知識系統。新的原理往往通過新的范疇來表述,新的知識系統往往需要以新的范疇體系為支撐。張培剛教授提出的“工業化”定義,林毅夫教授提出的“自生能力”范疇,楊小凱教授提出的“超邊際分析”范疇,都為建立自己的經濟學理論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國內經濟學研究仍是借助西方各種經濟學理論的范疇來表述的,雖然提出了許多思想觀點,但很難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為此,中國經濟學人需要喚起民族文化自覺和自信,發揮本土文化和思維的優勢,用新的范疇概括和表述新的經濟學定理﹔通過認識的深化提出一系列新的范疇,構筑起中國風格的經濟學知識系統和話語體系。

  (作者系湖南商學院黨委書記、教授,現為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學者)

  張培剛、陳岱孫兩位經濟學家在國際、國內經濟學界佔有一席之地,他們都深諳中國社會和經濟生活的實際,受過規范的經濟學思維訓練,能夠熟練地運用英文進行學術交流。
(責編:秦華、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