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強大生命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2011年10月18日09:02來源:求是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開創了中國近代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打開了中國社會進步的閘門,但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9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成功建立了符合中國國情和社會發展要求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走上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道路。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庄嚴宣示:“在前進道路上,我們要繼續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認真學習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探索民主道路的艱辛歷程,深刻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優勢,深刻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經驗,對於我們國家未來的政治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的艱辛歷程 

  追求和實現人民民主,是中國近現代社會歷史的一個主題。近代以來,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許多仁人志士做過多種嘗試和努力,都因為歷史和階級的局限,不能徹底發動和依靠人民大眾,無法實現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社會解放、國強民富的迫切願望,最終歸於失敗。清朝末年的維新變法提出君主立憲制的主張,結果被封建勢力扼殺在萌芽中﹔辛亥革命后試圖效仿西方資產階級共和制,卻導致軍閥混戰、四分五裂﹔蔣介石的獨裁統治代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利益,完全站在了民主進步的對立面。歷史証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資本主義的或其他改良主義的道路都是行不通的。帶領中國人民找到一條民主新路的歷史重任,最終落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肩頭。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以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為己任。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由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國家、新社會。為此,在長期革命斗爭中,黨相信人民、發動人民、依靠人民,在人民的支持和擁護下,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終於建立了新中國。中國共產黨所走的道路,是發動和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代表和實現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道路,因而是一條真正追求和實行民主的道路。

  建黨90年來,在追求中國人民翻身解放、當家作主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移,奮勇前行。毛澤東是新中國的締造者,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開創者。新中國誕生前夕,毛澤東在總結中國人民革命斗爭歷程時指出:“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這一簡短的結論,向世人描繪出新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藍圖。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逐步建立起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人類民主政治發展史上前無古人的創造,沒有現成經驗可循,發展也非一帆風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針對“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訓,鄧小平鄭重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這一重要論斷,把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提到關系社會主義事業成敗興衰的高度來認識。鄧小平提出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開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新探索。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總結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正反兩方面經驗,堅持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廢除了實際上存在的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確保了國家政權機關和領導人員有序更替﹔不斷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人民實現了內容廣泛的當家作主﹔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深入開展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保証決策符合人民利益和願望﹔建立健全廣納群賢、人盡其才、能上能下、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為各方面優秀人才建功立業開辟了廣闊渠道﹔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我們黨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支持人大、政府、政協、司法機關等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獨立負責、協調一致開展工作﹔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保証黨和國家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伴隨著民主政治的發展,中國社會煥發出蓬勃旺盛的生機和活力,人民享有越來越廣泛的自由和權利,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面。

  90年的歷史充分証明,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已經成功地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道路。

  二、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的制度優勢 

  事實充分証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之所以具有強大生命力,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因為我們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構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是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的一整套制度體系。這一整套制度,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有利於保持黨和國家活力、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有利於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有利於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

  政治體制改革作為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以保証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致力於實現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一要與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相適應。改革是為了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好地發揮出來,是為了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實際、具有自己特點和優勢的政治發展道路。離開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隻會給中國帶來大折騰、大動亂。政治體制改革必須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而絕不能削弱和取消黨的領導﹔必須有利於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而絕不能放棄或改變社會主義制度。二要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具有資本主義制度不可比擬的優越性,但目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卻比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低很多。這種狀況決定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必然經歷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夠急功近利,不能靠空喊口號。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從現階段經濟社會實際出發,通過堅持不懈、扎扎實實的工作,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公民素質的提高,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意識的增強而有序推進。三要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也是改革的主體。政治體制改革,說到底,就是為了更好地保証人民當家作主,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深化政治體制改革,要隨著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的提高而不斷推進,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使改革獲得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

  三、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的基本規律 

  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關鍵是要把堅持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証。民主從來都是有領導的,實行民主不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多、多民族、發展很不平衡的東方大國,沒有一個堅強有力的政治領導核心,是不可能把國家治理好的,我國政治制度的運行離不開共產黨的領導。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民族區域自治、基層群眾自治等政治制度,我們黨將來自人民群眾的各種願望、訴求,綜合概括為人民的整體利益和共同意志,並進一步將其轉化為國家的法律和政策。離開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就會落空,法治和各項制度也就無法真正實現和落實。要堅持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保証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人民當家作主,就是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掌握國家政權,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具體來說,人民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選舉人民代表,反映和表達自己的願望與要求,並通過有效形式,直接有序地參與法律法規以及政策的制訂﹔人民在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等權利,對所在基層組織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實行民主自治﹔人民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次上,採取法律、輿論等多種手段對黨和政府及其干部實施監督。人民當家作主保証了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意願,離開人民當家作主,黨的領導和法治就會偏離正確方向,就會變質。要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保証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的實質,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權利,保証國家各項工作和社會各方面生活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在當代中國,無論是黨的領導,還是人民當家作主、行使民主權利,都必須在法制范圍內進行,都必須嚴格依法辦事,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允許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離開了法制,人民的權利就要落空,就沒有保証,就會出現混亂,甚至導致無政府主義泛濫。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不斷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進程,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

  四、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的政治保障

  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同志鄭重指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重要的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在涉及國家根本制度等重大原則問題上不動搖。我們不搞多黨輪流執政,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權鼎立”和兩院制,不搞聯邦制,不搞私有化。這“五個不搞”,進一步廓清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西方資本主義道路的根本區別。這是進一步實現和發展好人民民主的政治保障,也是我們在今后的民主政治建設中,應當著重堅持和重點把握的重大原則。

  不搞多黨輪流執政。當代中國的政黨制度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其他民主黨派是參政黨,這是符合中國社會歷史條件和發展實際的政黨制度,也是保証執政黨和參政黨高度協調、高效合作的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之間是“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親密合作關系,是為中華民族復興的宏偉事業共同擔當、共同努力,根本不同於西方資產階級政黨制度中的多黨輪流執政、相互對立的惡性競爭關系。在資本主義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多黨輪流執政,不符合當代中國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和政黨制度形成過程,不符合中國人民一心一意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要求,更沒有現實的社會基礎和民意基礎。

  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馬克思主義是被100多年來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特別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反復証明了的科學真理,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就是堅持真理、堅持科學、堅持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堅持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發展道路。在當代中國,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而沒有別的什麼主義或主張,能夠最廣泛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夠引領社會發展進步。不顧當代中國的歷史發展和現實國情,搞指導思想多元化,其結果必然動搖我們事業的理論基礎,進而動搖我們的整個事業。

  不搞“三權鼎立”和兩院制。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斷努力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政治道路和制度形式,最終形成和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確立了保証這種國體能夠實現的政體,這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我國的成功實踐,証明它是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實際的政體形式,是能夠保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體形式。而資本主義國家的“三權鼎立”和兩院制,是適應資產階級統治建立時各種政治力量平衡妥協的需要,保証不同的資產階級利益集團利益的制度機制,根本不符合中國政治制度形成的歷史條件,更不適合中國現代化快速發展的現實需要。

  不搞聯邦制。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國家結構形式上總體上是單一制,這是符合中國政治發展實際的制度架構,既能保障中央政府權力的有效集中和統一協調,又能充分尊重地方的自主性,從而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高效統一地促進各項現代化事業的發展。有些資本主義國家在國家結構形式上實行聯邦制,在聯邦政府和自治地方政府之間實行高度的分權甚至制衡,這只是那些國家社會歷史條件和政治發展歷程的產物,並不符合中國政治和社會發展的現實和實現現代化的歷史要求。

  不搞私有化。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體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關系的本質特征和生產力發展要求。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必須反對私有化,這是由中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方向所決定的。如果搞私有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會蛻變成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工人階級和最廣大勞動群眾勢必會基本上或完全喪失生產資料,出現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導致少數人擁有大量資本和地產,而多數人陷於赤貧,社會矛盾會空前激化,社會主義制度難以繼續存在。否定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搞私有化,就是放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中國的改革發展引向歧途。

  近年來,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正在經歷深刻的危機,經濟困境、政治僵局、社會動蕩等集中凸顯,西方制度神話遭受重創。對比之下,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執筆:房 寧 王炳權)
(責編:高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