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武寅:中國道路在探索中形成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  武寅2011年05月12日19:12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針對中國道路,當前國際上有各種議論和提法,有的講“中國模式”,有的講“中國道路”,也有的講“中國威脅”,這也從不同側面說明,中國人走的道路不同於世界上已有的任何類型。中國道路的核心,就是中國人對自身發展目標、發展方式、發展步驟所特有的理解和認識,是我們朝著什麼樣的目標,以什麼樣的方式,經過哪些步驟去發展我們的國家,去提升民族自信心,提高國際影響力。

  中國道路的提出,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人類歷史進程是多線條的,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都是這樣。中國在經過艱辛探索后,最終選擇了一條符合自己的路,那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所走的路,必須符合中國國情和傳統。國情是指我們當前的發展水平。傳統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民族心理、歷史文化等,對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優秀歷史文化傳統應該尊重。

  中國道路最大的特點是學習但不模仿。我們學習一切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走自己的路,說自己的話,採取我們民族能接受的方式。我們體現自身特色,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非此不可,否則就是逆勢而為,或水土不服,事倍功半,甚至走不通。但是對於一些好的做法,我們可以借鑒,以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去發展。

  中國的道路不一定非要總結為一種模式,因為模式是固定的,而中國道路仍在探索中,它符合自身特點,是我們的選擇。實際上,中國道路就是按照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引,通向富國民強、人民幸福安康的一條大道。我們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去探索,探索的過程就形成了一條中國的道路。

  在探索中國道路的過程中,黨的十七大提出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后,我們感到很振奮,在學科體系、學科觀點、科研手段的創新上進行了一系列嘗試和探索。當前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經過研究,為把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推向深入,提出了創新工程,並向中央作了匯報。中央對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非常重視。這次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二五”規劃草案談到了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問題,特別是“十二五”規劃涉及比較多的內容,提到了創新體系、創新工程,重申了十七大提出的學科體系、科研方法、科研手段、科研觀點等方面的創新。我們感到中央對於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作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我們所肩負的責任越來越大。

  國家的重視和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密切相關。當前國際形勢風雲激蕩,大國關系不斷調整,正在形成新的世界格局﹔國內方面,隨著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人們對於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凸現。就像一個家庭,會先買糧、買菜,然后再富裕些,才會買書。哲學社會科學就好比是書,可以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文化是民族之魂,哲學社會科學就是這個魂的核心,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我們的中華文化幾千年來都是領先於世界的,哲學社會科學有責任繼承這一優良傳統。我們要總結實踐,提升理論,傳承文明,資政育人,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和民族素質。

  當前,全黨、全社會和全體人民對哲學社會科學重要性的認識越來越深刻,並不斷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了創新工程。創新工程是對創新體系的實施,往前更進了一步。體系有規劃的色彩,而工程就是實施,可行性更強,所以從體系到工程,是中央對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重視程度的又一個新的體現。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