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前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2011年04月18日15:40來源:求是
當今世界並不太平,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威脅著世界的和平穩定,一些地區和國家內部紛爭迭起、動蕩不安。在國際局勢動蕩不寧之際,中國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文化繁榮、民族和諧、社會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欣欣向榮、不斷向前發展。中國之所以穩定與發展、中國人民之所以安居樂業,歸根結底,是因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找到並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民族復興之路,是人民幸福之路。
關於這條道路,在前不久召開的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同志指出:經過長期奮斗和探索,中國確立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確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地位,確立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確立了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公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這“八個確立”,深刻地反映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也指明了中國社會政治發展的方向。
同時,吳邦國同志鄭重指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重要的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在涉及國家根本制度等重大原則問題上不動搖。我們不搞多黨輪流執政,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權鼎立”和兩院制,不搞聯邦制,不搞私有化。這“五個不搞”,進一步厘清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西方資本主義道路的具體區別,是堅持中國改革發展正確方向的根本保障。
不搞多黨輪流執政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領導核心,其領導和執政地位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當代中國的政黨制度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其他民主黨派是參政黨,這是符合中國社會歷史條件和發展實際的政黨制度,也是保証執政黨和參政黨高度協調、高效合作的政黨制度。當代中國現代化事業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歷史地証明了這種政黨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之間是“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親密合作關系,形成這種關系的堅實基礎,是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事業而共同擔當、共同努力。這種關系根本不同於西方資產階級政黨制度中的多黨輪流執政、相互對立、相互傾軋的競爭性關系。在資本主義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多黨輪流執政,是代表不同資產階級利益集團的政黨,為了各自政黨和集團的利益拼死相爭、相互惡斗。這不但導致了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也罔顧社會發展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多黨輪流執政不符合當代中國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和政黨制度形成過程,不符合中國人民一心一意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要求,更沒有現實的社會基礎和民意基礎。
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
馬克思主義是被100多年來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特別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反復証明了的科學真理,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思想指南,緊密結合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發展實際,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指導下,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就是堅持真理、堅持科學、堅持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堅持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發展道路。在這個根本問題上,要始終堅定不移。
在當前中國社會,雖然隨著經濟社會的改革發展日益深入,社會的利益關系也日益復雜和多樣化,但全體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是一致的。歷史和現實都表明,隻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沒有別的什麼主義或主張,能夠最廣泛地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夠引領社會發展進步。不顧當代中國的歷史發展和現實國情,搞指導思想多元化,必然把謬誤同真理混為一談,其結果必然是動搖我們事業的理論基礎,進而動搖我們的整個事業。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就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不搞“三權鼎立”和兩院制
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緊密結合中國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政治發展形勢,領導中國人民不斷努力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政治道路和制度形式,最終形成和確立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確立了保証這種國體能夠實現的政體,這就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這種既有分工合作、又能集中統一的政治原則,是適合中國社會發展需要和政治要求的原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有效體現和代表人民的意志,反映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有效支持和監督各級國家機關密切合作。人民代表大會制度50多年來的成功實踐,証明它是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實際的政體形式,是能夠保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體形式。
資本主義國家一般採取的眾議院、參議院(或上院、下院)構成議會主體,兩院共同行使立法權的“兩院制”議會形式,是適應資產階級統治建立時的各種政治力量平衡妥協的需要,反映了各國自己的政治制度形成歷史,是保証不同的資產階級利益集團利益的制度機制,根本不符合中國政治制度形成的歷史條件,更不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快速發展的現實需要。“三權鼎立”和兩院制在實際運作中,不但造成不同機關相互扯皮、相互詰難,而且難掩當代資本主義國家中行政權不斷膨脹的事實。
不搞聯邦制
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國家結構形式上總體是單一制,這是符合中國政治發展實際的制度架構,既能保障中央政府權力的有效集中和統一協調,又能充分尊重地方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從而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高效統一地促進各項現代化事業的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根據緊迫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現代化推進的實際需要,中國在國家結構形式上,總體上實行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單一制制度。而在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地區,為了充分尊重各民族的自治權利,有效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則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之后,在香港、澳門實行“一國兩制”架構下的特別行政區制度,賦予特別行政區政府高度的自治權。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在國家結構形式上實行聯邦制,在聯邦政府和自治地方政府之間實行高度的分權、甚至制衡,只是各個國家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政治發展歷程的產物,並不符合中國政治和社會發展的現實和實現現代化的歷史要求。
不搞私有化
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是決定一個社會基本性質和發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對改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有制結構進行了不懈探索,逐步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一基本經濟制度,揭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關系的本質特征,是對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對馬克思主義所有制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把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是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一個重要方面。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對於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防止兩極分化,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為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鞏固提供強大物質基礎,促進社會和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同時,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有利於調整和優化所有制結構,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促進國民經濟快速發展﹔有利於引進吸收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促進國際經濟合作﹔有利於調動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方便人民生活,擴大就業,維護社會穩定。
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必須反對私有化。這是由中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方向所決定的。如果不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搞私有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必然蛻變成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工人階級和大多數勞動人民勢必會基本上或完全喪失生產資料,勢必出現貧富懸殊,導致少數人擁有大量資本,而多數人陷於赤貧,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社會主義制度難以繼續存在。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如果沒有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國家的主權和民族的獨立就難以保障。
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僅是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政治問題。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雄辯地証明,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振興和發展我國經濟的正確道路。而否定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搞私有化,就必然放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中國的改革發展引上邪路。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制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中國人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力的最高殿堂。吳邦國同志在這一庄嚴場合鄭重提出的“八個確立”和“五個不搞”,反映了國家的意志、人民的心聲。20年前,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改旗易幟,放棄社會主義道路,給國家和民族造成的創傷猶未消弭﹔如今西亞、北非混亂的社會、動蕩的政局、紛飛的戰火,也讓我們真實地看到內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殷鑒不遠,讓人警醒。我們要本著對人民利益負責、對國家前途負責、對民族復興大業負責的態度,珍視為實踐所檢驗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經驗,堅守這些涉及國家根本制度的重大原則,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前行。
(執 筆:房 寧 周少來 王炳權)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