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特色政黨外交與黨的事業發展同行 

吳興唐2011年04月29日14:54來源:紅旗文稿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十分重視政黨外交工作。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政黨外交工作是黨的事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國總體外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政黨外交對於促進國家關系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對於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

  (一)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內容豐富、領域全面的科學體系。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是這個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實行總體外交,即以政府外交為主體,包括政黨外交、議會外交、經濟外交、文化外交、軍事外交等。同官方外交相對應,又有民間外交。政黨外交是我國總體外交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我國總體外交的理論基礎是中國特色外交理論。

  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從理論體系的基本定位來看,是這樣的一種次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外交理論——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因此,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中國特色外交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把上述三者之間的關系搞清楚,就容易明確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的基本定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交戰線以及政黨外交方面的成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取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政黨外交戰略調整和確立新型黨際關系的前提條件和理論基礎。

  (二)鄧小平的政黨外交思想奠定了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的基礎

  鄧小平親自經歷了國際共運許多重大事件,同外國政黨領導人有過廣泛的接觸。在他任黨的總書記期間,長期領導了政黨外交的工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鄧小平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對政黨外交的指導思想和黨際關系原則進行了一系列論述,成為鄧小平外交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為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奠定了基礎。

  1. 時代主題的轉換是確定國際戰略的關鍵,也是政黨外交戰略調整和開創新局面的理論依據。時代主題的分析、認識、判斷和確定,是關系到黨和國家統領全局的戰略問題。80年代中期鄧小平明確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時代主題的轉移,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戰略方向,也成為中國總體外交和政黨外交的理論指導原則。

  2. 政黨外交要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在鄧小平理論指引和黨中央的領導下,政黨外交工作徹底摒棄了“文革”時期“支‘左’反修”和“支援世界革命”等思想,實現指導思想重大轉變,明確了政黨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務是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3. 各黨要相互尊重、相互了解,互不干涉內部事務。任何大黨、中黨、小黨,都要相互尊重對方的選擇和經驗,各國都有自己特點,不要拿自己的觀點或模式強加於人。各國黨的國內方針路線是對還是錯,應該由本黨和本國人民去判斷,這樣就可把黨與黨之間的關系真正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甚至相互諒解的基礎上。

  4. 各黨要求同存異,尊重對方利益,促進雙方合作。世界上存在著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差異,甚至分歧,但我們主張把著眼點放在尋求雙方的共同點上,要尊重對方的利益,促進雙方的合作。對存在的差異和由此引起的矛盾,要通過對話與談判和平解決,有時要有必要的斗爭,但不搞對抗,不搞爭論。

  5. 對各黨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鄧小平主張不糾纏歷史舊賬,過去問題一風吹,不計前嫌,一切向前看,結束過去,開辟未來。

  6. 意識形態的差異不應成為新型政黨關系的障礙。鄧小平說考慮國與國、黨與黨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從國家的自身利益出發,著眼於長遠的戰略利益,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不去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

  7. 提出黨際關系的獨立自主原則和同社會黨交往的關系准則。鄧小平總結國際共運正反兩方面經驗,強調政黨之間關系應建立在獨立自主、和平相處、互相尊重的基礎之上。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把“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的黨際關系的“四項原則”正式確定為我黨發展同外國政黨關系的准則。

  (三)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要與時代同行、與黨的事業發展同行

  當今世界、當今中國、當今中國同世界的關系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要與時代同行、與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同行,並不斷深化。

  1. 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的發展要同時代特征相結合。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為時代主題的已經過去20多年了。20多年來,我們在國內和國際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都是在這個偉大思想指引下取得的。現在,時代主題沒有變化,但同20多年前相比,無論是國內形勢或者國際形勢以及中國同世界的關系都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這三個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必然會豐富和擴大“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內涵和外延。經濟全球化經歷金融危機之后將向更加健康方向發展。國際格局多極化向廣深方向發展。文化多元化的發展呈現多種價值觀和多種發展模式,展現多種發展道路。這些時代特征的新發展必然會向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理提出的新課題。

  2. 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的研究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系統研究外國執政黨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和執政理念,深入研究新時期國際戰略、外交戰略與安全戰略。

  3. 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要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的規律性認識,特別是要聯系國內國際實踐,將實踐經驗提升到理論高度。

  二、新時期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的歷史使命

  中國特色政黨外交與時代同步,同黨的事業發展同行,肩負著新的歷史使命。

  1.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政黨外交工作。在歷史發展新時期,黨的對外工作順應當今世界政黨政治發展大勢,要不斷開拓中國特色政黨外交新局面,要努力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國家關系的發展,樹立黨和國家良好的國際形象作出積極貢獻。

  2.進一步深化與各國各類政黨友好交流和合作。深入做好同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工作,鞏固發展同周邊國家政黨關系,拓展同發展中國家的政黨交流與關系。廣交與深交外國政黨政要,實現與日、俄、印、澳等一些大國大黨交往的機制化,拓展同政黨國際組織的聯系和交往。

  3.圍繞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擴展政黨外交的內涵與外延。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是我國新世紀新時期外交工作的總綱。“和諧世界”作為總綱包含了我國長期堅持和豐富發展的基本對外方針政策。政黨外交工作要結合實際,為具體貫徹推進建設“和諧世界”而努力。政黨外交要以“和諧世界”為總綱,在政黨外交深化內涵和拓展外延的基礎上,同“政府外交”、“議會外交”、“經濟外交”、“文化外交”、“民間外交”、“公眾外交”相互配合,使中國特色政黨外交再上一個新台階。

  4. 政黨外交要為推動國家關系全面發展作出新貢獻。外國政黨普遍重視政黨外交對鞏固和發展國家關系的重要作用。外國政黨和國家領導人強調政黨交往是國家關系的政治基礎,沒有政黨關系的國家關系是不全面的。政黨外交要緊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不斷豐富政黨外交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對外交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及黨的自身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三、發揮政黨外交的特色與優勢,推動黨的外交事業不斷發展

  政黨外交既有同政府外交的共通性,又有自己的獨特性與優勢。中國特色政黨外交要在突出特色和優勢的基礎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以推動黨的外交事業不斷發展。

  (一)發揮突出戰略思維交流的作用。進入新世紀以來,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各大國都在調整內外戰略,各國主流政黨及政要是各國戰略調整的主導者。政黨外交較少參與具體的外交事務,而著重在於同各國主流政黨及政要交流有關國家特別是主要大國和大國集團內外戰略調整的主要目標及思路,研究各主要大國特別是西方國家和新興大國的現實政治文化語境的特點與變化。

  (二)發揮著重於做人的工作的作用。政黨交流時,一直把做人的工作放在第一位。政黨外交由於形式多樣,不過於拘泥於一般外交禮儀,可以持續不斷和長期地做政黨、政府、議會、各社會團體的領導人和各階層人士的工作,深入交流思想。既做執政黨領導人,又做在野黨領導人的工作。既同老朋友保持交往聯系,又要著重做年青一代領導人的工作。

  (三)發揮“第二管道”的作用。黨的對外工作在推動一些涉我敏感問題、國際熱點問題和雙邊關系中的難點問題的解決中發揮獨特的積極作用。我國同主要大國和周邊國家的關系,起起伏伏是一種正常現象,因此加強溝通增加互信十分重要。政黨外交要發揮預防性外交和“第二管道”的作用。特別是雙邊關系發生困難時,及時疏通“第二管道”可以起到特殊的作用。化解雙邊關系中一些消極因素,促進國家關系向正常健康方向發展。政黨外交要為解決一些地區和國際熱點問題積極發揮建設性作用。

  (四)發揮注入經濟因素的作用。在政黨交往中注入經濟因素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配合經濟外交,黨的對外工作著重同外國政黨交流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戰略和方針政策。政黨外交,特別是近年來高層交往,共同應對危機、共謀發展之策是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胡錦濤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黨的對外工作,先后會見了許多來華訪問的外國政黨領袖和政治家,就國際金融危機問題深入交換意見,共同探討應對之策,共商合作大計。通過黨際交往渠道為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對外經貿合作牽線搭橋,也是近年黨的對外工作的一個著重點。

  (五)發揮黨中央國際問題參謀和助手作用。做好調研工作是政黨外交的基礎。政黨外交工作要發揮作為國際問題智庫的作用。從政黨外交角度出發的調研工作的優勢在於,既有中央的方針政策,又有獨特的分析與思考,提出對國際形勢,國際關系和外交政策的綜合性看法。還可以對外國社會結構變化,政黨政治變化和國際思潮進行深入研究。用寬廣的世界眼光,科學判斷國際形勢,為中央決策提供信息和建議,是黨的對外工作的重要職責。

  (作者:中聯部研究室原主任,中國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