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就該這樣做——梅維恆和他的《繪畫與表演》
2012年01月20日09:12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清華大學國學院創立陳寅恪紀念講座已有一段時間了,但一直沒有請到合適的人,2011年12月終於請到了他們心儀的美國漢學家梅維恆,給研究生做了8次講座。也是在2011年,梅維恆的學術代表作之一《繪畫與表演:中國繪畫敘事及其起源研究》在時隔10多年后再版,讓遍尋此書不得的中國學人很是興奮。
還是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此書的作者、可以用中國話講課的、享譽世界的漢學家吧。梅維恆是他給自己起的中文名字,與他的英文名字Victor H. Mair的第一個字母完美對應。1943年出生的他,大學畢業后加入美國和平隊在尼泊爾服役兩年。這兩年的意外經歷給他的人生打上了難以磨滅的印記,至今他還愛穿尼泊爾馬甲。回到美國之后他申請了威爾遜獎學金,本想研究喬叟。5位教授聽了他尼泊爾的經歷一致鼓勵他研究東方學。1967年秋他來到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同時學習中文、日文、藏文和梵文。不久又轉學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開始接觸敦煌學。1976年他在哈佛大學完成博士論文《敦煌通俗敘事文學》。此篇論文是如此優異,以至於他被留校當了助理教授。
梅維恆認為敦煌變文標志著中國文學上的敘事革命,修改好的博士論文《敦煌通俗敘事文學》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1988年他出版了《繪畫與表演:中國的看圖講故事及其印度起源》,1989年又出版了《唐代變文:佛教對中國俗講和戲劇產生的貢獻之研究》,這3本書奠定了他的敦煌研究學的地位,他被稱為“北美敦煌學第一人”。
正是在這個時候,他送了《繪畫與表演》這本書給同樣研究敦煌學的季羨林先生。季羨林讀了原著后立即動員自己的得意門生王邦維、榮新江、錢文忠翻譯此書。正如他后來在此書中的序裡所講,“他送了我一本,仔細拜讀過,最初我並沒有覺得有什麼特異之處,然而越讀越覺得有味,越讀越覺得新鮮,越讀越覺得不同凡響,到了后來大有不想釋手之意了。我不能說,我完全同意他所有的新觀點和新提法,可是書中新提法和觀點之多,卻是很少有書能望其項背的,在學者平常不注意的地方,他能提出嶄新的解釋,在學者平常不能聯系的地方,他能聯系起來,而且似乎是天衣無縫。”
這本書的出版可謂一波三折。正如譯作者之一王邦維先生在譯后記所講,翻譯工作最早開始是在1989年,1991完成了初稿,季羨林花了極大的力氣,讀過並提出了很多重要的修改意見。但之后3位譯者有的在國外,有的又有了新的工作,一直沒有適當的機會在一起對初稿做統一的修改與處理。還有一部分初稿不幸遺失,直到2000年才由燕山出版社出版。
如此專業的書籍,當時的印數並不大,但出人意料的是,中國的許多學者卻很喜歡這本書,很快就無處可尋。此次上海文藝出版有限公司的中西書局再版此書,距第一次出版已有11年。而且再版又多了些令人欣喜的內容。首先是加了梅維恆的前言。當年開始翻譯此書的時候,季羨林就把消息告訴了梅維恆先生,梅維恆特意為中譯本寫了前言,原文是英文,季先生還親自譯成了中文,但當時並沒有將此前言收進去。
另外,此書將梅維恆先生花大力氣收集的上百幅圖片都加了進來,這些圖片形象地再現了世界各地的“看圖講故事”的傳統,是梅維恆的最愛,幾乎與后面的文字可以等量齊觀。顯然,梅維恆更喜歡中西書局的版本。
除了變文,梅維恆關於新疆干尸的研究也是獨步天下。1996年他邀請世界各國30余位不同學科的學者聚會賓大,共同研究新疆干尸及相關問題,會后出版了長達千頁的會議論文集,改變了世界對史前新疆的認識,印歐人研究權威馬爾羅主動與他這位半路出家的干尸專家合作,完成了雅俗共享的《塔裡木木乃伊》。
最近30年梅維恆來中國近百次,不但與前輩季羨林、周有光等關系密切,和同輩徐文堪、韓康信、王炳華等是好朋友,與晚輩林梅村、榮新江等也相處融洽。季羨林生前夸獎他幾乎不遺余力,“知識面極廣,理解力極強,幻想極豐富,綜合能力極超妙”,認為他的這本著作,是“極富有啟發力的,極有富感染力的,做學問就應當這樣。”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