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首屆中美學術高層論壇在京召開

傳統依然活在世界的歷史進程中

鐘哲2011年11月02日10:39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我們都生活在傳統中,同時,又自覺或不自覺地影響和改變著傳統,並創造著新傳統。因此,“傳統”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不可回避的重大問題,也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不斷探討的課題。10月28—2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與美國維思裡安大學聯合舉辦的“首屆中美學術高層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的專家學者圍繞“傳統”這一主題展開學術探討與思想交流。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學部主席團主席王偉光出席會議並致辭。王偉光、美國維思裡安大學校長邁克爾·羅斯分別擔任論壇的中方與美方主席。

  出席此次論壇的還有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衛建林,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原常務副主任金沖及,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史蒂芬·赫斯,美國歷史學會執行主席詹姆斯·格羅斯曼,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總編輯高翔等近40位國內外專家學者。

  “傳統”在對話中得到升華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也是西方學術的重要中心。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具有源遠流長的學術歷史和深厚的學術傳統。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全球發展觀念,為世界學術提供了內容最豐富、最具有挑戰性的研究課題,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術的興起和發展,為世界文明提供了獨特而豐富的內容。因此,“中美學術對話”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著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學術對話,對於增進不同發展水平、不同歷史文化、不同制度體系間的理解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許嘉璐指出,人類需要不同文明的對話,在對話中一定離不開傳統,因為現實就是過去的延續和發展。不同文明之間需要相互了解,每一種文明都有自己獨有的杰出貢獻。對於對方有而自己欠缺的,就要欣賞,隻有達到一個欣賞的高度,才會向對方學習,最后達到雙方共同發展的目的。

  王偉光在會上發表了“傳統依然活在世界的歷史進程中”的演講。他指出,中美兩國之間的學術對話不但有助於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而且具有重要的世界意義。在全球化已成定勢的情形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傳統能夠解決其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所有問題。因此,這就需要全人類的智慧,需要不同傳統之間的對話交流、互補長短。

  高翔認為,“中美學術高層論壇”圍繞“傳統”展開對話,可以看做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重要對話。我們通過對話,在世界的橫軸上,探討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如何在全球化時代確立自身的坐標,如何求同存異,實現包容性發展﹔在歷史的縱軸上,思考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自我超越,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提升。

  邁克爾·羅斯也認為,首屆中美學術高層論壇將“傳統”作為主題,非常有意義。中國與美國都致力於在變革中尊重傳統。人類正在經歷很多的經濟技術變遷,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能適應這種變化。

  討論傳統是為了開辟未來

  傳統是一個文明國家的文化積澱和歷史遺產。傳統看似無形,卻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在相當程度上左右著人們的行動。傳統通常經過多少代人的積累,得到眾多人的認可和習慣而形成,包括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等。

  王偉光指出,傳統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決定一個國家社會轉型和變革的走向,但變革中的國家與社會一定不會脫離傳統的影響和制約。傳統的斷裂或延續這類話語,不能在純粹主觀的意識中表達,而必須置於歷史和現實進程之中。傳統的復活取決於現代性國家的構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歷史的創造性。今天我們討論傳統,並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要開辟未來。

  金沖及認為,歷史是一個生生不息的連續性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著急劇的或漸進的變革。當舊的傳統已不能解決實際生活中提出的新問題,甚至阻礙歷史前進時,變革是必然要發生的。但每一次變革隻能從原地出發向前跨進一步,有時是一小步,有時是一大步。不管這一步跨得是大是小,舊傳統中那些已經過時的不合理的因素遲早將被揚棄,這就叫棄其糟粕﹔而傳統事物中那些合理的或沒有完全過時的因素,仍應該細心地保存下來,或經過改造而被賦予新的內容,這就叫取其精華。這個過程將不斷向前推進,永無止境。

  德國高級人文研究學院資深研究員約昂·呂森則認為,在人類學的世界當中,傳統展現出很多不同的形式。它的多樣性經由諸如禮儀、節日以及對集體記憶的教育、紀念物、公眾行為而得以展現和確認。事實上,人類生活的眾多方面都是被傳統的因素確定的。這些都發生在私人的和日常的生活中,同時也發生在與集體記憶有關的大多數公共領域和過程中。在政治中,作為一合法性的資源,它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學術生活中,它活躍在討論、研究策略的諸項標准以及對其結果的再現形式中。

  關於傳統與進步的關聯,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周弘認為二者密不可分,相反相成。傳統作為一種惰性力量,其消極面是進步的重負,因此社會進步表現為對被視為神聖的傳統的褻瀆,表現為對傳統中保守方面的突破與革新。但是另一方面,傳統中優秀的成分是一種積極因素,它凝聚了一個民族的世世代代創造者的勞作和智慧,成為一個民族得以生存和延續的力量,為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基礎。因此,一個民族的進步和繁榮昌盛往往包括對優秀傳統的繼承。

  世界需要傾聽中國傳統的聲音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豐富和深厚的文化傳統,其優秀文化傳統是當代中國前進的基礎和出發點。衛建林指出,中國文化傳統的精粹,它的永遠的生命力可以積極貢獻於今天人類發展。尚待深刻挖掘和大力發揚的,不是某些維護陳舊社會秩序的僵化政治教條和倫理教條,而是把事物看做整體、看做過程,在這種整體和過程中,在相互聯系和向對立面轉化與不停的運動變化中,認識和把握事物的辯証思維。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鄭杭生認為,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以上不間斷的文明史,是世界上擁有“傳統”——現實的傳統和潛在的傳統——最多的載體。這些“傳統”是當代中國可資開發的資源,是十分寶貴的財富,不能片面籠統地、不加分析地認為它們是“歷史的包袱”。同時,我們也必須注意,這些傳統已經經歷了和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現代性變遷。這種變遷是有軌跡可循的,在這個意義上是有某些規律性的。

  美國維思裡安大學哲學教授安靖如則探討了美國實行儒教的可能性。他認為,美國的儒教也許不同於現有的美國傳統,以及過去和今后的東亞儒教。儒教的整個前現代的文本在美國越來越多,並且在大學以及人們日常生活中被適用。儒家教義與很多美國現有的傳統產生共鳴,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不一樣的側重點。

  參加本次論壇的學者來自哲學、史學、文學、社會學等眾多學科,這使論壇的討論不但具有跨文化對話的性質,而且具有多學科對話特色。會上,學者們發言踴躍,氣氛熱烈。第二屆中美學術高層論壇將於2013年在美國召開。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