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第二屆中歐文化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現代城市走向何處

張軍妮2011年11月02日10:40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城市應該如何建設?如何保護、培育城市自身獨特的文化性?在10月27—28日舉行的第二屆中歐文化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創制城市”的主題展開深入探討。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歐盟委員會教育、文化、語言多樣性及青年事務委員瓦西利烏,波蘭文化和民族遺產部部長博格丹·茲德羅耶夫斯基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論壇下設4個議題,即“城市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城市的公共空間”、“新城市,新治理,新政治”和“新技術與城市生活”。此次論壇由中國文化部、歐盟委員會教育文化總司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國家博物館與歐洲國際跨文化研究所承辦。

  文化歷史特色是城市的靈魂

  城市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化活動的主要空間載體,是在不間斷的文化繼承與創新中發展起來的。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唐曉峰認為,中國古代都城整體空間結構觀念是從建立軸心帶起源的。帝國初期的皇權是實力權威,后來逐漸上升為禮儀權威,而都城制度正是在禮儀化的過程中形成的,都城禮儀化的重要手法是軸線的運用。

  城市的發展與歷史息息相關,波蘭國家文物收藏博物館館長彼得·馬耶夫斯基表示,歷史不僅是我們對過去的解釋,更重要的是對現今社會的解釋。深入了解歷史傳統和歷史經驗,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設計未來的城市。

  隨著社會的進步,文化在城市的建設中擔當著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說,文化城市的概念已經得到重視,我們要加強對地域文脈的梳理與挖掘保護,在國際化的視野當中,繼承建構城市文化特色,使文化成為城市的靈魂和品牌。

  后現代主義帶來城鄉互惠可能性

  現代主義的看法主要是二元思想,其重要特點是對立、從屬、敵對。然而,今天的城市不僅是經濟增長的中心地帶,也是思想、文化、藝術的聚集地。未來的城市發展是否需要我們擺脫這種單向思路的束縛?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哲學教授吉貝特·奧圖瓦認為,人們對於城市的想象隨著技術的引進不斷變化。這種演變經過了三個階段:首先是天真的現代主義階段,這一階段人們非常鼓勵技術﹔第二個階段是虛無主義階段,這個時候人們反對技術﹔第三階段是人們既熱愛技術,也對技術持批判態度的階段。

  后現代主義城市主要的特點是多元化與包容,包括歷史、傳統的多樣性以及技術的多樣性。基於這一角度,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黃平分析了城鄉互補、互利共贏的一種可能性。他說,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存在城鄉互補的例子,其中有一些是傳統的村庄,也有一些是新興的社區。傳統的非此即彼、兩元兩分的思維使我們忽略了這種方式。他進一步解釋,如果靠無限的擴張來換取發展,那麼城鄉確實是一種兩元甚至對立的狀態,但面對著自然資源的約束、生態環境的剝削以及城市治理、社會分配的壓力,我們再也不可能靠擴張和掠奪來換取發展的道路,要在有限的土地上把文章做足,在有限的空間裡增添豐富的內涵。

  網絡空間或成為城市空間最活躍部分

  公共空間在城市中具有特別意義。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認為,對未來城市公共空間進行探討,這一論題本身對我們已經很有啟發。希臘作曲家菲沃斯-安杰洛絲·科李阿斯說,以創制城市同樣的方式,我們也可以創制經驗和感受。

  城市公共空間現在對我們的生活產生著什麼樣的影響?意大利建筑師卡羅·拉蒂表示,在過去20年中,我們把實體的世界變成數字化的世界。現在一些有趣的現象正在發生,我們從數字化的公共空間再回到現實世界的公共空間。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主任王曉明認為,城市的公共空間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是弱勢者的空間。這個空間的大小、好壞,是我們衡量城市生活的一個最重要的標准。市民創造公共空間的努力,更多地用到了互聯網上,這個空間裡發展起來的能量有時候也會返回現實世界,和其他力量一起創造出能強烈表達弱勢者願望的現實空間。他進一步分析,這樣一種主要借助傳播媒介而建立起來的公共討論和抗爭的空間,有可能成為今后城市空間當中一個最活躍的部分。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