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側重單個革命到著眼於整個社會研究:辛亥革命研究進入新階段
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召開
張肖雯 明海英2011年10月18日09:50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本報訊(記者張肖雯 明海英)10月12—15日,以“辛亥革命與百年中國”為主題的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湖北武漢隆重舉行。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史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承辦。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陳奎元出席開幕式。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學部主席團主席王偉光,湖北省省長王國生出席並講話。湖北省政協主席楊鬆,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武寅等出席開幕式。
辛亥革命開創中國歷史新篇章 談到辛亥革命的深遠歷史影響,王偉光認為,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奮斗目標:民族獨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它不只是一次簡單的歷史上曾發生過若干次的改朝換代。辛亥革命之后,任何想在中國重新建立或復辟帝制的主張和行動都以失敗告終,被歷史唾棄。這說明辛亥革命帶來的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任何想開歷史倒車的行為都不能被社會所接受。
辛亥革命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覺醒。與推翻君主專制相伴而行的是,人們的思想獲得前所未有的解放。曾經至高無上被視為神聖的皇帝都倒了,再沒有什麼不可打破的東西。新文化運動繼之而來,思想解放的潮流席卷而至,人們放眼世界,從各種舶來的理論中比較著、尋找著救國救民的真理,最后終於找到了適合中國的革命理論——馬克思列寧主義,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的發展道路——社會主義道路。可以說,由辛亥革命所開啟的思想解放深刻影響了其后中國歷史的演進與發展。
辛亥革命還產生了重大的國際影響。100年前,世界上實行共和政體的國家屈指可數,亞洲則沒有一個共和國。辛亥革命在亞洲建立了第一個共和國,它廣泛影響到亞洲和世界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成為鼓舞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民爭取獨立、建立民權的奮斗榜樣,從而也使辛亥革命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事件。
王偉光強調,辛亥革命雖然沒有完成近代中國反帝反封建的歷史性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但是,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歷史的閘門,提供了廣闊的可能性。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三次歷史性巨變中的第一次。
辛亥革命研究成果豐碩 作為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大事件,辛亥革命早已成為學界研究的重要課題。王國生表示,此次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學術研討會,無疑將進一步推動辛亥革命研究的擴展和深入,進一步深化對辛亥革命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的認識,進一步促進中華民族的團結、和諧與祖國和平統一大業,進一步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與會學者認為,經過最近30年的發展,辛亥革命史研究已經成為中國近代史學科最受重視、學術成果最多的研究課題之一。國際間的學術交流互相促進,對我們的學術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辛亥革命史的學術研究,嚴格說來,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開始的。出於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喜悅和興奮,新中國的歷史學者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克服舊史學研究的偏頗,在辛亥革命史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辛亥革命研究與時俱進 開幕式上,中國史學會原會長金沖及、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陳鵬仁、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濱下武志和法蘭西學院院士巴斯蒂等與會學者先后致辭,對推動辛亥革命研究的深入發展提出獨到見解。
金沖及表示,作為50年來辛亥革命研究進程的親歷者,有兩點需要與大家分享。第一,我們今天對辛亥革命歷史地位和深遠歷史意義的研究,較之過去有很大的變化和進步。第二,研究的視野、方法上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和進步。有關辛亥革命的研究,開始時多側重於辛亥革命作為一個革命運動所發生、發展、取得勝利、遭受挫折的過程。而今天,學者們著眼於整個清末民初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對外關系等各種社會力量的表現和變化以及辛亥革命發生的原因。
巴斯蒂認為,過去學術界對辛亥革命的研討,主要是注重考証事實、熟悉資料。今天,我們應該嘗試建立“辛亥革命記憶”,就辛亥革命對中國的未來發展意義進行探討。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