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蘇聯模式的失敗之處在哪裡

海因茨·迪特裡奇2011年05月14日17:00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列寧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成為蘇聯與資本主義的分割點。在這一模式下,市場和國家之間的辯証關系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由國家取而代之。當這種體系的作用失效時,列寧採取了新經濟政策(1922年):這是一種市場處於社會主義國家控制下的混合經濟制度。斯大林很快就停止了新經濟政策,轉而推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斯大林死后,赫魯曉夫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批評斯大林的統治模式,譴責既往體制對人權的侵犯。這是朝著更為民主和參與性的社會主義道路邁進的修正主義第一步。但是,第二步未能跟上。蘇聯權力機構的修復和創新能力以及蘇聯共產黨本身在一定程度上都遭到了削弱,導致這一制度的發展處於一個長期的停滯階段,以至最終走向毀滅。

  戈爾巴喬夫在改革方面沒有制定明確的戰略規劃,也就是說,沒有用社會主義的科學范式來指導轉型過程。缺少了這樣一種范式,就不可能對轉型規劃進行系統的計劃,並向民眾解釋。轉型過程因此就變成了一場錯誤的試驗過程。舊的穩定的制度崩潰,卻沒有可接受的新制度來代替,以樹立民眾信心,保証他們的忠誠,也沒有能夠為轉變提供戰略指導的獨立的大型機構或先鋒組織。

  實際上,蘇聯模式內爆的主要暗示在於,它是從斯大林主義向21世紀社會主義轉型的失敗。

  (海因茨·迪特裡奇系墨西哥城城市自治大學教授。李靜/譯)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