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須相互認知
記者 馮黛梅2011年09月29日15:52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9月23—25日,同濟大學在上海宣布成立“中歐學術連線”。該機構的成立旨在與“歐中學術連線(ECRAN)”對接,為中歐學術交流搭建橋梁。同濟大學校長裴鋼、中聯部副部長於洪君、教育部原副部長吳啟迪出席成立大會並致辭。當日,首屆“大使論壇”與“全球視野下的中歐關系”學術研討會同時召開,來自政界、學界以及民間學術機構的百余名代表出席開幕式和研討會,並圍繞如何認識與發展新形勢下的中歐關系進行了討論。
認知歐盟的不同“邊界” 認識歐盟,必須要注意到其結構和機制上的“特性”。歐盟是個“奇特的動物”,中國駐歐盟前大使丁原洪在大使論壇上強調。他認為,由於各成員國實力、目標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團,加上成員國不論大小都有否決權,很難就某一議題達成一致。中國駐德前大使梅兆榮強調,在對華態度上,歐盟整體不能代表單個成員國﹔中國既要重視與歐盟的交往,又要重視與歐盟成員國的雙邊關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中國歐洲學會會長周弘提出,研究歐洲要注意不同的“邊界”。她認為,不同邊界裡的力量組合方式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樣。
危機推動歐洲一體化 歐債危機暴露了歐盟的制度缺陷,但絕大部分與會者對歐盟抱有信心。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楊潔勉認為,這只是歐盟“成長中的煩惱”,歐盟具有很強的反彈能力和自我糾正能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丁一凡認為,歐洲一體化的動力就是危機,隻有遇到危機,歐洲國家才會思考出路。外交學院歐洲研究中心主任趙懷普表示,歐盟內部結構高度相互依存,解體代價極高,在長期一體化中形成的內聚力遠比國家民族主義的離心力強大得多。法國中歐文苑主任高大偉提醒,不要忘記“歐洲人從哪裡來”、現在的歐洲和以前的歐洲相比取得的進步。正是因為要應對危機,才能完成一體化過程。
但也有學者們表達了他們的憂慮。如果德國這樣的強國一直不信任其他成員國,聯盟就難以維持,命運岌岌可危。
歐洲須適應中國發展 如果說歐債危機是中歐關系中的一個變量,那麼另一個變量就是中國的和平發展。正如大使們所言,歐洲對中國的發展還不適應。
與會者認為,中國的和平發展不只是中國的發展理念,印度、俄羅斯等國也在實踐和平發展﹔中國和平發展不是中國自己的事情,而是世界的事情。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王在邦表示,中國要充分了解外部世界的擔憂,而外部世界的調整也是必需的。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仁偉認為,中國和世界的共性在增加,中國的“和”不抹殺個性,“和”用在國際關系中就是對霸權的否定。然而,讓西方理解接受中國的價值觀,還需要一個過程。
專家表示,中國有優秀的文化,理應作出自己的貢獻。中國不僅為世界提供中國制造的產品,也應為世界提供新的理念。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