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平發展推動建設和諧世界
——訪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負責人、華中師范大學宋秀琚副教授
聞錚 狄孟2011年11月14日11:08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2005年4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雅加達亞非峰會上第一次提出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在2005年7月1日簽署的《中俄關於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中,“和諧世界”第一次被確認為國與國之間的共識。這一戰略構想的提出,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為了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方面的獨特價值與貢獻,《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特地採訪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諧世界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和平性質和建設目標研究”的負責人、華中師范大學宋秀琚副教授。
1 “和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 《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提出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戰略的?
宋秀琚:中國的持續快速發展舉世矚目,但也招致了種種猜疑。在西方“國強必霸”的大國崛起傳統思想模式作祟下,某些國家和勢力在中國發展的“全球目標”上大做文章。他們捏造事實,大肆鼓吹發展強大了的中國不僅會對西方國家發起挑戰,而且會動搖既存的國際體系,進而引發國際政治大地震。這些言論雖然荒謬,但確也點出了我們還沒有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即“中國走獨立自主和平發展道路的目標是什麼”。在21世紀之初,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宣布,中國全球戰略的核心目標是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從而解決了這一緊迫問題。至此,中國的全球戰略體系初步形成:它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和平性質為基礎,通過走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道路,最終達到和諧世界的目標﹔“基礎—道路—目標”構成了中國全球戰略的基本框架。
《中國社會科學報》:這一戰略對中國和世界有何重大意義?
宋秀琚:中國提出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戰略目標,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的智力貢獻。同時,它解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推動建設和諧世界之間究竟有什麼內在聯系”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和平性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之一,但在冷戰結束之前,這種和平性質並沒有充分表現出來,更沒能在實踐中加以切實推行。直到1979年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和平性質才得以彰顯,並貫穿於中國內政外交之中,逐步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道路。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該“走什麼樣的道路”的重大理論問題。
2 中國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基礎堅實 《中國社會科學報》:這一戰略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何在?
宋秀琚:中國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基礎是堅實的。這種堅實性扎根於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革命和建設實踐所增強,並以中國特有的“和合”優秀文化傳統表述出來,最終在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聯動中與時俱進,凝聚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和平性質。早在19世紀中后期,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新社會的國際原則將是和平”。在探索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鄧小平也指出,“我們搞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社會主義,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這就明確地將“和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性質之一。
新中國60余年的外交實踐表明,中國不僅堅持了和平性質,而且還賦予了它新的時代內涵,即:和平不僅僅是一種相安無事的共處狀態,還是人類攜手共同發展,不斷解決面臨的共同問題的過程﹔世界和平是一個整體,實現和平需要所有國家的共同努力﹔和平是政治、經濟、文化、安全和環境等諸多方面以及這些方面相互作用,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狀態﹔和平不排除矛盾,和平就是世界各國共同努力逐步消除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不和諧因素的過程﹔和平、和諧是一種理念,理應成為國際社會追求的共同價值目標和生活態度。
3 和諧世界理念主導中國的外交與全球戰略 《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具體道路是什麼?
宋秀琚:中國致力於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道路是堅定的。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既有其內在規定性和必然性,也是中國摒棄了現實主義的大國戰爭崛起模式,將相對和平的大國制度崛起模式和大國建構崛起模式創造性地結合在一起,塑造成中國和平崛起模式的自主選擇。西方某些勢力別有用心地將台灣問題與和平發展道路聯系起來,認為中國如果不放棄以武力統一台灣的主權權利,就與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國策相悖。這其實是圖謀擾亂、牽制中國發展的慣用伎倆。中國堅定認為:第一,和平發展道路是和平與發展辯証統一的道路。和平與發展互為因果,無原則的和平不僅不能推動國家發展,而且還會危害已經取得的發展利益。台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所在,必須堅決維護。這就是我們堅持和平的原則立場。第二,中國目前的和平發展道路還是不全面不徹底的,而且外部的結構性威脅通過台灣這個前哨陣地可以持續威脅到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因此,中國隻有在實現了國家的最終統一之后,才能談得上真正地堅持和平發展道路﹔而且中國的和平發展也隻有在實現了國家的完全統一之后,才具有持續性和世界意義。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與堅定維護國家核心利益互為條件,並不是相互對立的關系。
《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推動建設和諧世界還應考量哪些戰略因素?
宋秀琚:中國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目標是堅定的。這種堅定性既源自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和平性質及堅定不移的和平發展道路,又得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法律體系等的保障。經過6年的初步探索,中國已經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戰略路徑:一是建設和諧世界的戰略思維在於“過程與目標的統一”。隻求結果不注重過程的唯目的論和隻注重過程不求結果的無的放矢都是極端錯誤的。二是建設和諧世界的戰略重點在於“構建和諧國際制度”。和諧世界是依據國際制度治理的世界。目前,國際制度體系仍存在相互沖突和互不包容的地方,有些制度甚至催生、維護著新的不和諧因素。和諧的國際制度是各個層次、各種類型、各種樣式的國際制度之間的相互融洽、相互協調、相互兼容、相互貫通,是能適應和自覺推動國際形勢發展而自我揚棄的國際制度體系,可以不斷地催生和諧因素,消除不和諧因素,推動國際社會向和諧方向發展。因此,推動建設和諧國際制度,是建設和諧世界的關鍵所在。三是建設和諧世界的戰略步驟是“由內而外,由易到難”。從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到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是一個順理成章的過程。“兩個和諧”建設的著力點雖有主有次,但構建和諧社會與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是同步進行、互為倚重的。在國際社會,中國首先與條件基本具備的地區和國家協同建設和諧雙邊關系及和諧地區,並漸次將和諧世界理念及行動推廣於其他地區。目前,和諧世界理念已經主導了中國外交及其全球戰略,未來十年將是中國積極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行動之年,也會是大有收獲之年。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