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文化”是人類的母根文化
2012年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西寧舉行
記者 朱羿2012年05月31日09:27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5月20—23日,“2012年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西寧舉行,這是國際學術界首次以“土文化”為中心概念展開專題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學者提出關於“土文化”研究的學術創見,倡導熱愛家園、熱愛地球、熱愛生命的“綠色”價值觀。
學者建議設立土壤民俗學 土地是萬物的本原。青海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吉狄馬加在致辭中說,土地是人類最初的搖籃,也是最后的精神家園。但人們對土地的尊重和敬畏在日益減少,旱澇無常、沙漠化擴大、資源枯竭等已經讓人類受到了大地母親的警告和懲罰。推進“土文化”研究和研討,守護我們腳下的這片熱土,讓我們共有的家園永遠安寧、和諧、溫暖,對珍惜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土文化’研究是人文視野下的生態研究。”青海省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宗福說,保護土地就是在保護萬物的生命,在保護人類自己﹔尊重並熱愛土地,其實就是在尊重和熱愛人類的未來。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授蘇獨玉認為,人類對土地的崇拜、愛戀是一致的,“土文化”研究與人類學、民俗學緊密相關。與之相聯系,應建立一門新的學科——土壤民俗學,以此推動對土地、地球的關注。
土地信仰觀念源遠流長 “土文化”源遠流長,是和人類起源、土地崇拜、土地祭祀緊密相連的。與會專家提出,在中國無論是宗教文化,還是民俗文化中都有很多內容與土地有著緊密聯系。關於后土的神話、后土崇拜和后土廟宇等,都表明后土信仰的文化積澱很深。
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民族與宗教研究所副所長鄂崇榮說,我國土地信仰觀念起源甚早。《管子·水地》說: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苑也。在我國流傳的神話與民俗中,保留著許多有關土地的信仰與禁忌。有些少數民族現在仍恪守著不能觸犯自然界、必須保護自然完整等傳統理念,如蒙古族認為亂挖土地、破壞植被,就會“瞎眼睛、手腳骨折”。青海天地人緣文學院院長喇海青指出,土地崇拜是一種古老的信仰觀念,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包含著民眾對自我、災禍等多方面思想認識的積澱。
“土文化”研究著眼人與自然的和諧 在研討中,與會專家指出,“土文化”研究要著眼於生態保護,著眼於人與自然的和諧,要通過持續研究、整理和深化,推動政府和民眾對土地的愛護和環保自覺。
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南永前認為,人類社會存在過的多種高度文明的消失,其根本原因就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青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米海萍指出,推進“土文化”研究,就是弘揚生態意識,構建人與自然的長久和諧體系。
此次會議由中共青海省委宣傳部、中國民俗學會、青海省社會科學院、青海省民俗學會、青海天地人緣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聯合主辦。
(責編:秦華、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