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多學科視角研討國家治理

“比較視野下的國家建設與民主”研討會召開

2012年05月03日09:04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近日,“比較視野下的國家建設與民主”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中央黨校、中央編譯局、台灣政治大學以及美國芝加哥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及學術機構的專家學者從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及哲學等多學科視角研討國家建設與民主。

  國家建設的當代挑戰與應對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徐勇說,建構“民族—國家”與“民主—國家”相對均衡的現代國家是國家建設的基本方向:前者為國民的自由發展提供組織平台,后者為公民的平等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以此達到國民對國家高度認同、國家能力不斷提升的目標。然而,全球化的沖擊、民主政治與民族國家的內在張力卻給現代國家,尤其是多民族國家的建設帶來了新挑戰。

  吉林大學教授周光輝認為,全球化往往使后發國家的地方民族認同進入政治層面,對國家認同在憲法秩序與價值引導方面的優先性構成挑戰。他主張通過樹立政治共同體的憲法權威、培育超越不同文化共同體的公民身份以及從制度層面提升國家對公民生活的保障能力來應對挑戰。

  天津師范大學教授馬德普表示,英國、加拿大等西方多民族國家同樣面臨分裂風險,在多黨競爭的民主體制下,政黨的民族化可能制造或放大民族矛盾。他主張借鑒北歐經驗,在異質性較高的社會中採用協商民主與共識民主的方式處理民族問題。

  比較歷史中的國家建設

  深具“主體意識”的比較研究和指向“現實關懷”的歷史研究是此次研討會研討中表現出的鮮明特點。中山大學教授馬駿通過非洲國家的數據驗証了稅收國家與國家治理間的正向關系﹔英國諾丁漢大學教授王正緒運用實証方法檢視東亞社會公民價值觀念在經濟發展與民主政治之間的鏈接作用,以此探討中國公民政治文化的變化﹔中央黨校教授趙虎吉通過對韓國循環式政治發展軌跡的分析,闡明了政治文化、國內外環境的二元結構對政治發展的影響﹔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李路曲分析認為,新加坡政治現代化進程對中國具有啟示意義。

  在歷史研究中,芝加哥大學教授趙鼎新從儒法帝國的傳統出發,總結了“歷史紅利”在不同時期對中國現代國家建設的多重影響。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續添則試圖通過對1912年與1949年兩次民族國家建構對單一制選擇的比較,展示制度選擇與歷史情境之間關系的復雜性,從而為基礎性國家制度的建設與完善提供參考。

  轉型時期中國的國家建設

  思考“民主—國家”建設的現實路徑是會議的另一個重點。清華大學教授景躍進肯定了中國政治實踐中行政民主的獨立價值,主張探索一條在非選舉領域從事民主化建設的道路。

  針對轉型期的社會焦慮問題,北京大學教授徐湘林提出,國家治理結構要進行適應性變革,其中構建具有廣泛認同的核心價值體系、維護和重組決策系統權威、促進有序政治參與和良性政治互動以及完善再分配體制和福利保障體系是關鍵。南開大學教授朱光磊則主張突出政府的管理和服務職能,將對政治行為的“社會化處理”作為提升國家能力、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設計。(記者 劉倩)
(責編:秦華、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