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國面臨著嚴峻而復雜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發達經濟體增長乏力,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仍在持續,世界經濟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上升,同時我國經濟內部仍存在嚴重的體制性矛盾和結構性問題。如何才能實現中央提出的“穩中求進”的基本目標,需要學術界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思考。由北京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等單位聯合舉辦的“北京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2012年迎春學術研討會”日前在北京舉行,與會者圍繞“經濟增速下調背景下的經濟結構調整”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
針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問題,與會專家認為,一國的宏觀經濟走勢既取決於本國經濟的運行規律,又取決於世界經濟的運行規律,同時也與宏觀經濟政策相關。2007年是中國宏觀經濟的波峰年,2008年進入收縮期,根據市場經濟條件下收縮期短、擴張期長的特征。2009年本應完成筑底,從2010年開始,中國經濟進入新一輪經濟周期的擴張期。從世界經濟運行來看,盡管歐債危機尚未結束,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但也已進入新一輪擴張期,不會使得中國經濟二次衰退。因此,2012年中國經濟形勢總體向好。但由於2008年和2009年的經濟調整不充分,表現為底部增長率過高,產業結構未得到優化。因此從年度增長率來看,2012年中國經濟有二次探底的可能。但如果以季度增長率為依據,則不會出現二次衰退。2012年,排除供給沖擊和大的政策失誤的影響,中國經濟還會在最優適度增長區間(即9%-10%)或次優增長區間(即8.5%-10.5%)內運行。與會者認為美歐的債務危機會使得中國經濟增速下滑,通貨膨脹難以消除,我國的應對之策是實現經濟轉型,真正發展內需﹔促進人民幣雙向浮動,獎出限入,財政政策須“以民為本”刺激消費,國家應當大力發展資本市場。
與會專家還探討了所有制結構與宏觀經濟波動之間的關系,認為對公有制經濟體特別是國有企業效率的理解,不能僅僅局限於它們的微觀內部效率指標,還必須充分考慮到它們帶來的外部宏觀社會經濟效率。這類外部社會經濟效率包括:提供基礎設施,降低所有類型企業的運行成本﹔提供公用事業的服務,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主導戰略性產業,帶動產業結構調整等等,即國有企業充當的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綜合性工具。與會專家認為國有企業經營目標的二重性對經濟波動幅度產生了較大的影響,2000年以前,國有經濟的利潤目標權重較小而規模目標的權重較大,使得這一階段中國經濟波動出現了“高位波動”現象,而2000年以后的國有經濟改革使得國有經濟的利潤目標權重較大而規模目標的權重較小,導致中國經濟波動出現“波幅收窄”現象。
與會專家認為,應對經濟增長速度下滑的問題,實現穩中求進,重中之重是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而產業結構演變的路徑選擇應當以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為標准。產業結構調整要以實現全國各個區域協調發展作為重要目標,區域產業結構優化涉及區域分工、區域經濟發展、區域間產業聯動等多個方面,是圍繞區域優勢建立起來的相互關聯的緊密整體。合理的區域產業結構能夠提高結構效益,實現整個區域經濟的穩步、協調增長。(徐雪 王軍)
(責編:秦華、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