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日元國際化模式的教訓及啟示

殷劍峰2012年04月11日08:47來源:光明日報


  在日元國際化的過程中,日本對外直接投資比例過低,我們要吸取這個教訓。資料圖片
  從日元國際化的歷史進程來看,其“貿易結算+離岸中心”模式並不成功,其國際貿易結算地位依然較低,離岸金融市場“倒逼”資本項目過早開放並帶來資產泡沫。人民幣國際化應吸取日元教訓,可選擇“資本輸出+跨國企業”模式,關鍵是建立以本國企業為核心的全球產業鏈。
  日元國際化
  “貿易結算+離岸市場”模式及其教訓
  日元國際化正式啟動於1984年,主要背景有兩個:一是“威逼”,即美國促壓日本開放資本項目和國內市場﹔二是“利誘”,即日本經濟崛起帶來了挑戰美國經濟地位和美元地位的誘惑。相比之下,“利誘”的成分更大。無論從國際儲備貨幣,還是從國際計價結算貨幣角度來看,日元國際化都不算成功。例如,日元在全部國際儲備貨幣中的份額由1995年的6.78%下降到2009年的3.01%,不僅低於英鎊(4.29%),更是遠低於美元(62.17%)和歐元(27.3%)。連日本學者也承認,國際化后的日元至多是一種“載體貨幣”,其主要功能是用於國際金融市場中的套利交易。
  日元國際化“貿易結算+離岸市場”模式的大致軌跡為:1960年為應對匯率風險而推行日元在進出口貿易中結算﹔1984年為推動日元離岸市場發展而開放資本項目﹔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著力加強亞洲區域貨幣合作。實際上,由於各種結構性因素的制約,這種模式很難成功,表現為日元的貿易結算地位依然較低,離岸市場“倒逼”資本賬戶在金融改革之前過早開放。
  人民幣國際化
  “貿易結算+離岸市場”模式面臨問題
  “跛足”的跨境貿易結算勢必增加我國外匯儲備。2010年,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中80%是進口貿易。進口貿易採用人民幣結算意味著對美元需求減少,在出口依然主要使用美元的情況下,外匯儲備必然增加。
  推行人民幣貿易結算存在現實障礙:一是我國主要貿易伙伴擁有強勢貨幣﹔二是大宗商品多以美元定價﹔三是我國對外貿易中外商投資企業居於主導地位,掌握了貨幣結算的選擇權。
  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使我國面臨資本賬戶開放壓力。一般來說,實體部門改革應擺在所有經濟改革的最前面,其后是金融部門改革,最后才是放開資本項目。即使是資本項目放開,也需要結合國內實體經濟部門和金融部門改革的進展,採取“先直接投資項目、后証券金融項目”,“先長期項目、后短期項目”的原則。為實現人民幣國際化,需要放開資本項目,而這須以國內金融改革和金融發展為前提。從日本教訓看,離岸金融市場往往“倒逼”資本項目開放,而非國內金融市場改革。實際上,離岸市場並不是本國貨幣國際化的必要條件,而僅僅是結果。以美元離岸市場為例,其發端於20世紀50年代,發展於70年代,而美元早在1945年就取代英鎊成為世界貨幣。
  人民幣國際化模式選擇:
  “資本輸出+跨國企業”
  從貨幣國際化的歷史看,除了特殊的歐元模式(若干主權國家採用同一貨幣)之外,在英鎊和美元成為國際關鍵貨幣的過程中,特別是國內金融市場尚未充分發展的初始階段,都採用“資本輸出+國際卡特爾/跨國企業”模式。“資本輸出”在金融形態上輸出的是以本幣或者比本幣更可靠的黃金定值的信用,在物質形態上輸出的是資本貨物和技術。“資本輸出”必然帶來隨后的“回流”,這樣的“回流”在物質形態上是原材料、中間品和低端最終品,在金融形態上是以本幣或黃金定值的債務本息。在“資本輸出”和隨后的“回流”中,本國貨幣自然實現了國際化。
  “資本輸出”過程是以跨國公司為載體來實現的,其中,建立以本國企業為核心的全球產業鏈是關鍵步驟。在國際市場中,誰掌握了從資源採集到中間品分包,再到最終品銷售的產業鏈條,誰控制了銷售品牌、銷售渠道和核心技術,誰就擁有了資源配置、利潤分配以及使用何種貨幣結算的權力。
  在日元國際化的過程中,日本對外直接投資比例過低,難以建立以本國企業為核心的生產鏈條,而間接投資大量用於購買美國金融資產和房地產,我們要吸取這個教訓。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研究”負責人、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