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2008年1月至3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成果驗收情況報告

2011年04月22日09:21

  2008年1月至3月,我辦共審核、審批了339份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成果鑒定結項材料,其中,187項成果質量較好,准予結項,結項率為55.16%﹔152項成果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暫緩結項。在准予結項的187項成果中,等級為“優秀”的有38項,佔20.32%;“良好”的有103項,佔55.08%﹔“合格”的有39項,佔20.86%﹔免於鑒定7項,佔3.74%。
  一、基礎研究部分優秀成果介紹
  1.《科學發展觀與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實踐研究》。這項成果由江西師范大學祝黃河教授主持完成,屬馬列·科社一般項目,共28萬字。該成果對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實踐基礎、基本內涵、歷史地位等展開多維度、多層次的分析和思考,系統論述了科學發展觀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黨的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進而闡釋了科學發展觀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豐富、發展和新的貢獻。鑒定專家認為,“該成果深刻論述了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根源和實踐基礎,並就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行了有益的探討,提出了一些創新性的建議,從而使成果在具有理論價值的同時,凸顯出實踐價值”。
  2.《北京明代佛教寺院修建研究》。這項成果由南開大學何孝榮副研究員主持完成,屬宗教學青年項目,共68萬字。該成果運用相關歷史文獻並結合實地調查,參考最新考古發掘資料、金石碑刻資料,力圖揭示明代佛教寺院修建的歷史背景,分析明代北京佛寺修建的政策因素和信仰動因,考察明代北京新建、重建、重修的佛教寺院,對其空間分布加以剖析,歸納了明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的特點和原因。鑒定專家認為,該成果“選題新穎,資料豐厚,是我國第一部研究明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情況的專著”。
  3.《古壯字與廣西粵語平話的歷史層次研究》。這項成果由廣西大學林亦教授主持完成,屬語言學一般項目,共36萬字。該成果通過對上萬個古壯字的系統整理,同時利用其中大量借音壯字的語音特點,與廣西的漢語方言粵語平話進行深入細致的比較,進而研究了廣西漢語方言的歷史。鑒定專家認為,該成果“是一項難度很大的開創性研究,學術分量重,對於古壯字的進一步研究,對於廣西漢語方言以及壯語自身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和學術意義”。
  4.《秦漢官階制與早期帝國官僚等級結構研究》。這項成果由北京大學閻步克教授主持完成,屬中國歷史一般項目,共36萬字。該成果以戰國秦漢官僚品位結構及其變遷為研究對象,從“品位結構”和“祿秩序列”概念出發,為觀察傳統官階制度的演變進程構建了一個新穎的分析視角,通過對“官職的分等與分類”和“官員的分等與分類”的考察,勾勒出“貴—賤”、“士—吏”、“文—武”、“胡—漢”傳統官制品位結構變遷的四條線索,並對秦漢官階與等級結構進行了系統分析。鑒定專家認為,該成果“以中國古代官階為基本線索,不僅描述了古代官階的歷史演變過程,更重要的是從理論層面提出了一些規律性的認識,這具有開創意義”。
  5.《90年代以來的文學生產及傳播方式》。這項成果由沈陽師范大學孟繁華教授主持完成,屬中國文學一般項目,共29萬字。該成果以理論和文本相結合的方式,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當代文學作了全面梳理,分析了文學接受和文學傳播的新特征,揭示了中國當代文學生產的內在矛盾,描述了中國當代文學的全新圖景。鑒定專家認為,該成果“視野開闊,視角新穎,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完成了對90年代中國文學的反思,打開了文學研究的新局面”。
  二、應用對策研究部分優秀成果介紹
  1.《對外傳播中的國家形象設計》。這項成果由中國外文局周明偉副教授主持完成,屬新聞學重點項目,共35萬字。該成果在全面深入地探討國家形象構建相關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家形象現狀和對外宣傳工作任務要求,對涉及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該成果主要觀點和對策建議摘要上報后,受到中央宣傳部和中央外宣辦的重視,部分觀點已被運用於實踐。
  2.《產業提升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化:環渤海開發與開放研究》。這項成果由南開大學周立群教授主持完成,屬應用經濟一般項目,共20萬字。該成果以環渤海地區的開放開發作為研究的基點,著重研究了環渤海地區在加大開放開發的背景下,地區產業結構、區域合作、區域一體化、區域創新以及增長格局的變化與趨勢,提出了整合協調區域資源,構建環渤海地區經濟一體化新機制的對策建議。該成果的階段性調研報告已報送北京、天津、河北、山東、遼寧等省市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同志,受到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3.《面向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產業供應鏈構建研究》。這項成果由雲南財經大學李嚴鋒教授主持完成,屬應用經濟西部項目,共10萬字。該成果立足於雲南物流產業,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為背景,就產業供應鏈的理論基礎和運作模式展開研究,構造了復合型產業供應鏈模型,並進行了實証分析,其階段性成果提出的政策建議受到雲南省委主要領導同志的重視。鑒定專家認為,該成果“不僅對雲南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而且對產業供應鏈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學術貢獻”。
  4.《利用外資改造東北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對策研究》。這項成果由遼寧大學赫國勝教授主持完成,屬應用經濟一般項目,共10萬字。該成果歸納綜述了近年來跨國公司投資發展的趨勢和國內利用外資改造國有企業的經驗,對東北老工業基地利用外資的過程、基本特點及存在的問題作了探討,並分析了利用外資改造東北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的案例和不同模式,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鑒定專家認為,該成果“所提出的利用外資並購模式改造東北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的方針對策合理適用,對於指導利用外資改造國有企業進而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有較好的參考價值”。
  5.《我國最低工資調查方法與統計測算模型研究》。這項成果由暨南大學韓兆洲教授主持完成,屬統計學一般項目,共20萬字。該成果比較深入系統地研究了國外的最低工資測算方法,並依據中國國情,創造性地提出了最低工資標准組合法測算模型,並研發了相應測算軟件。鑒定專家認為,該成果“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實用性,為有關部門確定最低工資標准提供了可以參考的方法論依據和實用工具”。
  三、暫緩結項成果存在的主要問題
  本期共有152項成果因存在不同問題暫緩結項,需要按照鑒定專家意見修改后報我辦備案復審或重新申請鑒定結項。這些未結項成果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與立項設計不符,改變了研究內容或縮小了研究范圍。二是邏輯線索不清晰,無關內容較多,沖淡了研究主題。三是統稿不力,全書寫作風格差異較大,甚至觀點前后不一致。四是文風晦澀,語言表達不符合漢語習慣。五是資料可信度低,有的甚至完全使用從互聯網下載的資料。六是個別應用研究對策建議空泛,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另外,一些成果由於沒有按照我辦所反饋的鑒定專家意見作出實質性修改,未能通過復審,需繼續修改。
  四、各省(區、市)社科規劃辦和在京委托管理機構組織成果鑒定工作的基本情況
  在本期成果驗收工作中,吉林社科規劃辦、黑龍江社科規劃辦、河南社科規劃辦、廣西社科規劃辦和教育部社科司、中央黨校科研部在遵守鑒定時間、執行雙向匿名鑒定、專家遴選、分數計算等方面均嚴格按照我辦規定進行,有效保証了課題成果的客觀准確評價和及時結項。其中,廣西社科規劃辦簽署審核意見全面、詳細、客觀,不回避問題,為我辦評價成果質量提供了可靠依據。
  但在組織鑒定的個別環節上,下列單位還存在一些問題:
  中國社科院科研局有2個項目鑒定和審核時間超過了10個月﹔
  陝西社科規劃辦有2個項目鑒定和審核時間超過了10個月﹔
  山西社科規劃辦有2個項目鑒定和審核時間超過了10個月,且有1個項目組織鑒定時未匿名﹔
  貴州社科規劃辦有1個項目組織鑒定時挑選課題組成員為鑒定專家,且有1個項目分數計算錯誤﹔
  內蒙古社科規劃辦有1個項目組織鑒定時挑選課題組成員為鑒定專家,且有1個項目分數計算錯誤﹔
  另外,還有個別省(區、市)社科規劃辦違反有關規定,在反饋鑒定專家意見時未採取有效匿名措施。
  五、成果鑒定專家信譽記錄
  參與本期驗收成果鑒定工作的1600多位鑒定專家,絕大多數能夠按照要求履行鑒定專家職責,其中有67位專家因鑒定態度認真負責,評價意見客觀中肯,被記入我辦“成果鑒定工作信譽良好專家檔案”。他們是:
  教育部在京直屬高校(8人):中國人民大學鄭功成教授、李路路教授、賈根良教授、李紹光教授,北京大學陸儉明教授、陳志尚教授,北京師范大學馬捷莎教授,中國政法大學石亞軍教授。
  上海(6人):復旦大學石源華教授,華東師范大學王玨教授,上海財經大學葛守中教授,上海人民出版社虞信棠編審,上海社科院周昌忠研究員。
  四川(6人):四川師范大學陳萬鬆教授、楊亦軍教授,四川大學張澤洪教授,四川省委黨校彭穗寧教授,西南財經大學郭元晞教授,西南民族大學秦和平教授。
  新疆(6人):新疆師范大學杜瀚教授、陳奕善教授、李建生教授,新疆社科院黃俊研究員,新疆藝術學院吾甫爾·司馬義教授,新疆警官高等專科學校楊征教授。
  中央黨校和中央國家機關(5人):中央黨校郭德宏教授、黃憲起教授,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陳東平教授,財政部科研所賈康研究員,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秦行音副研究員。
  湖北(5人):湖北省委黨校趙詩清教授、李又才教授,武漢大學周國強教授,湖北大學劉川鄂教授,華中師范大學項繼權教授。
  天津(4人):天津社科院姚同發研究員、王立國研究員、關穎研究員,南開大學哈金安教授
  吉林(3人):吉林大學左長青教授、林沄教授、滕銘予教授。
  浙江(3人):浙江師范大學鄭祥福教授,浙江省委黨校胡建教授,杭州師范大學牛玉峰教授。
  江蘇(2人):南京師范大學段曄輝教授,徐州師范大學楊亦鳴教授。
  重慶(2人):重慶市委黨校劉開壽教授、李繼樊教授。
  雲南(2人):雲南省委黨校安樹昆教授,雲南行政學院段爾煜研究員。
  青海(2人):青海省政協蒲文成研究員,青海省委黨校蘇多杰教授。
  中國社科院(1人):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蔡家藝研究員。
  河北(1人):河北師范大學趙克仁教授。
  遼寧(1人):沈陽師范大學鄒師教授。
  福建(1人):福建省委黨校林俊德教授。
  河南(1人):鄭州大學出版社王鋒教授。
  廣東(1人):廣東社科院江啟疆研究員。
  廣西(1人):廣西民族大學韋茂繁教授。
  貴州(1人):貴州社科院胡曉登研究員。
  陝西(1人):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李自智研究員。
  寧夏(1人):寧夏區委黨校布青滬教授。
  軍隊(1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姚雲竹研究員。
  湖南社科院有1位教授鑒定意見基本抄自課題“成果簡介”,哈爾濱理工大學、內蒙古大學分別有1位教授鑒定意見基本抄自課題“總結報告”,上海大學有1位教授鑒定意見隻有一句話,中國社科院有1位教授隻標劃分數,沒寫任何鑒定意見。以上專家均被記入“成果鑒定工作信譽不良專家檔案”。

(責編:陳葉軍、張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