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2010年我國競技體育發展戰略研究

2011年05月15日16:54

  天津體育學院李宗浩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0年我國競技體育發展戰略研究》(批准號為01BTY019),於2001年立項,2004年4月結項,最終成果形式為研究報告﹔課題組成員:裴立新、肖林鵬、姜達維、葉加寶、張欣、王曄、金宗強等。現將該項目成果的基本內容和主要觀點摘編如下:

  該項成果重點研究了未來10年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的戰略方針、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和戰略對策等內容,對科學把握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的本質和走向,正確決策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模式,合理規劃我國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我國競技體育發展戰略的回顧與總結

  該成果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競技體育在不同發展時段體現出的不同目標、任務、重點及內容,總結了我國競技體育先后歷經了競技體育優先發展戰略、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協調發展戰略,以及當前正在規劃實施中的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戰略。通過對我國競技體育發展戰略的回顧與總結,認為中國競技體育發展戰略的演變是在國際國內社會、經濟、文化的宏觀環境中,在中國體育系統的中觀環境以及中國競技體育的微觀環境中不斷發展變化的。中國體育發展戰略的演變與調整是適應世界體育發展、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應變之舉。中國當代競技體育與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有著廣泛的、密不可分的聯系,競技體育自身的改革與發展是競技體育發展戰略演變的內因和根據。該成果認為,掌握競技體育發展戰略的演變規律,對於把握2010年競技體育發展戰略的正確走向,合理規劃戰略實施的內容,促進我國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當前我國競技體育面臨的現狀分析

  該成果認為,分析和評價當前我國競技體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是科學制定2010年競技體育發展戰略的基本前提。我國競技體育雖然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但在總體實力上與美國、俄羅斯為首的第一集團仍有較大差距,基本處於世界競技體壇第二集團前列水平。在項目結構及布局上存在基礎項目薄弱,優勢項目不多,籃球、足球、排球等球類集體項目水平不高,優勢項目不多、后備力量不足﹔運動員、教練員隊伍綜合素質和整體水平有待提高﹔傳統的、經驗式的訓練方法和手段依然佔主導地位,科技與訓練結合不夠,科技投入和科研隊伍亟待加強﹔競技體育的項目管理、競賽管理、經費投入、社會保障等關系需要進一步理順與加強。

  該成果通過對國際競技體育的發展格局及趨勢分析,認為奧運會參賽國家和地區自第26屆以后已接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參賽成員不會有太大變化,比賽項目數也不會有較大變化。通過對1988至2000年4 屆奧運會前8 名國家的金牌、獎牌、總分的多元回歸分析發現,影響國家奧運排名的指標按重要程度依次是金牌、總分、獎牌。通過對近四屆夏季奧運會成績、獲獎牌項目分布的統計分析發現,世界競技體壇第一集團保持基本穩定,而第二集團的變化較大。中國與美國、俄羅斯、德國相比,大項覆蓋面較少,體能類、集體對抗類和器械類是弱勢,而在乒乓球、羽毛球、體操、跳水等靈巧類項目上保持一定優勢。

  三、2010年中國競技體育發展戰略的基本思路

  2010年中國競技體育發展戰略的制定應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現行有關競技體育發展的方針政策、中國現實基本國情、中國競技體育現狀及世界競技體育的發展等作為基本依據。該成果認為,2010年我國競技體育比較合理的戰略選擇是,繼續實施新一輪“奧運爭光計劃”並及時啟動可持續發展戰略,力爭實現競技體育“金牌”工程和“可持續發展”工程的合理結合。2010年中國競技體育發展戰略目標是,初步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競技體育管理體制及良性循環的運行機制。應充分發揮競技體育為經濟建設、為社會服務的多元功能與作用,落實新時期“奧運爭光計劃”,保持競技體育水平繼續處於亞洲領先和奧運會第二集團前列的地位,努力縮小與美國、俄羅斯的差距。應充分發揮競技體育推動普及、發展體育產業和豐富文化娛樂活動等多元功能與作用,走社會化、產業化道路,有條件的運動項目要推行協會制和俱樂部制,形成國家與社會共同興辦體育事業的格局。應建設若干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訓練、科研、教育”一體化的訓練基地,初步建立與競技體育發展相適應的效益投資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2010年中國競技體育發展戰略的重點是,競技體育人力資源建設應以“四類人群”(運動員、教練員、科研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兩個關系”(人力資源“數量”與“質量”的關系,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關系)、“一個市場”(競技體育人力資源市場)為重點,競技體育發展方向應以“四化”(“社會化、產業化、科學化、國際化”)建設為重點,競技體育的改革應以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舉國體制”為重點。

  四、2010年中國競技體育發展戰略的對策

  (一) 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堅持政府主導的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理順國家與地方的利益關系,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建立和完善競技體育人才保障體系,加強政策方面的引導,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參與競技體育訓練。應發揮市場的作用,積極推進競技體育產業的發展,形成多元化辦競技體育的管理模式。

  (二) 揚長避短,鞏固優勢,擴大優勢。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結合本國家、本地區、本民族的特點和優勢,用發展的眼光來制定自己的發展目標和戰略。要繼續鞏固傳統優勢項目,進一步挖掘優勢大項中的非優勢小項和基礎項目中有潛力的小項。

  (三) 大力培育競技體育人才。確立人才流動的近期、中期、長期目標,分段制定不同政策,切實搞好體育人才流動的宏觀控制和微觀調節。加強對國家各類專項運動員人才交流的科學管理,統一協調全國專項競技體育人才合理流動,進一步擴大競技體育人才的發展領域。做好退役運動員的安置工作,加快建立並完善運動員就業、傷殘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全面提高教練員隊伍的科學訓練和管理水平,完善教練員選拔、任用、考核制度。抓好各項目、各年齡段的后備人才培養,制定后備人才培養方案,重點加強優勢項目和潛優勢項目的后備人才培養,抓好與奧運周期人才年齡和水平相銜接的二、三線隊伍建設。

  (四) 充分發揮科技興體的作用。實施奧運科技行動計劃,加大科技對運動訓練的指導和支持力度。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體育科技工作,逐步形成跨學科、跨系統、跨行業的體育科技體系。構建中國競技體育信息網絡體系,充分發揮各科研機構、體育院校作用,構建信息量大、准確性高、傳遞速度快的現代化競技體育信息網絡,為備戰奧運會服務。加強科技成果向競技體育實踐領域的轉化。

  (五) 發揮競賽的杠杆和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建立權責明晰、科學管理、依法治賽、市場與計劃相結合的宏觀競賽調控體系。根據不同層次隊伍的需要安排好競賽,一線隊伍要完全與國際接軌,二、三線隊伍則要根據培養人才的需要安排競賽。要深化全國綜合性運動會、全國城運會、全國單項競賽的改革,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國國情、適應競賽市場要求、有利於服從高水平訓練需要的競賽管理體制。精心設計、合理安排好奧運會參賽周期,對現有競賽制度進行調整,積極承辦各種國際比賽,為我國運動員提供更多的參加國際比賽機會,同時為准備組織2008年奧運會鍛煉各類人才。

  (六) 大力發展競技體育產業。加強競技體育產業發展的規劃和政策引導,各級政府要將競技體育產業發展納入經濟發展規劃。認真抓好群眾基礎好、觀賞性強的足、籃、排等球類集體項目。以女排、女足、女壘、女籃、女曲、女手為重點,針對不同競技體育項目的市場化程度進行產業發展規劃,根據職業隊的數量和地區布局進行合理的安排,制定嚴格規范的項目產業化法規,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安排和協調好電視轉播和門票收入的分成,保護各方的利益。積極發展體育中介機構和體育經紀人,注重培育和開發體育市場,建立以競賽、表演、健身、娛樂等為主體,以體育技術、體育資本、體育人才等要素市場為輔助的體育市場體系。

  (七) 進一步擴大競技體育的社會影響。抓住我國競技體育社會化、職業化發展的大好時機,通過廣泛的宣傳和政策調動,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媒體宣傳競技體育。要不斷引導民眾對奧運參賽的正確認識,降低民眾對奧運會金牌及成績的期望值。不同競技體育項目要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性體育活動,體育行政部門要與地方體育、教育部門及其他社會各個方面密切配合。要充分發揮協會的社會性功能,利用協會組織的特點,廣泛開展群眾性普及工作。要開放競賽市場,通過招標、申辦、拍賣等形式,多渠道籌措資金,鼓勵社會各界積極承辦各類賽事,集社會和企事業的資金發展競技體育項目。

  (八) 以28、29屆奧運會為契機,推進競技體育發展戰略的不斷完善。2004、2008年的奧運會是我國競技體育發展戰略的兩個重要階段。我國競技體育必須抓住2004年奧運會參賽和2008年奧運會主辦國的有利時機,進一步加強競技體育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的步伐。同時,要對不同時段戰略發展階段及時進行科學的評估與總結,及時發現問題並分析和解決問題,以推進2010年我國競技體育發展戰略的不斷完善,推進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