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農民體育發展戰略研究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農民體育發展》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54

  南京師范大學田雨普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農民體育發展》(批准號為05ATY004),最終成果為研究報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農民體育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成員有李金梅、譚明義、鄒玉玲、楊小明、張文靜、冉令華、夏成前、劉旻航、李亞、候艷清、楊子江、馬進。

  一、農民體育是現階段我國群眾體育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2001年《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結果公報》所列舉的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體育人口”統計排序中,農民是參與比例最低的人群。2005年第二次國民體質監測結果表明,20到69歲年齡段的鄉村人群體質明顯比同年齡層的城鎮人群差,農民體質不合格率是市民的1.97倍。

  農村體育發展水平和農民體質健康狀況嚴重落后已經成為小康體育建設中相當突出的問題。實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小康社會全民健康素質明顯提高的目標,農民是關鍵。

  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農民體育發展提供了極好的發展機遇

  2000年實現的“總體小康”,又稱“小康水平”,主要著眼於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方面,是小康社會的初級階段。而2020年將要實現的“全面小康”,是達到小康生活水平后的提高與發展,是包括精神文化等方面完整全面的小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是一個狀態,而是一個進程,其目標是“全面小康”。與“總體小康”時期比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農民體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這主要表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構建和諧社會中,“三農”問題受到突出重視,農民體育的發展環境大為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文化建設的熱潮將為農村體育發展提供更多的物質和精神動力﹔農民群眾生活的小康激發了身心健康的需求,農村體育需求明顯增長﹔后北京奧運時代我國體育發展重心的逐步轉移,群眾體育和農民體育的發展地位將顯著提高。

  三、新時期農村體育的發展要注意借鑒新中國農民體育發展的歷史經驗

  我國農民體育發展的歷史經驗主要是: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總體環境決定著農民體育的興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是農村體育發展的基本前提﹔國家的重視和政策支持是農村體育發展的必要保証﹔因地制宜、靈活多樣,是農村體育發展的基本原則﹔正確處理健身娛樂功能與政治功能的關系,是農村體育健康發展的前提﹔農民的文化素養與健康觀念是農村體育發展的內在因素。

  四、不同區域農民體育的典型調查反映了農民體育發展的現實現狀

  2006年,在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江蘇省丹陽縣、安徽省當涂縣和甘肅省榆中縣,對1086名農民的體育態度、體育行為、體育消費、生活方式及參與體育組織狀況等6個方面的30個問題進行現場調查。結果表明:

  1、農民體育發展總體比較落后。農民的體育觀念和體育認知還處於前成熟階段,雖然59.5%的農民已有余閑時間,但看電視、打牌、聊天仍是前3位的閑暇活動,有59.6%的農民不了解什麼是《全民健身計劃》﹔農民體育參與率低,約有59.9%的農民一年中1次體育活動也沒有參加,達到“體育人口”標准的隻佔農民總數的9.57%,而2004年全國“體育人口”已經達到37.1%﹔農村的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奇缺,中西部地區2/3的村庄甚至是空白,隻有8.6%的農民在體育場地上運動﹔農村體育的組織率和指導率很低,參與過有組織的體育活動的農民隻佔12.1%。

  2、農民體育的發展很不平衡。農民體育的發展水平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正相關,江蘇省、安徽省和甘肅省農民體育的發展水平依次呈降冪排列。2005年一年中參加過1次以上體育活動的江蘇農民佔總數的62.9%,幾乎達到城市的水平,而安徽農民參與比例為32.1%,甘肅農民隻有24.7%。農村體育發展水平與縣、鎮、鄉、村的行政區劃層次正相關,越到基層體育資源越少、體育發展水平越低。

  3、農民體育的發展前景可喜。體育觀賞興趣提高,在北京奧運會的影響下,66.3%的農民喜歡觀賞體育比賽,籃球、乒乓球和田徑是多數農民的喜愛項目﹔體育運動需求增長,51.5%的農民一年中有百元以上的體育消費,約有1/5的農民參加各種健身運動,如果條件改善,2/3以上的農民表示將要參加體育健身運動。

  五、要深刻認識現階段我國農民生活方式、傳統文化與體育發展的辯証關系

  現時期,農民的生活方式傳統與現代交融,變遷勢態明朗。雖然農民生活方式依然表現出鄉土氣息濃、生活范圍窄、閑暇時間少、感情色彩重、節儉意識強和同質程度高的傳統痕跡,但是,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民自給自足的傳統消費結構正在發生變化,農業外勞務的增多帶動了家庭生活方式的轉變,交往對象由血緣、地緣關系向業緣關系發展態勢強勁,生活風尚和追求也出現了城市化的趨向。因此,農民生活方式在新舊碰撞和變遷中孕育著農村體育的成長。

  根深蒂固傳統文化在農村體育發展中,也產生著復雜的作用。民間文化習俗豐富著農民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內容,鄉土鄉親情誼凝結著農民集體體育行為的廣泛參與,崇尚勞動與運動的美德奠定了參與體育運動的基礎。但同時傳統文化對開展農民體育也產生著一定的束縛作用,如保守性和封閉性與開放進取的現代體育文化經常發生沖突,依附心理和閑散惰性形成了與拼搏進取體育精神的背離,急功近利與經驗思維阻礙著體育動力的形成,封建迷信與陳腐習俗影響著健康的體育行為等等。

  社會轉型條件下農民體育發展具有滯后性、降冪性、民俗性、季節性、娛樂性、分散性和鬆散性等特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農民體育的發展既充滿機遇,又面臨挑戰。

  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農民體育的發展目標體系

  制定小康社會農民體育發展戰略目標體系,要遵循黨中央關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戰略的規劃目標,依據《2000-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相關規定。

  第一階段(從現在到2010年):初步建立中國特色農民體育健身體系﹔

  第二階段(2011年到2020年):基本建成和諧發展的農民體育健身服務體系。

  該成果按區域、分階段提出了場地設施、體育組織、體育活動、指導力量和體育人口等12項發展目標體系。

  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農民體育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1、統籌小康社會我國城鄉群眾體育發展規劃,穩步構建和諧的群眾體育發展格局。統籌城鄉群眾體育發展的關鍵是改變以往不少地方存在的城鄉分割、相對封閉或重城輕鄉、重鎮輕村的發展思路,制定一個具有全局性和長遠約束力的城鄉群眾體育發展規劃,並分層次、分步驟加以推行。

  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要確立以農村體育發展為重點和難點的我國群眾體育發展方針。農村各類體育事業發展中要確立以農民體育發展為重點的方針,農民體育工作中必須堅持側重廣大村落農民的方針。

  3、改革管理體制,讓農民體育在文化的孕育下加快發展。要堅持農村文化體育管理機構的合並改革,奠定文化與體育相結合的組織基礎。要利用現有文化館、站的基礎,實行體育活動與文化活動統一管理的方針,其中要把村級文化體育活動室的建設作為重點工作來抓,這樣,才能從基層的體制上抓起,實現農民體育與農村文化實現融合與互動。

  4、切實加強農村體育文化教育,引導農民逐步樹立體育健身觀。要充分利用農村文化習俗與體育活動融匯貫通的傳統,加強農村體育文化建設,從幫助農民樹立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入手,開展形式多樣、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宣傳教育活動,轉變農民的消極的傳統習俗,強化科學健身和積極休閑意識。

  5、優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加快農民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要更新傳統的先城后鄉、集中投入的體育資源配置觀,確立社會體育資源的和諧觀、協同觀,通過重點投入和總體開發,緩解農民體育資源匱乏的現狀。

  6、注重發揮學校體育資源優勢,構建農村學校、社區和家庭一體化發展模式。農村學校是農村各種體育資源的聚集地,農村家庭成員的生產性質相似,勞動地點和生活節奏同一,同步效應明顯。要調動農村學校支持社區體育的積極性,注重農村家庭體育活動的組織,促進農村學校、社區和家庭一體化發展模式的廣泛建立。

  7、以鄉鎮體育發展為龍頭,帶動農村體育的整體進步。不僅要發揮鄉鎮體育在農村體育發展中的示范作用,而且要使其成為周邊村落體育的組織中心、活動中心和培訓中心,發揮放射功能和延伸效益,率領村落體育共同發展。

  8、發揮農民工的橋梁效應,促進農民體育文化的發展。農民工具有農民與工人的兩重性,是我國農村發展中一支不容忽視的龐大流動群體。要充分發揮農民工在農村體育活動中宣傳、擴散和示范作用,要特別注重發揮回流農民工的體育骨干和農村體育市場的開發作用。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