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體育學科體系研究

——《體育學科體系研究》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54

  華南師范大學楊文軒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科體系研究》(項目批准號為06ATY001),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主要成員有:魯長芬、胡小明、張細謙、袁古潔、陳琦、富學新、楊曉生、鄧星華。

  華南師范大學楊文軒教授主持完成的《體育學科體系研究》認為,當代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推動體育事業的進步。然而,超前的體育實踐與落后的理論建設形成強烈反差。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及體育學科內部各分支學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滲透與相互移植的力度不斷加強,不斷沖擊和改變體育學科體系的結構,激化了體育學科的內部矛盾,加劇了基本理論的紛爭。加強體育科學理論研究,深入探討並重新構建適應體育實踐發展和體育理論研究需要的體育學科體系,顯得十分必要。

  21世紀人類文明的長足發展,使體育學科理論的重組和科學規劃具備了強勁動力,推動體育文化的躍升。建立有特色的體育學科體系,成為當代體育文化交流的需要,符合社會發展面向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時代潮流。推動研究各種體育形式、體育現象或體育問題的體育學科群的重組與改革,成為時代的呼喚。

  對體育學科體系的探索,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沒有中斷過,特別是近年來體育學科建設意識的增強,體育新學科的涌現和成熟體育學科的分化,體育科學研究的廣泛開展及體育專業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使過去模仿科學哲學或政治哲學分類模式提出的體育學科分類體系,既不能充分地反映體育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與發展趨勢,也不能適應體育實踐發展對體育專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加強體育學科體系研究,成為體育學科建設的自身需要。

  一、該成果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觀點

  1.學科提升的理論基礎。發達國家體育學科的發展經驗帶來重要啟迪。在發達國家體育學科的發展過程中,圍繞有利於人的全面發展的人文價值取向,體育學科發展與社會現實應用層面緊密聯系的實用價值取向,以及既規范管理又為新興學科發展留有空間的專業調控方式,為我國體育學科體系的重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我國體育學科發展需要完成幾個基本步驟,即全面認真汲取發達國家體育學科發展的經驗教訓、對已經豐富變化的體育概念進行重新解讀、按照學術界認同的標准進行體育學科的劃分。在此基礎上,才能重新構建一個較為完善的體育學科體系。適應社會發展,解決中國體育學科發展中問題,是新時期體育學科建設的著力點。

  然而,在我國,以往體育學科研究存在嚴重不足:體育專業與體育學科的關系模糊不清﹔體育科研與體育專業教育的學科設置缺乏關聯﹔對不同層次專業教育的認識模糊﹔體育學科的專業結構發展失衡﹔尚未建立起學科發展與學科研究的互動機制﹔缺乏為體育學科自身發展的“主體意識”。因此,在體育學科發展的新的實踐基礎上,建立新的學科分類觀念,探索新的學科分類方法,構建新的適應社會發展和體育及體育學科自身發展需要的體育學科體系,已顯得非常必要。

  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理念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意味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價值取向的變化。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為新時期體育學科體系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實踐科學發展觀重構體育學科體系,要求體育要實現從物到人的轉變,確定以體育實踐的主體——人的需要作為劃分體育學科的標准,貫徹學科可持續發展思想。

  為了進一步推動體育發展的科學化進程,充分發揮體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的重要作用,更好地為人的健康、競技運動、休閑娛樂服務,體育學科完全有必要從當前教育學的一級學科上升到一個獨立的學科門類。

  體育學科作為一個獨立的科學門類,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國際上如德國已經將體育學科作為一個學科門類存在和發展。其可行性表現在它已經具備的充足條件方面。20世紀下半葉,體育的國際化與全球化趨勢,使體育現象的擴大化迅速超越了人們的傳統認識領域,產生了獨特的“體育問題”。體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不僅為相關學科提出了諸多“體育問題”,也為相關學科知識的應用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實踐形式,還可為諸如藝術、軍事等相關學科提供分類框架和標准。

  體育學科的發展已具備獨立的綜合實力。科研社團形成全國性高效網絡,主要表現為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對體育界的全面覆蓋和各省市體育科學學會的發展壯大﹔體育科研實體機構不斷發展壯大﹔體育科研立項力度加大﹔體育科技成果碩果累累,有的研究成果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體育學科自身發展已具有相當規模。

  2.學科體系的構建。作為本研究的基礎,將體育概念的詮釋從關注體育實踐中的“物”轉向強調體育實踐中的“人”,並把體育實踐中的“人”作為理解和詮釋體育的新起點,以建立適合中國社會發展和體育發展需要、滿足人的根本文化訴求的體育發展觀。在這裡強調“人”在學科分類中的重要性,旨在保証體育學科認識對象的主體性和完整性,堅持把客觀認識對象作為最為常用的學科分類依據。這就是體育學科體系分類需要堅持的人文性原則。

  社會的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人的全面、健康發展。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體育的訴求也將從生物和技術層面逐漸上升到文化價值層面,從滿足人的基本需要層面上升到滿足人的享受和發展需要的層面,人們日益追求在各類體育活動中的文化心理的滿足。人的現代化發展對體育的文化訴求,是對體育本質的回歸,也是體育學科作為一個學科門類建設的生長點。

  從邏輯學演繹規律來看,從體育實踐的主體—人的價值需要出發,可以把各種各樣的體育實踐活動歸納為身體教育、運動競技和健身休閑三種形式。體育學科就是研究這三種客觀的體育存在形式基礎上形成的,具體來說就是:研究身體教育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就是身體教育學,研究競技運動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就是運動競技學,研究健身休閑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就是健身休閑學。

  這三個學科已經具有一級學科必須具有的獨立性、綜合性和穩定性特征。重構后體育學科門類主要包括運動競技學、健身休閑學和身體教育學三個一級學科。採用一級學科規范管理,二級學科適度放開和三級學科實施開放式管理模式。

  基於人文與科學相融合的理念,結合我國教育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遵循以生物學科為基礎、以人文社會學科為先導的原則,身體教育學的分支學科可分為運動人體科學類、人文社會科學類和運動技能學科類,主要包括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體育史、體育原理、學校體育學、體育課程與教學論、青少年身體培育學、體育心理學、運動技能學、田徑教學技術、球類教學技術、體操教學技術、水上運動教學技術、冰雪運動教學技術、民族民間體育教學技術、新興體育項目教學技術等16個二級學科。

  根據與身體教育學一致的理念和原則,運動競技學可以劃分為運動學科群、人文社會學科群和競技學科群,主要包括運動醫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競技史、競技教育學、奧林匹克運動、競技管理與經營、運動心理學、運動選材學、運動訓練學和運動競賽學等10個二級學科。運動學科的主干學科即改革開放前的生物學科、改革開放后的運動人體科學﹔人文社會學科群包括從文化和社會視角研究運動技能的學科﹔而競技學科群的主干學科包括以運動訓練過程為軸線展開研究的學科。這些學科的共同特點,是其研究對象都與人體運動有關,尤其集中於少數運動精英馳騁的高水平競技運動領域。

  根據研究對象和知識體系的不同,把健身休閑學劃分為健身方法類學科、人文社會科學類學科、體育休閑娛樂理論類學科三個分支學科群。其中,健身方法類學科主要包括健身方法學、體育保健與康復學、民族傳統健身術、國民體質監測、特殊人群體育等5個二級學科﹔人文社會科學類主要包括體育社會學、體育人類學、體育美學等3個二級學科﹔體育休閑娛樂理論類主要包括體育休閑娛樂理論、運動休閑管理與經營、民間游戲與娛樂等3個二級學科。

  二、該成果的學術價值、應用價值,以及社會影響和效益

  該研究的完成,將體育學科從教育學科中獨立出來,提升為一個獨立的科學門類,同時強調相關學科在體育學科建設中的基礎作用和橫斷地位,並以體育專業性學科作為整個體育學科體系的主體,以突出體育學科的自身特點和獨立性、特殊性。同時,它作為解決基本理論紛爭的方式,清晰基本理論構建方向,促進三個方面協調發展。

  體育學科體系主要應用於科研、教育、管理這三個領域。具體在工作中將有利於體育學科分類標准的調整、體育學科專業目錄的調整和體育學位授予的調整,在體育科研管理體制方面,體育科學學術研究中的學科分類主要通過科研立項的學科分類目錄體現。目前,中國體育科學科研立項的組織機構繁多,學科分布較為混亂,學科與學科之間壁壘森嚴,且在不同科研立項機構中體育學科的發展規劃不同。通過新的學科體系的建立,能夠有效地進行各種資源的整合,有利於發展各自的向陽之地。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