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社會信息化進程的測度分析

2011年05月15日16:54

  南京大學鄭建明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社會信息化進程的測度分析》,於1999年立項,2001年結項。課題組成員有:孫建軍、陳雅、王育紅。現將該項目成果的基本內容和主要觀點摘編如下:

  這項成果以信息化測度為中心展開對社會信息化理論的研討,提出了具有創新意義的理論觀點。

  一、關於社會信息化含義的辨析

  “信息化”一詞出現以來,含義一直模糊不清,但大體上可從四個方面闡釋。首先,信息化是一個相對的動態概念,是相對於一定歷史階段社會整體及其各個領域的信息生產、獲取、處理、傳遞、存儲和利用的能力和水平而言的。其次,信息化又是一個漸進的動態過程,它是從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逐漸演進的動態過程,每一個新的進展都是前一階段的結果,同時又是下一發展階段的新起點。第三,社會信息化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最后,信息化中的信息資源本身就是科學技術,所以信息化也是一種最具有活力和高滲透性的科學技術,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重要的意義。

  概而言之,信息化就是指在國家宏觀信息政策指導下,通過信息技術開發、信息產業的發展、信息人才的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資源以滿足全社會的信息需求,從而加速社會各個領域的共同發展以推進到信息社會的過程。

  社會信息化與信息化社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社會信息化是以信息技術及設備、信息應用系統等來裝備社會各個領域,使信息資源得以充分開發並暢行無阻,從而使全社會過渡到信息化社會的過程。相反,信息化社會則將社會作為實體,是相對於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物質資源而言的。因此可以說,社會信息化是一種手段,這種手段的目的就是要使社會進入到信息化社會。

  二、關於社會信息化內容的探討

  信息化測度指標來源於信息化的內容,信息化內容的全面表述應從兩個方面理解。1.從信息化概念析出的信息化內容,具體包括8個方面,即信息資源、信息技術、信息設備及裝備、信息產業及集團、信息網絡及信息應用系統、社會信息需求程度及利用水平、信息化人才、信息政策法規及標准。2.按社會領域劃分的信息化內容,具體包括信息化的四個層次即核心層、中間層、最高層、邊緣層。核心層是構成信息化的最基本單元,包括產品信息化、企業信息化、產業信息化、電子商務、政務信息化、科教信息化、家庭信息化、校園信息化、軍隊信息化、醫療信息化。中間層是溝通核心層和最高層的過渡,包含經濟信息化(產品信息化、企業信息化、產業信息化、電子商務),社區信息化(家庭信息化、校園信息化、醫療信息化),國防信息化、政府信息化、科教信息化。最高層是通過建立各種信息網絡,把整個社會的各個系統如經濟、科技、教育、軍事、政務、日常生活等有機聯系起來,使全社會所達到的社會信息化這一高度。邊緣層是從核心層到最高層演進過程中所要採取的步驟或措施,目的在於抓住重點,各個突破,以達到全面發展。邊緣層具體包括領域信息化與區域信息化兩個方面。

  三、關於社會信息化指數模型的建構

  由於迄今為止所有測度方法(模型)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陷,以帶有缺陷的方法進行測度,其結果必然不能完全、准確地反映社會信息化的真實進程。因此,這項課題研究參照了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擬制的《國家信息化“九五”規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所確定的國家信息化體系的六要素(信息資源、國家信息網絡、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和產業、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規和標准),以RITE模型為基礎,在提出信息化測度模型構建原則和基本要求之后,構建了社會信息化指數模型。具體的測度要素和測度指標為:

  1.信息資源測度要素。測度傳統紙質文獻的指標為S1人均年報刊發行的擁有量、S2人均年圖書出版數。測度模擬數字信息資源的指標為S3每百萬人電視節目套數、S4每百萬人廣播節目套數。測度信息技術資源的指標為S5每萬人專利批准數、S6每萬人科技成果數。

  2.信息網絡測度要素。選取四個分指標,N1主機上網率、N2上網人口比率、N3每萬人長話路數、N4每萬人計算機數。

  3.信息產業測度要素。選取七個分指標進行測度:I1人均郵電業務量、I2每百人電話機數、I3每百人移動電話數、I4每百人無線尋呼數、I5人均年通長話次數、I6每百人交換機容量、I7第三產業產值佔GDP的比重。

  4.信息人才測度要素。選用四個測度指標:P1教育經費佔GDP的比重、P2每萬人在校大學生數、P3第三產業人數的百分比、P4城市化水平。

  四、關於中國社會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通過測度並比較北京、上海、南京、廣州及全國社會信息化水平的縱向、橫向發展態勢,這項成果提出了我國信息化建設的基本對策。

  1.加強行政管理,全面推動信息化建設。國家應以政府行為、行業管理身份對信息化建設予以協調引導,統籌規劃,整體提高,全面推進﹔應從政策上保証財政預算給予信息化建設投資傾斜,重點支持人才開發、設備裝備、技術創新等。地方政府應立足本地,對重點的信息產業予以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使其優先發展起來,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以工業化服務信息化,使地區經濟取得快速發展。

  2.發展電子商務,開發信息資源。我國電子商務是一個薄弱環節,網絡重復建設、資源嚴重浪費等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嚴重問題。我國網絡發展的絕對量和相對量都還很小。“中國電子商務總體框架”的制定,對於抓好電子商務示范工程,制訂有關技術標准,從整體戰略上有了具體的規劃。我國互聯網絡的建設應以聯合為基礎,在數量、質量、實用性、整體性方面下功夫,推進信息資源網絡化建設。

  3.以信息技術為先導,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大公司、大集團戰略。①我國的軟件產業、數據庫產業是電子信息業的龍頭產業,應注重調整產品結構、開拓消費市場、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集約化經營程度。②電信業要瞄准市場,公平競爭,注意到未來電話的網絡化、可視互動的新動向,在規模容量、服務水平、技術層次上下大功夫。③廣播影視、電子出版等行業要培植市場、革新技術,以便形成門類齊全的社會化、網絡化的信息服務體系,向高速度、多媒體、大容量、寬帶式、個人化的方向發展。④高新技術產業應利用廣泛滲透的信息技術帶動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互動推進﹔二者都要提高產品知識含量,從資金、勞動力密集型向信息、知識、技術密集型轉換,由粗放型轉換為集約型。

  4.提高教育質量,加強信息化隊伍的建設和人才的培養。信息化建設要求高素質人才,我國應從提高國民素質、調整知識結構入手,提高教育水平。企業應重視招攬或培養一大批掌握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高校要面向市場需求,促進與企業的聯合格局,源源不斷地培養人才並將其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5.完善信息化法制建設。要面向網絡環境,完善信息化立法。全國性信息法規應在信息投資、技術保護、知識產權保護、保密措施、獎勵政策等方面體系化,對信息的經營、流通、服務、交易、權益關系作出明確規定,對網絡違法和有害行為必須通過必要的技術手段和軟件予以制裁和控制,為信息化建設保駕護航。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