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紙書彝文文獻研究

——《紙書彝文文獻研究》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54

  貴州省民族研究所王正賢研究員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紙書彝文文獻研究》(批准號為04BTQ010),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龍正清、吳啟山、王瑾。

  該成果以歷史學、民族學、文獻學、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考訂學和翻譯學等多學科理論和方法為基礎,從科學化和規范化的要求進行了實施操作,形成了彝族古代歷史紀年研究、彝文文獻載體研究、紙書彝文文獻研究、新編譯精氣易(以補舍額)為結構的《紙書彝文文獻研究》專著。共分三編十四卷。

  該成果在研究內容及方法上,採取了兩個鋪墊、一個中心和一個實踐示范。在表述上避免“叫化子敬神話多刀頭小”的說教,少發議論或不發議論,以大量的史料說話。把彝文文獻放在彝族古代文明史中進行斷代分期研究。

  鋪墊之一:彝族古代歷史紀年研究,包括彝族古代歷史年代學標尺紀與世的研究,彝族古代歷史分期界標技術體系、價值體系和介質體系的幾個主要指標研究,彝族古代文明史斷代分期研究。第一次提出了彝族古代歷史的斷代分期及其標尺與界標﹔第一次把彝族古代文明史斷代分期為乾陽運年時代、坤陰運年時代、人文運年時代。人文運年時代分為早期撮主篤時代,中期六國分封時代,后期六國遺裔君長時代。

  鋪墊之二:彝文文獻載體研究,包括彝文符號載體與物質載體研究。彝文符號載體研究對彝文起源、發展、演變作了簡單的敘述。彝文是彝族的母體文字,起源於實物,即由實物→實物文字→寫形寫影的圖畫文字→象形文字→表意文字,不是語素或音節的標音文字,更不是由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創造出來的再生文字。寫形寫影的圖畫文字始於彝族原始母系社會的繁榮時期,真文字形成於彝族古代文明社會的前夜,普遍使用於人文運年的六國分封時代,即所謂彝經盛行的時代。彝文為典型的表意文字,主要表現在構成彝文的點和點運動的軌跡線,點和線的形變規律,構成彝文的字素和字綴,以及造字與表詞規律。彝文的造字與表詞,分為點和線,字素與字綴,造字法,復素字的結構層次與類型,表詞法。歷史上不斷留下有關彝文的文字資料如字集字典逐漸增多。彝文文獻的物質載體,從乾陽運年時代開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技術的發展,先后有木葉、樹皮、木片、竹片、骨、皮、錦帛、布疋、陶、瓦、金、石和紙張。金、石物質載體中,以石質載體使用時間最長,量最大。從六國分封的晚期,開始使用紙張作為彝文文獻載體,是彝文文獻載體的一次革命。開始了紙書彝文文獻的時代。彝文文獻以紙張為載體,不僅使彝文符號載體得到發展,得到更加普遍應用,而且使各種載體的彝文文獻納入了紙書彝文文獻,真可謂廣納百川。第一次從彝文的起源、發展和演變論述彝文文獻的起源、發展與演變﹔第一次從物質載體使用的發展和改變論述紙書彝文文獻的起源、發展與演變﹔第一次從七個方面提出彝文文獻的寫作特點。

  一個中心:包括紙書彝文文獻分類與編目、整理與翻譯和個案研究三個方面。紙書彝文文獻分類與編目及整理都離不開文獻學的目錄學、版本學和校讎學的理論和方法的指導,結合彝文文獻的具體情況而進行,特別是不能生搬硬套現代圖書分類編目法。紙書彝文文獻個案研究,主要是對《以補舍額》等幾部重要著作的一些篇章譯文的對比研究,通過這些對比研究,達到管窺全豹的目的。當然,首先是對著名的《以補舍額》(《精氣易》)改名為《西南彝志》的研究。第一次提出《精氣易》改名為《西南彝志》不當。

  新編譯《精氣易》,既是彝文文獻整理、翻譯的實踐示范,又是把彝文文獻篇章放到各歷史階段結合彝文文獻著述特點和內容,進行彝文文獻的斷代分期,找出每篇章成書年代的上下限的實踐示范。

  《精氣易》分為兩部。前部為以補舍額精氣易資料,講彝族古代先民朴素精氣唯物辯証哲學思想,精氣運生的太極、陰陽、五行、八卦、天文、地理、氣象、數學、幾何、歷法及彝族社會古代文明典章制度。后部為彝族古代文明史史料,彝族古代文明史分為乾陽運年時代、坤陰運年時代、人文運年時代、六國分封時代、六國遺裔君長時代。

  雲貴族系和川藏族系考古民族,經過漫長時代創造發展的物質和文化,積累、沉澱和孕育了彝族社會的古代文明。公元前46世紀希弭遮時代,彝族社會以今保山和點蒼山為中心,以恆史楚撮額和苟葛撮額發明創造的文字和文獻記載的開始,創立天文八卦和創造火正黎司天以屬神為天紀的太陽紀日歷法,冶煉技術與紡織技術的發明和使用,未劃疆命地,王侯領地未明,以八卦關系為統率,教化為主要活動的芻型國家的形成為標志,撮紀希弭遮,步入了第一個古代文明乾陽運年時代。這是彝族古代氏族的形成和第一次分支。

  公元前22世紀,彝族先民社會文明中心轉移到了今雲南晉寧和四川宜賓。以特乍木撮額和苟葛撮額創造的地理八卦,創立的火正黎司地以屬人為地紀的太陰紀月歷法為標志,恆紀諾赤素,彝族社會進入了第二個古代文明坤陰運年時代。這是彝族古代氏族的發展和第二次逐漸分支。

  公元前10世紀,彝族社會文明的中心轉移到了以宣威為中心的烏蒙山區。以舉奢哲撮額和苟葛撮額創造的人文八卦,創立了以人為紀的陰陽紀年歷法,制訂的人文典章制度為標志,撮紀武洛撮,弭彌撮道紀,彝族社會進入了第三個古代文明人文運年的早期時代。這是彝族古代氏族的繁衍和第三次分支。

  公元前7世紀,篤弭氏族王國分封弭臥二侯國,彌凱二侯國和史溢諾濮二皇國,諾濮武弭篤弭,彝族社會進入了六國分封時代。六國分封時代為人文運年的中期時代。這是彝族古代氏族族系的形成和第四次分支。

  自坤陰運年時代至六國分封時代的彝族古代文明史,不僅彝文文獻史料記載較為詳實,而且有較多的考古學史料作為佐証。

  六國分封時代結束於舉婁侯吐國君長勿阿納於公元25年自東川遷治努谷蒙宣威,彝族古代社會進入六國遺裔君長時代。六國分封時,作為中央皇君白國,吐主錄臥皇國統率杜吐弭滇國和楚哪蒙夜郎國,舉婁侯吐皇臣黑國統率峨莫洪所蜀國和溢蒙主姆巴國。隨著中原王朝統治勢力的深入,武氏族、乍氏族、糯氏族和恆氏族先后滅國,吐主錄臥白國和舉婁侯吐黑國就隻能統率它們原來下屬的臣國和師國﹔勿阿納自東川遷治宣威,取代了吐數天君,稱為吐主天國,易布氏族為哪數地君,稱哪數地臣。自勿阿納取代吐主天君后,彝族古代社會已經是“禮崩樂敗”,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大大小小的君長和君長國,失去了中心,誰也管不了誰。這些大大小小的君長和君長國,主要是原來滇國的臣國和師國統轄的氏族,巴國且侯氏族下的各氏族,布氏族和默氏族分支分封的氏族。其中最著名、統治時間較長的君長和君長國,有由木確舍發展起來的,幾乎與封建唐帝國共始終的南詔洛舉君長國,有宋元明先后被滅的自杞國、羅殿國、且蘭國和播勒君長。清代改土歸流被滅的有烏姆、俄索和阿哲氏族君長國。在這些君長和君長國中,統治時間最長的是阿哲氏族君長國,自蜀漢后,幾乎與整個中央封建王朝共始終。清改土歸流,俄索、阿哲君長安重聖、安坤被吳三桂殺后,彝族社會六國分封統治結束后的君長統治時代結束﹔同時,也是彝族古代社會的結束。

  精氣易文獻得出彝族社會古代文明史的斷代分期﹔從彝族社會古代文明史的斷代分期得出精氣易文獻的斷代分期。文獻與史相輔相成的斷代分期,是紙書彝文文獻研究成果的主要特色和建樹。

  《紙書彝文文獻研究》成果不僅是研究彝族歷史的重要依據,而且為研究西南古代歷史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途徑,在彌補漢文獻語焉不詳的同時,從少數民族的文獻記載中發掘更多的新資料,有助於認識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由多元走向一體的歷史真實。除對提高紙書彝文文獻編目、整理和翻譯科學化、規范化質量具有示范作用和意義外,目前可直接為編寫《中國彝族通史》作資料服務,尤其是為編寫六國遺裔君長前的彝族古代歷史作資料服務。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