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海源閣藏書研究

——《海源閣藏書研究》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54

  聊城大學文學院丁延峰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私家藏書個案研究——海源閣藏書研究》(項目批准號為08BTQ020),最終成果為專著《海源閣藏書研究》。課題組成員有:苗菁、楊連民、杜季芳、耿春燕、呂晶。

  私家藏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山東聊城楊氏海源閣是清末著名的四大藏書樓之一,與常熟鐵琴銅劍樓並峙南北,又有“南瞿北楊”之譽。它在中國北方異峰突起,從收聚到散失,非常典型,也備受關注。作為中國私家藏書的典型代表,對其進行個案研究頗有價值。

  海源閣藏書研究,從楊氏藏書1930年前后散出時期,到1949至1990年以前,再到1990年以后至今,經歷了一個高潮→低潮→高潮的駝峰式變化過程。這期間以收集整理材料和泛論為主,解決了部分問題,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是缺乏系統、全面、深入的研究。具體而言,首先,研究方式方法有待改進。整理材料多是散金零玉,且述而不論,因較少系統綜合升華,難以揭示楊氏藏書的整體面貌和價值。而一些概述因缺少實証支撐,又多泛泛而論。其次,研究深度不夠,有些課題未能引起重視,如楊氏刻書,前人只是搜集了部分簡目,而具體的刊刻情況和特點未做深入探討。研究表明,楊氏刻書在清代刻書史上應有一席之地。楊氏藏書特色,前人只是簡單談及,並未展開論述。對楊氏所藏善本的著錄,有不少停留於表面,其文獻和校勘價值尚需深入挖掘,廣度上亦有待拓展。如前人較少關注楊氏的學術貢獻,進而忽略了學術與藏書的相互作用與影響﹔海源閣的深層成因﹔善本的著錄整理(前人只是著錄了部分善本)與開發利用,等等。再次,前人的研究還有一些誤說,如版本鑒定的失誤、藏書數量統計不確、有些遺書歸宿調查失實等。綜上可知,海源閣藏書研究確待改進完善,其研究空間仍有很大。

  這項成果以收藏、整理、利用之史實為經,以學術平議為緯的交織理路來建構全文。其主要內容及觀點如下。

  一、藏書緣起與源流。本章對海源閣形成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剖析。自宋至清,藏書以江南一帶為盛。清末四大家中,三家為江浙所有,惟海源閣崛起於北方,地處山東孔孟之鄉,出身於書香之家,酷愛治學,廣泛的交往,殷實的家境等,都是海源閣形成的必然條件。楊氏藏書肇始於兆煜,奠基於以增,補充於紹和,保藏於保彝,散佚於敬夫。

  二、藏書思想與特色。本章探討了植根於治學的楊氏藏書思想和特色。楊氏藏書所遵循的“海源”治學思想,決定了藏書特色。“源”,表現在版本上即是崇尚宋元古刻、名家校抄﹔內容上注重原典——正經正史。其宋版“四經四史”就是這種藏書思想的典型體現。“海”,是指收藏之廣博,對明清版本、域外版本等亦盡行搜羅,且又不惟正“經”正“史”,對其它經史著作以及蓄藏極富的子集作品也一並收藏。楊氏藏書以質和量取勝,是“精”(源)與“博”(海)的結合。本章用實例說明其特色。如果按照《中國古籍定級標准》的標准來衡量海源閣藏書,大約應有四百余種善本可為一級古籍,為使人們能夠了解海源閣的善本典藏面貌和價值,特從這些一級古籍中再遴選出至精至善之本五十余種,分別以版本名稱、題跋、版本形態、刊刻時地、遞藏源流、楊氏書目著錄、版本價值及收藏情況等著錄項目,進行了敘錄考釋。

  三、目錄版本學。本章探析了楊氏的目錄版本學思想及其實踐。以往的目錄編排往往著眼於內容上的分類,並不注重版本,這種狀況至清代有了很大改變。楊氏在編目的各個環節上突出版本特點,而其兼顧版本和內容的編目實踐實際上是一個創新。同時,將分類和編年統於一體的編目體例對后世的編目也是一個啟示。本章以《楹書隅錄》為例,用實例詳析私家書目對《四庫全書總目》的傳承與改進。私家書目所作的這種嘗試,大大豐富、加深了目錄著錄內容,並促使目錄著錄更加完善和科學化。版本學上,主要探析楊氏鑒定版本的方法、善本觀、研究版本的基本手段等等。楊氏用刻工、版框尺寸等鑒定版本,對以后的版本學研究有拋磚引玉之功。通過豐富多樣的鑒定方法,楊紹和對二百余種宋元校抄進行了鑒定,從而糾正了《總目》及前人的四十余條誤說,確立了這些善本的版本價值。這在版本研究史上,應是一筆不小的貢獻。楊紹和還通過梳理版本源流、比勘版本優劣來勘定版本價值,進一步豐富了研究版本的途徑。楊氏是注重內容又兼顧形式的善本觀的實踐者,這為今后以此為標准的善本理論的形成打下基礎。版本研究是一個歷史過程,故楊氏亦有失誤之處。基於目錄學和版本學的研究,說明楊氏不是僅僅停留於保藏上,而是上升到學術研究的高度,這是十分可貴的。

  四、刻書與抄書。本章詳盡考查了楊氏刻書、抄書的數量、種類、規模,揭示其特點和思想。楊氏刻書有四十余種,由於校勘精審、選擇底本謹慎、寫刻優美,不少刻本深受學者稱譽,如《蔡中郎集》、《柏枧山房集》等。楊氏刻書時間長、地點變換多,但並未因此而降低質量,蓋因楊氏刻書將治學置於首位,並以傳世為己任。楊氏不惟藏刻,對於抄書,亦甚勤奮。楊氏抄本22種,存世者有20種,大都著錄於《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等,得到世人好評。

  五、學術利用。本章探討了楊氏及其后人的藏書利用情況。與南方藏書家較為開放的觀念相比,楊氏藏書隻對“挈交”開放借閱,其保守思想既受傳統影響,又有個人、地方等特定原因。楊氏藏書在歸公之后得到了一定的利用,提供了一些底本和校本,體現出很大的校勘價值。但仍有不少“國粹”未能得到開發利用。本章對遺漏的百余種最為精善之本進行了鉤稽和評估,以冀在中國古代典籍利用上發揮更大作用。過去的研究較少注意這個問題,這項成果對此進行了關注。

  六、散佚與歸宿。本章對楊氏藏書的保藏、遭劫、散佚、歸宿等進行了系統的爬梳整理。海源閣藏書能夠三世遞藏,殊不多見。同時,它又是“私家藏書深受兵燹之禍的代表”。故對其進行解剖研究有典型意義。楊氏藏書散佚嚴重,但大都保存於世,課題對此進行了調查,基本摸清了各藏所的收藏數量和書目版本情況。

  成果對楊氏藏書的成因和特色,目錄版本學、刻書以及藏書利用等思想和實踐的探討和總結。前人的研究往往從某一個角度,零打碎敲,本課題是進行系統、綜合的完整性研究。同時,課題以私家藏書的內在規律為理路,有意搭建了一個完整的研究構架和平台,可以為私家藏書研究樹立一個研究范式,亦為廣泛開展此項研究提供借鑒。

  成果在研究方式方法上,滲透學術因素,以學術視角觀照藏書,改變以前以編匯史料為主、僅僅著眼於藏書本身的單一研究模式。楊氏治學崇尚“海源”學說,主張漢宋“二者不能偏廢”,有自己的經世思想並敦行實踐,這些都對藏書起到了推動作用。楊氏利用自己的藏書先后編制了五部善本和普本簡目及解題目錄,在目錄學、版本學研究上又有不少創獲。學術與藏書之間相互生發、促進的這種互動雙贏,顯示了兩者的密切關系。過去的藏書研究多從史傳角度出發,側重於藏書史料的匯編。由於缺少學術層面上的深度研究,其研究往往隻有量的改變,而無質的飛躍。本課題將海源閣之“史”與“論”、“述”與“評”結合起來,運用考証、比較、歸納、數字、圖表等方法來獲取結論,從學術高度來認識考量海源閣在中國藏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課題還採用了竭澤而漁的方式搜集資料:一是去國家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等搜集書跋、手札、版本等資料﹔二是通過訪問當地長者、知名專家、實地考察楊氏故居、文物等獲得第一手材料﹔三是復制善本資料、拍攝書影等,以便校勘論証善本價值。總之,通過廣泛而深入的文獻調查和社會調查,盡可能將資料搜集齊全,進而使研究建立在了實証的基礎上。

  成果在前人基礎上,首次對海源閣藏書的收集、保藏、編目、鑒定、抄刻、利用、亡佚情況作了較為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基本摸清了楊氏藏書的真實底蘊,揭示了楊氏在保存和研究文化典籍遺產上暨對中國文化學術所做的實際貢獻,並以此呈示中國文化學術的某些特質和形成基礎。海源閣藏書宏富精善,計有4600余種20余萬卷,其中宋元校抄500余種近2萬卷。其藏書的收集、保藏、編目、鑒定、利用、刊刻等,皆有令人稱道之處,對其進行研究總結,於中國藏書文化建設不無啟迪。通過考查某些善本的刊刻情況及其對於古籍與現代整理點校本的校勘價值,可以提醒學界應該充分注意發揮古籍善本的學術作用。通過考查楊氏的編目實踐以及建立在校勘基礎上的版本學研究,來尋繹歸納出楊氏的學術貢獻,為建構、發展和完善中國文獻學提供參考與借鑒。同時,課題亦旨在做一個真正的典藏個案研究,提醒學者應該注意私家藏書的研究。私家藏書在中國文化學術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藏書家不懈的蒐藏、刊抄和研究,既為中華民族積累起豐富的文化財富,又為中國學術做出了卓越貢獻。但縱觀中國近百年私家藏書研究歷史和現狀表明,個案研究還比較薄弱。大陸和台灣學者雖曾開展過這方面的專題研究,出版了一些專著和論文,然綜合性、有深度的力作不多,這與中國擁有數百著名藏書家的實際狀況不符。要想從事中國藏書史、文獻史乃至文化學術史的宏觀研究和構建,就必須進行大量的學術性的完整性的個案基礎性研究。因此,這項成果的完成,可作為一個突破口,為繼后的類似研究提供借鑒。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