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通史》

——《少數民族語文的新聞事業研究》

2011年05月15日16:52

  中央民族大學白潤生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少數民族語文的新聞事業研究》(批准號01BXW003),最終成果為專著《中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通史》。 課題組主要成員有:崔相哲、張鴻慰、阿斯買·尼牙孜、周德倉張巨齡、忒莫勒、益西加措、張小平、李群育。

  我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興起於20世紀初葉。進入90年代后我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空前繁榮,形成較為系統、多語(文)種、多層次、多渠道的各具特色的新聞傳播體系,成為我國新聞傳播事業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該成果全景式地記錄了中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報刊、廣播、電視、網絡、新聞教育與研究、隊伍建設)的興起、發展和繁榮,全面系統地挖掘和闡發了其中所蘊含的新聞傳播規律。

  該成果除緒論外分四編12章。緒論論述了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新聞傳播學的內涵與外延、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內容與分期、研究方法等,鮮明地指出:中國歷史新聞傳播學是中華民族共同創造的,沒有55個少數民族的新聞事業的新聞傳播就不可能是一部完整的、科學的、系統而全面的史學著作。

  第一編“蹣跚學步”(從遠古——20世紀20年代)共三章。

  該編首先總結了從先秦到唐代我國原始狀態報紙產生前兄弟民族新聞傳播的形態、傳播方式及其特點。在這裡最具特色的是關於“少數民族之特殊信息傳播方式”的研究。其次總結少數民族文字報刊誕生前后,少數民族同胞的報刊活動及其新聞思想,論述了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報業的特點。最后闡明了我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產生的歷史背景、原因及其特點。

  1905年冬,《嬰報》的創辦標志著我國少數民族新聞事業的誕生。但對《嬰報》的歷史地位,學術界有過爭鳴。《通史》對每一質疑進行了辯証。在未有定論的情況下,作者認為“隻能承認學術界比較一致的觀點,也就是說《嬰報》仍然是我國最早的少數民族文字報刊。”

  少數民族文字報刊興起的主要原因是少數民族尤其是蒙、藏、維等與中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民族地區印刷術的改進與發展,為少數民族文字報刊的誕生和興起奠定了物質基礎﹔最為重要的是政治歷史背景和時代發展的需要。

  第二編“崢嶸歲月”(20世紀20年代——40年代末),由兩章組成。

  該編主要講述“三一”運動的朝鮮文報刊、30年代的俄文報刊和著名回族、水族報刊,以及少數民族文字期刊的興起,並重點考察了少數民族女報人及其辦報活動,勾勒了少數民族翻譯出版事業的歷史沿革。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民族平等與民族團結政策的深入宣傳,使民族報刊更具有現代報刊的內容和形式,有力宣傳了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總任務和總政策。

  而后著重闡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我國朝鮮族、蒙古族、俄羅斯族和新疆地區、西康地區現代新聞事業的發展,突出介紹了民族地區最早的少數民族文字畫報、現代時事政治性期刊和這一時期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民族期刊。與上編一樣,這裡也介紹了民族地區較為著名的漢文報刊。

  這一時期是我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初步發展階段。其特征是,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的單一性開始打破。作為黨和人民耳目與喉舌的黨報黨刊及統一戰線的報刊在民族地區的迅速發展是歷史性的轉變,也是這一時期民族報刊的顯著特點。外國人在海內外創辦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歷史較短,絕大多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少數民族新聞工作者從外國人的辦報活動中汲取和借鑒了辦好報刊的經驗,尤其是在採編業務方面有了明顯改進,民族報業獲得了長足發展。

  這一時期,我國少數民族新聞工作者隊伍初步形成。從第一編到第二編結束,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涌現了許多杰出的民族新聞工作者,並出現了一批少數民族女新聞工作者,少數民族的辦報活動持續不斷。但是,這一時期我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仍很不平衡。

  第三編“火紅年代”(20世紀40年代末——70年代中葉),由兩章組成。

  這個時期我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進入了深入發展和特殊發展時期。深入發展時期是指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少數民族報刊形成了多層次,多文種的黨報體系,少數民族文字專業報、對象性報刊開始興辦。這個階段少數民族新聞事業徹底打破單一性,尤其是60年代,隨著我國民族文字報刊蓬勃發展,中央和民族地區以民族語文為傳播工具的廣播事業已初具規模,而民族地區的電視事業也在這個階段誕生。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於1950年開辦少數民族語言廣播節目。內蒙古、新疆、廣西、西藏及吉林延邊等民族地區人民廣播電台與少數民族語言的廣播陸續創立。少數民族語言的廣播在少數民族同胞聚居的民族地區形成了網絡和體系。

  這一階段民族地區各級各類報社全面貫徹執行中央新聞工作方針,加強隊伍建設,造就一批德才兼備的編輯、記者和報社的管理干部。在這一編裡對知名的採編人員做了重點介紹,使讀者深切感受到少數民族新聞工作者對發展社會主義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做出的杰出貢獻。

  把這個時候稱之為深入發展階段,最為重要的原因是少數民族文字報刊的發展更顯示出自己的特色。比如報與刊明顯區分﹔在我國已有文字的少數民族中,絕大多數興辦了自己的報紙,積累了經驗,形成了傳統,辦出了風格和特色。又如,版式的變化,經歷了“民文與漢文合璧”式、“譯報”式、“民文與漢文合刊”式以及至今仍為其主要辦報方式的“一社多報”現象。五六十年代許多報社重視運用圖片新聞,通過圖片彌補文字宣傳之不足,美化版面,提高可讀性。在新聞採寫方面,以不同的新聞語言、心理狀態、民族性格、思想情感、風俗習慣、衣飾服裝,以及不同的表達方式,採寫具有時代特點、民族特色、地方風格的作品,提高報道質量,通俗而形象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使民族地區的黨報貼近少數民族讀者。

  特殊發展階段,是指文化大革命時期,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在夾縫中忍辱負重,曲折前進。由於民族區域自治、民族團結政策的強大生命力,即使在黨的新聞工作傳統遭到嚴重破壞的十年浩劫中,少數民族文字報紙也有新的發展。這一時期以“少數民族新聞工作者的反思”作為總結。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主義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在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和民族團結政策的光輝照耀下蓬勃發展,既便是在“文革”期間,不僅有新的發展而且品種繁多,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

  第四編“滿園春色”(20世紀70年代中葉——20世紀末)由五章構成。

  首先,新時期全國少數民族報業獲得了快速發展,打破了黨委機關報一枝獨秀的單一格局,完整的報刊體系逐步建立起來。彝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納西族等等,都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版自己民族文字的報紙,充分反映了我國民族文化事業的進步。形成了以黨報為核心的多層次、多地區、多種文字的民族報刊體系。雖然少數民族報刊進入了有史以來最為輝煌的時期,但是由於少數民族地區長期相對封閉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滯后,少數民族報業與內地報業相比都有較大差距。因此又以《少數民族報業發展之路》為題,對其“問題與窘境”作了專門的分析研究,指明“重塑與發展”的出路。

  其次,該編講述了少數民族廣播、電視體系的形成和網絡的興起與發展。20世紀80年代實施的“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措施,使我國少數民族廣播電視事業有了飛速發展,逐漸形成了多語種、多層次、多渠道較為系統、特色鮮明的新聞傳播體系。通過對中央省、市、自治區一級地盟縣旗民族地區廣播電台、電視台和少數民族語言廣電節目的介紹,以無可辯駁的事實,顯示了這個體系真實存在。但是作者在著重指出少數民族廣播電視事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之后,具體指明了當前少數民族廣電事業的發展之路。

  少數民族新聞網站是新興的媒體,過去很少有人研究。該成果列專節界定民族新聞網站的內涵和外延,闡述其發展體系、基本狀況以及目前民族新聞網站亟待解決的問題和應對策略。

  第三,該編除對少數民族新聞教育的興起與發展作了概況介紹外,還重點介紹了民族地區、民族院校的辦學宗旨、辦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以及在新世紀教育改革中取得的成就。少數民族新聞研究由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重點介紹20年來的研究成果和為其作出較大貢獻的學者。二是介紹該領域中爭論的幾個問題和各方觀點及本書作者的傾向性意見。少數民族新聞教育與研究是以上三編未曾涉及的學術問題,也是學界少有研究的兩個領域。最后論述少數民族新聞工作隊伍建設。在這裡,對少數民族新聞工作者的基本素質從新的視角進行了論述,介紹改革開放后涌現的少數民族新聞界人物,並設有專節對著名的少數民族新聞工作者進行專題研究。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