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語言世界圖景的文化闡釋:理論與方法

——《語言世界圖景的文化闡釋》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51

  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彭文釗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語言世界圖景的文化闡釋》(批准號為04CYY013),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一、語言世界圖景的理論建構

  語言世界圖景概念脫胎於世界圖景理論。世界圖景,簡單地說就是人類對世界認識的總和:“世界圖景是關於現實的直覺表象系統。”“世界圖景中包含了世界的總體形象”。語言世界圖景是世界圖景在語言中的語言化(оязыковление)、符號化、語義化表達,它是歷史形成的、某一語言社團對外部世界素朴的概念認識的總和。語言世界圖景理論認為,每一種語言都是感知與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通過語言,現實世界得以概念化表達,從而形成該民族世界認知的統一的概念系統。由於各種語言之間共性與個性的相互關系,所形成的語言世界圖景既有普適性,又有民族性,可以進行文化闡釋性的對比研究。本研究將世界圖景放在概念世界圖景與語言世界圖景兩大層面上加以考察。概念世界圖景是人大腦中世界形象的完整呈現,語言世界圖景是世界圖景在語言中的局部表達,二者之間是一個投射與映現的通訊過程:圖象作為概念世界圖景的基本單位承載著人對世界認知的形象化和模式化表現,以形象、表象、概念、觀念、圖式(схема)、定型(стереотип)等思維表現形式存在於人的大腦當中。它們作為一個整體實體化(投射)在語言之中,以語言符號單位為載體和基本單位成為意義表達(映現)的對象。這樣,投射與映現作為可逆的認知與理解過程就在現實世界—思維—語言之間架起了一座表現與表達的橋梁。從符號學角度看,概念世界圖景基本單位實體化—語言化(оязыковление)為語言符號單位,相應形成語言世界圖景基本單位的形式與質料構成(能指),“圖象”作為概念世界圖景的基質(質料)構成與其形式表現一道實體化為語言世界圖景的內容(所指)構成。語言世界圖景由此成為世界形象(形象、表象、概念、圖式等是它的基本單位)在語言中的符號化、范疇化和語義化表達。

  研究認為,構成語言世界圖景的基本單位與存在於語言系統和連貫言語中的語言單位系統是一致的。后者構成了語言世界圖景結構體系的表達平面(形式面),而各級語言單位自身及其與其他語言單位的作用是形成語言世界圖景的必要手段。各級語言單位在組合軸和聚合軸上有序排列,形成體系,成為語言世界圖景的符號形式。在內容平面上,我們把在各級語言單位語法形式及語義結構中表達的概念世界圖景的知識整體稱為知識系統。這是因為,個別語言單位表現的知識內容決不是個體的、割裂的和離散的存在,它們是整個系統中的一部分,在反映現實的深淺、准確程度上有所差別並分出層次,一並歸入場性分工序列。基於對語言世界圖景基本單位構成及其總體內容分布的理解和分析,我們把語言世界圖景的結構組織放在表達和內容兩個平面上進行分析。

  研究表明,無論語言世界圖景形式平面還是內容平面的分析,都必須從分析語言單位語法形式與語義內容入手,以使潛在的認知模式和知識構成成為現實的意義構成。由此,我們就把語言世界圖景知識系統研究納入了語言學研究的軌道,使其在語義學論域內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這樣,傳統的認識論二元對立模式——存在與意識——在這裡被一組新的二元對立所取代——語言與現實。語言世界圖景制約著人對現實世界的認識與理解,也就是說,人對自身及其所處的外部世界的認識更多的要依賴對語言作為認知中介的描寫與解釋。在研究實踐中,這一二元對立通常表現為文本與現實的對立。文本概念的引入突出強調了人作為認識主體在文本分析中的主觀能動性。文本在這裡不僅僅是一個死的歷史的記錄載體與片斷,由於人的認識活動的卷入,凝結在文本中以形象、表象、概念、觀念、圖式等形式得到表達的人的概念經過理解與闡釋過程慢慢變得清晰可見,理解者與文本因此形成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一個開放的意義空間就此產生。

  研究認為,語言世界圖景研究是作為語言文化闡釋學(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ая герменевтика)的語言文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從語言符號(語言文化單位作為文本)出發,將民族文化心理、思維方式、審美觀、世界觀整合在語言世界圖景框架內,用對話闡釋的方法揭示和解釋表象、概念、觀念在語言符號中的凝結與析出,從而完善了我們對意指單位語義結構的認識,將語義分析引向民族文化心理層面,讓知識返回意義,則意義成為一種創造性的生成。互文—對話的思想令文本分析過程變成一個動態循環。作者、文本、讀者之間的對話使文本闡釋充滿無限創造的可能。保証闡釋過程有效性的是文本本身以及對話闡釋的開放空間。

  二、語言世界圖景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三位一體的文化闡釋

  整體來看,該成果是對語言世界圖景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三位一體的文化闡釋的統一體,主要表現在:

  1.以意義為核心的本體論。語義問題是語言世界圖景研究的首要問題之一,本課題首先建立了一個符合語言世界圖景研究實際的語義結構模型——意指單位的語義結構完形。語義結構完形是對人、語言、文化、世界之間錯綜復雜關系的綜合表達。它將語義研究引向民族精神、民族意識領域,是概念世界圖景在語言中的投射與表達,對它的描寫與闡釋是人對世界認知的反向理解過程。語義結構完形是一個由深層與表層語義結構構成的多層級系統,對語義按其不同性質進行了類型化劃分,對形象指涉與文化指涉含意的分析讓我們對語義結構的理解更加完整。

  2.以人本中心主義為核心的非理性主義認識論。世界圖景思想是人對世界認知成果的抽象化、理論化、系統化表達。它反映了人在認知世界過程中所持的立場與方法,由此形成性質各異的世界圖景類型。語言世界圖景相對概念世界圖景存在,堅持人本中心論的非理性主義的認識論原則,成為一個民族對世界素朴認識的概念化、言語化、符號化、語義化表達。對語言世界圖景知識系統的描寫與闡釋可以深刻揭示一民族精神性的本質特征,從而建立語言世界圖景研究的總體框架。

  3.以對話闡釋思想為核心的方法論。語言世界圖景知識研究最終要落實到對意指單位的文本分析上。文本是知識的載體,對話的中介。研究表明,每一個文本都是互文本,文本性即對話性。意指單位作為文本隻有在對話闡釋中才能獲得真正的理解,因此,理解也是對話。本課題給出了對文本進行對話闡釋的一般模型,在此基礎上,將文化函數論引入文本分析,實現了文本理解的闡釋學循環。為了實現語言世界圖景知識系統的有序描寫,本研究將離散的意指單位按照不同主題分層逐級納入語言文化場中。語言文化場場性分工過程就是對語言世界圖景認知過程的復制與再現,是對語言世界圖景進行可操作性描寫與闡釋的有力武器。語言世界圖景研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關鍵詞研究方法可以有效保証個別與一般、局部與整體之間的聯系,在互文—對話框架下由點而線、由線而面、由面而體,這樣既可以做到深入細致,又保証了系統研究的總體性和一般性。

  三、語言世界圖景研究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該成果的理論價值在於,第一,實踐了理論范式由知識描寫到意義闡釋的轉變,開辟由知識返回意義的研究方向。本課題旨在探討言語產品的意義生成及闡釋過程,它更關注文本深層意義的對話理解問題。我們認為,一民族意指單位的語義內核是深植於該民族心理深處、並體現在語義結構中的民族個性特征﹔第二,建立的是一個新的語言深層指涉意義(語言世界圖景知識系統)的文化釋義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與闡釋方法建立在一個新的語義結構完形基礎之上。研究者通過對語言這一文化符號系統進行某種闡釋可以窺見蘊涵於其中的該民族的民族文化心理、思維方式及審美觀、價值觀、世界觀的一般(或總體)趨向性,它們構成了意指單位深層語義結構的核心,也是深層文化指涉含意生成與理解的內在文化—心理理據﹔第三,為語言世界圖景研究提供了一套新的深層語義結構的理解與闡釋的一般模式與普適方法,從而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方法支持。

  該成果的實踐價值在於,第一,它的研究成果可直接應用於外語教學,因為不了解一民族的民族個性特征,便不足以對它的言語產品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理解,也就無法把握該文本的精神文化內涵﹔第二,它可以為跨文化對比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及實踐方法,從而有利於比較文化學研究及跨文化的語言對比研究,在這方面已經有相關成果出現﹔第三,它還可以用於單一語言—文化的實踐分析,對一民族精神文化的描寫與解釋有著方法論方面的指引作用。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