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隋唐五代碑志楷書構形系統研究

——《隋唐五代楷書整理與研究》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51

  北京師范大學齊元濤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隋唐五代楷書整理與研究》(批准號01CYY003),最終成果為專著《隋唐五代碑志楷書構形系統研究》。

  目前,對現代楷書漢字已經有了比較多的研究,但對歷史楷書的研究還相對較為薄弱,這種狀況也影響到對今文字研究的深入展開。首先,本研究通過對代表字樣的系統整理和分析,描寫出處於成熟期的隋唐五代楷書的共時書寫狀況和構形狀況。其次,通過與其它歷史階段漢字的構形比較,分析本時期的構形特點,確立該期楷書在整個漢字發展史中的地位﹔揭示隋唐五代楷書對前代的繼承和對后代的影響,總結楷變的規律和漢字構形發展的軌跡。再次,結合與隋唐五代楷書有關的各項文化背景,對當時漢字在發展和使用中的一些現象作出解釋。

  這項成果秉承“字形整理在先,現象把握居次,規律總結在后”的原則,重視理論而不發空論。成果的主要內容和觀點如下:

  1.對隋唐五代碑志楷書字形的整理

  成果選取隋唐五代時期有代表性的碑志拓本120個,從中收集到8600多個不重復字樣,把它們歸納為3893個字頭,最后將測查結果以字表的形式直觀呈現出來。

  在字形整理過程中,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是:在眾多的異寫字樣中確立一個代表形體作為一組異寫字的主形,以顯示全字層面的系統狀況。

  主形如何確立?以前的研究不多。該成果認為,歷史字形的主形選擇,首先應考慮字形的社會流通程度,它顯示的是某一歷史時期人們對某一字形地位的認可度,社會流通程度高的字形代表了一個時期社會用字的主流,能更准確地反映該時期的文字面貌。其次是字形的系統性,“社會流通程度”是針對被考察對象個體在社會流通中的使用頻率來說的,“系統性”則超越了個體字樣的界限,將確立主形的參照對象擴大到了整個構形系統。再次,在社會流通程度、系統性差不多的情況下,再使用一些輔助原則,如:字形的理據、區別度以及各個字形在當時字書中的地位等。

  2.對隋唐五代碑志楷書構形的分析

  該成果以漢字構形理論為指導,對字形進行構形分析,標注各項構形屬性,形成了《隋唐五代碑志楷書基礎構件表》和《隋唐五代碑志楷書構形分析總表》。

  構形分析需要對漢字的構件功能作出判斷,以前對“標示功能”的論述不夠充分,本研究在這方面做了深入探討。

  標示功能是指構件在構字中起指示、分化作用。承擔這些功能的構件分別稱作指示構件和分化構件。指示構件,指標示某一位置或標示某一形象的構件。如“刃”中的“丶”標示刀刃之所在,“本”中的“一”標示樹根之所在。分化構件,指在造字時標志分化義的構件,如“太”中的“丶”標志和“大”的區別,“百”中的“一”標志和“白”的區別。分化構件的分化方式很多,包括增筆、減筆、變筆、反轉等。用分化構件所造的字的構形模式都是標義合成或標音合成。如:

  增筆:太=大﹢丶(標義合成)﹔

  減筆:乒=兵﹣丶(標音合成)﹔

  變筆:刁=刀﹢(變筆)(標音合成)﹔

  反轉:叵=可﹢(反轉)(標義合成)。

  變筆和反轉是原有形體的改變,沒有構件的增減,可以視為零形態的標示構件。

  分化構件與記號構件、無分化作用的筆畫增加都是不同的。

  3.對“隋唐五代碑志楷書的構形系統”的闡釋

  在構形分析的基礎上,成果對各種構形屬性做了量化統計。數據顯示,隋唐五代碑志楷書的構形系統狀況是:以503個基礎構件為構形元素,以表義功能和示音功能為主要構形功能,以義音合成為主導構形模式,以左右結構為主導組合模式,以層次生成為主導生成方式,以1層和2層為主導構形層次而生成具有多維聯系的3893個漢字。

  與以《說文》小篆為主的古文字作比較,可以清楚地看到隋唐五代碑志楷書的基礎構件數量增多,而構件功能、構形模式、組合模式、構形層次都向主導類型集中,使強勢更為突出。如果基礎構件的增多可以稱為構形系統的繁化,那麼其它構形屬性向強勢結構的轉變就可以視為簡化。漢字是一個系統,它的構成是各構形屬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它的發展就是各構形屬性的能量傳遞和能量轉換過程。各構形屬性的相互作用,表現為一個要素的改變帶來所有屬性的鏈條式改變——相諧共變。

  隋唐五代構形系統的改變,是由書寫的發展引發的。字形書寫方式的改變和字體的發展在兩方面影響著構形的改變:一方面,趨直、反逆的書寫規律導致構件的象物性喪失,使構件功能更集中為表義、示音,使構形模式更集中為義音模式﹔而構件的黏合、重組,則使組合模式減少、構形層次減少,這是漢字在書寫簡化的同時,帶來的構形簡化。另一方面,書寫的趨直、反逆也造成構件變異,使構件數量增多、構件功能喪失,雖然這些變化不是主流,但它們都使構形的系統性受損。換句話說,與小篆相比,隋唐五代構形系統嚴密性的降低是追求書寫快捷的今文字必須付出的相應代價。

  4.對隋唐五代楷書構形現象和構形規律的研究

  在系統整理、分析和量化統計的基礎上,成果對該時期的漢字現象做了深入探討。舉例如下。

  (1)隋唐碑志楷書形體混同與別異的實現

  隋唐五代時期碑志楷書基本實現了全字之間的相互區別,發生混同的字樣隻佔全部字樣的千分之四。但是,基礎構件的混同率卻達到30%多。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基礎構件混同?全字別異又是怎麼實現的?

  基礎構件形體混同的大量發生和以下三方面原因有關:首先,形體混同和形體簡化的要求有關。其次,形體混同和形體系統化的要求直接相關。再次,今文字的階段特點為楷書中基礎構件混同的大幅度增加提供了條件。

  字形別異的實現首先是在系統內部完成的,系統自況是實現字際區別的主要力量。對於那一小部分同形字的別異,隻能用語境作事后的消極彌補,並在適當時候通過專家規范作積極引導。

  (2)隋唐五代碑志楷書與漢字規范

  隋唐時期的文字規范工作成效顯著,但也是經驗與教訓並存。

  顏元孫是唐代開明的文字規范專家,他承認文字的合理發展,主張根據文字的發展制定適宜的正字規范,他的《干祿字書》對規范當時的社會用字起到了非常明顯的作用。但顏元孫的變通思想是有限的,他對當時一些通行度很高的文字不立為正字,原因就是這些字不合乎《說文》字形。事實証明,他在這些字上所採取的遵從《說文》而不尊重社會通行現實的做法是失敗的,這從反面說明漢字規范必須尊重文字的社會通行狀況。

  在唐代的文字規范中,還有一個典型案例——武周新字。武則天共造了18個新字,但它們很快就銷聲匿跡了。武周新字並不算多,推行力度不可謂不大,但推行效果並不好,其主要原因是武周新字的書寫狀況和構形狀況不符合當時的漢字系統。

  從武周新字和顏元孫的成敗得失我們知道:規范必須順應社會通行,必須合乎漢字系統。

  本成果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表現在如下方面:

  本研究對隋唐五代楷書的整理和分析、對構形現象的挖掘和發展規律的總結,都會為漢字史的描寫提供重要資料。目前國內外尚無人對隋唐五代的楷書做過系統整理,此項研究具有填補空白的性質。隋唐時期俗字多,待考証字形多,成果提供的基礎構件表和經過認同的字形表對於運用系統比較法考証字形有重要意義。

  隋唐五代楷書是現代楷書的直接源頭,碑志楷書的研究存在重要的現實意義。從字形結構來說,碑志由於使用場合庄重、載體堅固,碑志文字就具有高度的穩定性和傳承性,將碑志文字研究清楚,對理解現代漢字的來源有重要價值。從書寫樣式來說,唐代尚法,唐代正統文字字形,尤其是著名書法家筆下的字形是后代印刷字形的來源,對碑志文字書寫、構形狀況的深入了解,必然會促進對現代漢字字形的研究。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