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楚系簡帛中字形與音義關系研究

--《戰國楚系簡帛中字形與詞相互關系研究》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51

  中山大學陳斯鵬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戰國楚系簡帛中字形與詞相互關系研究》(項目批准號為06CYY009),最終成果為專著《楚系簡帛中字形與音義關系研究》。
  在漢語發展史上,字形和它所代表的音義之間,以及音義和它所用以記錄的字形之間,都存在著十分復雜的關系,這無疑是漢語言文字研究中極有意義的一項內容。但長期以來,這方面的研究卻相當薄弱,已有為數不多的研究又往往缺乏特定時空范圍(如斷代、專書)的系統考察,流於寬泛,有時還存在把不同時代的現象混合起來的弊病。所以,這項成果選取楚系簡帛文獻這一在時空屬性和文獻性質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的語料,深入剖析其中字形與音義的相互關系,在選題上具有明顯的創新性和科學意義。成果對於深化人們關於漢語字詞關系及其歷史的認識,具有實質性的作用,對於我們進一步厘清語言與文字兩個不同層面的界限,深化漢字學的理論建設,也大有裨益。同時,對於數十年來研討十分熱烈的楚文字研究領域,也有著整合成果,提高理論認識之功,並為今后楚地出土文獻的釋讀提供有益的啟示。
  這項成果主體部分包括緒論及正文九章。
  緒論部分主要對漢語字詞關系研究,以及對楚系簡帛的相關研究現狀,作了簡要的述評﹔同時,就研究范圍、使用術語等作必要的界定或說明。第一章楚系簡帛中字形與音義對應關系概論,總論楚系簡帛文獻中字形與音義之對應的諸種情形,如“一字形對應一音義”和“一音義對應一字形”、“一字形表多音義”和“一音義用多字形”、“完全對應”和“部分對應”、“本用對應”和“他用對應”、“習用對應”和“非習用對應”等。第二章楚系簡帛中的一字形表多音義現象,對一字形表多音義此一典型現象作展開論述,從不同成因如“假借”、“同源分化或孳乳”、“同義換讀”、“同形或訛混”,以及復合原因等,分類論述。第三章楚系簡帛中的一音義用多字形現象,則展開論述另一典型現象——一音義用多字形,也根據不同成因分類論述,計有“假借”、“一字異體”、“文字分化”、“同義換讀”、“字形訛混”,以及復合原因等。第四章楚系簡帛中字形的習用讀法和音義的習用字形,重點研究楚系簡帛用字表詞的習慣問題,並論証了字形的習用讀法和詞的習用字形之間的不對稱性。第五章楚系簡帛用字記詞的整體特色,著重分析楚系簡帛不同於其他時代和地域語料的用字記詞現象(包括習用的和非習用的)。第六章楚系簡帛用字記詞的內部差異,則討論楚系簡帛字詞關系的內部差異,著重分析了“與非楚因素有關的差異”,“與內部時空差別有關的差異”,和“與書手習慣或文章底本有關的差異”。第七章楚系簡帛字形與音義關系中的代償與分工,在漢語字詞關系領域首次提出“代償”的概念。代償指的是這樣一種現象:本來用以記錄某音義的字形被用去記錄別的音義,造成該音義的對應字形位置空缺,於是就會用另一個字形來頂替﹔或者某字形原來對應的音義另用新的字形表示,造成該字形對應音義位置空缺,於是便可用該字形去表示別的詞。這體現出一種動態的平衡。分工則包括區分不同詞的分工和區分不同語境的分工兩種情形。第八章楚系簡帛中的“專造字”,將裘錫圭先生提出的“專造字”概念運用於楚系簡帛文字的考察,探討了大量專為某詞的特定義項或語境而造的字形,揭示了語義表達需要對字形變化的促使作用,同時也指出“專造字”在具體使用上又常常突破最初所為造的語義,專造卻未必專用,具有相對性。第九章研究楚系簡帛中字形與音義關系的意義,通過大量例証闡發了本課題研究在釋讀包括楚文字在內的古文字資料,校讀先秦秦漢古籍,和研究漢語上古音等方面的意義。
  在研究方法上,成果也體現出若干特色和新意。(1)平面描寫與歷時比較、共時比較相結合,論述具體現象或個案時,不但注意聯系前后時代的岀土文獻的情況,而且注意聯系同時代其他地域的岀土文獻以及同時代的傳世文獻的情況,比較異同,理清其中的沿革軌跡和分布規律。這一點在第四、五、六、七等章尤其得到充分的體現。(2)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通過一定的數據統計來說明楚系簡帛中字形與音義諸種關系的表現程度。比如第四章探討字形與音義之間的習用對應問題,以及第六章分析楚系簡帛字詞關系的內部差異時,就都得益於定量的統計。(3)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以微觀研究推動宏觀研究。研究字詞關系顯然須由具體字詞的個案分析入手,而楚系簡帛中許多字形讀為何音義不能輕易判定,甚至不少字形本身即有待考釋,所以研究字詞關系的過程少不了具體的字詞釋讀考証,而這恰是作者的長處所在。作者個人的字詞考釋成果在書中隨處可見,如第二章釋“昌”、“梪”,辨“史”、“弁”﹔第三章釋“疐”(實)、“”(圖)、“甫”(輔相)、“”(從)、“”、“”(由)﹔第五章之讀“思”為“使”,考“”為“必”字變形聲化﹔第九章讀“囟”為“使”,讀“昏”為“聞”,讀“”為“格”為“略”,不勝枚舉。這方面的成果大大增強了該書的學術含金量。(4)堅持以常用字、常用詞為考察核心的原則,逐步向非常用字、非常用詞輻射,所涉及的用例力求做到窮盡分析。常用字和常用詞的情況決定著某一語料字詞關系的基本面貌,故必須作為考察的重點。此點對於今后研究其他歷史時期的字詞關系具有啟示作用。(5)外部比較和內部比較的結合,在揭示楚系簡帛整體特點的同時,也注意分析其內部差異,包括與非楚因素、時空差別、書手習慣,及文章底本等因素有關的差異,充分揭示字詞關系的復雜性。
  成果的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豐富並深化漢語字詞關系史的認識,並將有助於進一步厘清語言與文字兩個不同層面的界限。
  (2)總結楚系簡帛字詞考釋成果,為不斷發現的楚文字資料的釋讀建立參考坐標。戰國楚地出土文獻是古文字資料的大宗,也是近幾十年來學界的一個熱點,而且新材料層出不窮(如上海博物館藏楚簡、清華大學藏楚簡等)。楚地出土文獻在用字記詞上有著不少很具特色的習慣,正確解讀文本內容必須充分重視這些習慣。成果對楚系簡帛中字形與音義的關系作一個較為全面系統的考察,涉及眾多的常見字形和常見詞,揭示其特點和規律。這既是對已有的相關考釋成果的整合、總結與深化、提升,又將對以后類似資料的釋讀起到發凡起例的作用。
  (3)有助於正確釋讀其他古文字資料和傳世先秦古書。在古文字階段,用字現象具有傳承性、漸變性和普遍性特點,故楚系簡帛字詞對應關系對於前后時代或其他地域古文字資料的釋讀具有相當的參考作用。先秦古籍很多寫定於戰國,雖經輾轉傳抄,用字上仍多有戰國時代的痕跡,質諸戰國實物楚系簡帛,必能給人以啟發。
  (4)在具體字詞考釋上有不少新的貢獻。具體例子已略見前舉。

(責編:陳葉軍、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