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英語詩歌形式導論

——《英美詩歌的形式、技巧和批評理論研究》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50

  華中師范大學聶珍釗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英美詩歌的形式、技巧和批評理論研究》(批准號為99BWW006),最終成果為專著《英語詩歌形式導論》。

  該成果是一部研究英語詩歌基礎理論的學術專著,主要集中於對英語詩歌形式理論的研究。英語詩歌無論古典的還是現代的,都有自己的特殊形式。英語詩歌的形式主要通過重音、韻律、節奏、押韻等表現出來。該成果共分5章26節,深入系統地對英語詩歌形式的基本理論進行了較為詳盡地研究。

  一、在理論上對重音與重讀進行定義並結合實例進行深入分析

  重音和重讀的概念在詩歌學術界和實際運用中一直存在著混亂,是韻律學中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沒有真正從理論上得到解決。本成果結合語音學、語義學的理論從韻律學的角度對重音和重讀重新進行定義,把重音作為語音學的術語分析,而把重讀作為詩學的術語分析,這就從理論上闡述了重音和重讀各自的特點與區別,解決了詩學中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混亂。

  在語音學上,重音是在人們的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發音規則是約定俗成的,即使人們在說話時對某些詞句的強調,一般也不能改變語音學上的讀音規則。而就詩歌說,語音學上的讀音規則有可能在詩歌的創作和朗讀中被改變。因為在詩歌的創作和朗讀中,創作和朗讀詩歌的人為了符合韻律的要求和表達感情,往往需要改變詩行中的某些讀音。同語音學的讀音規則相比,詩歌的讀音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因此,詩歌有符合自己藝術要求的讀音規則,而這個規則又與普通的語音學讀音規則不同。詩歌的韻律特點就建立在詩歌的語音基礎之上,是由詩歌不同的輕重讀音組合構成的。該成果根據語言學讀音的客觀性特點把語言學上的重讀音節稱為重音,根據詩歌讀音上的主觀性特點把詩歌的重讀音節稱為重讀。在此基礎上,繼續研究了重音的度與位置、重音與重讀的規則、重音的類型等。結合重音與重讀的問題,該成果還對音節的定義、音節的劃分、音節的省略等進行了研究,從而為進一步研究詩歌的形式奠定了基礎。

  二、在理論上對詩行與詩句進行定義、對詩節進行分類和總結

  從形式上看,詩行是詩歌的一種結構單位,如韻步的劃分就是以詩行為基礎的﹔從韻律上看,詩行是一種韻律結構﹔從審美上看,詩行又是修辭單位。因此,對詩歌的分析首先必須從對詩行的分析開始。在中文的表述裡,詩句和詩行是兩個通行的詩學術語,由於中文詩歌尤其是古典詩歌,一行詩往往就是一個完整的詩句,因此詩行往往就與詩句同義。而英語詩歌由於語言和語法結構的不同,一行詩的結構在語法學的意義上往往要延續到下一行詩或以后的幾行詩才能形成完整的詩句,因此從韻律學或詩學的角度看,英語詩歌的詩行與詩句是完全不同的。在英語詩歌裡,詩行有其內在的特殊規律性和結構特征。詩行遵循的規則是韻律規則而非語法規則。詩行與詩句是兩個有著本質區別的不同概念,詩行指的是詩歌的組成單位。詩行必須遵守韻律的規則,如韻步和節奏。詩句主要是從語法意義上說的,詩句遵守的是語法規則。該成果對詩行和詩句下了定義並做了區別,指出詩行只是遵循韻律規則而不論語法或語義是否完整,它指的是一行詩﹔詩句卻不論詩行的多寡,而隻遵循語法的規則,它可能是半行詩、一行詩,也可能是兩行詩或兩行以上的詩。在對詩行進行研究的基礎上,該成果還對詩行的韻律形式、英語詩節的定義及特點、詩節的不同類型及形式特征等,結合詩歌實例進行了分析。

  三、從理論上對詩歌韻步與韻律進行探討和實例分析

  英語詩歌中的韻步通常被定義為節奏的長度,是詩歌節奏的基本單位。詩歌實際上存在有兩個系統,一是聲音系統,其表現形式為節奏,節奏用韻律的形式表示就是韻步﹔二是拼寫系統,其表現形式為音節的組合形式和韻步的數量。這兩個系統相互交織在一起,不能分開。二者隻有結合在一起,詩歌才具有其成為詩歌的存在形式,具有詩歌的音韻美和形式美。

  在英語詩歌的聲音系統中,詩歌的節奏屬於聲音的形式,它隻能通過聽覺加以判斷。節奏通過讀音的變化獲得美感,因此節奏與音樂有關。節奏雖然屬於詩歌的聲音形式,但是一個節奏單位可以組成一個韻步,從而形成節奏的表現形式。音節是節奏的基礎,音節通過讀音轉化為詩歌的節奏。在英語詩歌中,重讀音節和非重讀音節的不同組合形成不同形式的韻步。英語詩歌的韻步的劃分不是按照單詞的數量而是按照音節的數量劃分的﹔不是按照構詞法劃分韻步,而是按照韻律規則劃分韻步。在實際劃分詩歌的韻步時,考慮的只是聲音的節奏而不是單詞的組合。英語詩歌的音節決定詩歌的韻步,而韻步的性質則由音節數量的多少決定。對數量不同的音節進行各種不同的組合,就可形成不同的韻步。按照音節的數量分類,英語詩歌的韻步可以分為雙音節韻步、三音節韻步和四音節韻步三種。

  四、結合實例從理論上對英語詩歌的押韻進行分類與分析

  該成果重點研究了押韻的定義及押韻的分類標准,押韻的類型、基本特征和押韻格式。詩歌押韻的核心是音節中的元音讀音的相似以及元音前后輔音組合的規則,如元音之后的輔音的相同以及元音之前的輔音的不同。押韻除了行尾的押韻外,頭韻、中間韻等都屬於押韻的范疇。押韻重視的是音節的讀音而不是音節的拼寫,完全押韻的特點是兩個音節最后的一個元音和輔音讀音相同,而元音之前的輔音則不能相同。押韻主要有韻律和修辭兩個方面的功用,它既是詩歌的基本特征,也是詩歌藝術上的要求。押韻主要分全韻與非全韻兩種。根據音節的數量,單韻、雙韻和三重韻都屬於全韻。非全韻同全韻相比在讀音結構上有所不同,凡是不同於全韻但又屬於押韻范疇的押韻,都稱為非全韻。非全韻有多種類型,如近似韻、半韻、 脫韻、部分韻、聯韻等,根據非全韻的結構特征和讀音特點,非全韻主要有元韻、和韻、頭韻、內韻等。押韻格式指的是一首詩中各押韻詩行的組合形式。一般來說,每一首詩都由數量不等的詩行組成,每一行詩的結尾都按照其讀音的相同與類似押韻,並表現出規律性。因此,押韻格式也可以看成詩歌押韻的規律、結構、或規則。押韻格式是建立在讀音基礎上的押韻詩行的組合形式與規律,同時還包括寫作詩歌所必需遵循的規則。押韻格式既有定型詩歌格式,又有普通格式。定型詩歌格式如十四行詩、斯賓塞詩體、回旋詩體的押韻。非固定的格式如雙行體(aaaa)、隔行押韻(abcb)、隔行交互押韻(abab)和交錯押韻(abba)等。五、以十四行詩為例對詩歌的形式進行分析和解剖

  十四行詩起源於意大利,被引入英國后形式上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分為3大類型:

  = 1 \* GB3

  ①意大利十四行詩,又稱彼特拉克體十四行詩﹔

  = 2 \* GB3

  ②英國十四行詩,又稱莎士比亞體十四行詩﹔

  = 3 \* GB3

  ③斯賓塞體十四行詩。最早把意大利十四行詩介紹到英國的是詩人托馬斯·懷特和薩利伯爵享利·霍華德。意大利十四行詩是當時最受英國詩人歡迎的抒情詩形式之一,被詩人們用來描寫愛情、友誼和哲學思考。意大利十四行詩被引入英國后最初在內容風格和藝術技巧上主要模仿彼特拉克體,但也進行了一些改變,如從原來的11個音節改為10個音節。用彼特拉克體寫作十四行詩的詩人以約翰·彌爾頓、威廉·華茲華斯、約翰·濟慈、伊麗莎白·勃朗寧等為代表。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是彼特拉克體十四行詩的變體。在韻律和節奏上,它仍然同彼特拉克體十四行詩保持一致,但在結構和押韻上發生了變化。斯賓塞的十四行詩在繼承和發展懷特和薩利引進的十四行詩的形式的基礎上創立的,結構上前12行詩同后兩行詩分成兩個部分,押韻格式為吻韻。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