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卡夫卡研究

——《跨文化視野中的卡夫卡研究》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50

  青島大學曾艷兵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跨文化視野中的卡夫卡研究》(批准號為04BWW019),最終成果為專著《卡夫卡研究》。

  弗朗茨·卡夫卡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宗師和探險者,被譽為歐洲文壇的“怪才”。卡夫卡研究已成為西方的一門“顯學”。我國的卡夫卡研究已經有了相當的基礎和積累,有些研究成果已經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的反響和影響。但是,迄今為止我國尚無專門研究卡夫卡的學術專著問世。我國的卡夫卡研究與國際上,乃至與鄰國日本對卡夫卡的研究和重視不能相提並論,與中國廣大讀者對卡夫卡的喜愛和借鑒也很不相符。另外,在卡夫卡研究領域,還有一個角度中西方學者顯然關注不夠,尤其是中國學者,則幾乎忽略了這一獨特而又極有意義的視角:即卡夫卡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卡夫卡特別鐘情於中國文化,他說自己就是一個中國人。卡夫卡的一生大致經歷了想象中國、閱讀中國、描繪中國和創作中國這一過程,這在西方作家中雖然不能說是絕無僅有的,至少可以說是非常獨特的,難能可貴的。同時,卡夫卡又是中國讀者非常熟悉、敬重的作家,並且,他對中國現當代作家的生活和創作還產生過巨大影響,被許多中國作家視為“知音”。因此,從這一角度加強和深化我國的卡夫卡研究,改變這一領域的研究現狀不僅具有深遠的文化歷史意義,而且也成了我國學術界當務之急的事情。

  該成果便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構思完成的。它對卡夫卡的創作思想和藝術特征進行了全面的綜合分析和深入的研究,對卡夫卡的某些重要作品,如《美國》、《城堡》、《訴訟》、《變形記》、《判決》、《飢餓藝術家》等也進行了專門的重點分析,對某些常常被評論界忽視的作品,如《一次戰斗紀實》、《中國長城建造時》、《往事一頁》、《城徽》、《塞壬的沉默》、《一道聖旨》等也作了獨到的闡釋和分析。更為重要的是,該成果對卡夫卡研究中的某些重點、難點、疑點問題,如卡夫卡創作中的語言問題、卡夫卡創作中現代性與后現代性問題、卡夫卡與猶太文化、以及卡夫卡與中國文化的關系等,也都進行了追根溯源的考察和鞭辟入裡的分析研究,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多年思考后的見解。該成果對與卡夫卡關系密切的幾位思想家、作家,如基爾凱郭爾、弗洛伊德、陀斯妥耶夫斯基、尼採等,也進行了專門的比較分析。

  該成果首先從卡夫卡的“歸屬問題”論述卡夫卡的思想創作特征,將卡夫卡的基本特征概括為“被卡住了”,並從寓言的角度論述卡夫卡小說的基本特征。卡夫卡的獨一無二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他的創作,他的創作完成了他自己﹔他的“無所歸屬”的品格使他超越了文學流派的局限性和民族的狹隘性而成為了世界性作家。卡夫卡作品的“被卡住”特征主要歸因於卡夫卡所處時代的“被卡住”,他的思想的“被卡住”,以及他的個人生活的“被卡住”。該成果全面深刻地論述了卡夫卡創作中的語言問題,對卡夫卡與猶太文化的關系也進行了深入剖析和探索。卡夫卡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猶太人,生活在主要說捷克語的布拉格,但卻用德語寫作。在這一背景下生活的卡夫卡,必然要在語言問題上做出自己的抉擇,必定會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觀,而這一切又必然會影響和制約著他的創作思想和創作風格。卡夫卡在其作品中隻字不提“猶太”這個詞,但他的作品卻與猶太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卡夫卡是腳踏著猶太文化這片豐沃、而又包含著毒液的土壤長大的,他對猶太文化有著深入的思考和精辟、獨到的論述,而所有這些都在他的小說中得到了或隱或顯的表現。

  卡夫卡的《美國》並不像某些學者所說的,是一部“最近似傳統的現實主義的作品”。該成果對以往國內研究較少的《美國》進行了專門研究,糾正了以往學者多認為這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的誤解,還以“卡夫卡式的”現代主義典型作品的本來面目。該成果從“法門內外”這一角度來論述《訴訟》,立論新穎,論証合理充分,使這部原本難懂的作品變得比較容易閱讀和理解了。《城堡》的“對抗與消解”特征不僅標志著現代派文學的高峰,而且也隱隱約約地響起了后現代的喧嘩。該成果從后現代主義角度重新論述《城堡》,指出了這部作品多重的對抗與消解特征,這是非常新穎獨到的。卡夫卡與《變形記》中的主人公格裡高爾有著諸多相同或相近的生活體驗和經歷,卡夫卡的小說是在解說他自己的親身經歷。卡夫卡描寫格裡高爾變形與自己有關變形的體驗和想象是分不開的。卡夫卡童年時代就喜歡上了被他命名為“突然消失”、“輕鬆死去”的藝術,並在1908年創作的《鄉村婚事》中就嘗試著描寫了變形﹔變形是卡夫卡逃避工作與創作、家庭義務和個人理想的矛盾沖突的工具和策略﹔卡夫卡在與菲麗斯的戀愛及與猶太演員略韋的友誼中也體驗到了變成甲虫后的孤獨和恐懼。《判決》開創了卡夫卡小說獨特的藝術風格,確立了卡夫卡小說創作的基本敘述特征。小說的多重含義與小說復雜多變的敘述手法是分不開的。小說的意義正是通過其復雜多變的敘述手法來展開並加以實現的,小說的敘述手法也是小說意義的一部分。小說中的種種悖論式的思想總是通過悖論式的敘述方式表現出來。該成果從跨文化視野這一角度來論述卡夫卡的短篇小說《一次戰斗紀實》、《中國長城建造時》、《往事一頁》等,這在國內尚屬首次。

  基爾凱郭爾無疑影響過卡夫卡的思想和創作。他們十分相似,但又有本質的區別。他們都是孤獨的,但孤獨的原因、孤獨的目的,乃至孤獨的方式並不相同。恐懼是基爾凱郭爾一生揮之不去、擺脫不了的概念,卡夫卡的創作無疑可以看作是對基爾凱郭爾“恐懼”概念的形象描述。基爾凱郭爾祈禱,因為他信仰﹔卡夫卡寫作,所以他祈禱。尼採在卡夫卡的思想和創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以至於不很好地理解卡夫卡與尼採的關系,就不可能真正地認識卡夫卡。卡夫卡雖然是一位弱者,但在他身上又常常透露出強者的氣息和精神,在他的作品中也隨處可見超人的影子﹔尼採是一位強者,但他病弱的身體承受不了強力的重壓,終於在精神分裂中不治而終。尼採是一位愛好用格言或寓言寫作的哲學家,這對卡夫卡的創作也有著直接而又深遠的影響。卡夫卡是一個具有獨創性的作家,他在推崇和接受尼採的過程中並沒有失去自己的原創思想和個人品格。卡夫卡的思想和創作明顯地受到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響,卡夫卡聲稱自己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某種血親關系。陀思妥耶夫斯基無疑是卡夫卡的先行者,但卡夫卡跟隨這位先行者,卻走出了完全隻屬於自己的路。卡夫卡雖然熟悉並閱讀過弗洛伊德的著作,他的思想和創作無疑也受到過弗洛伊德的影響,但是,卡夫卡並不完全認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尤其是在信仰和宗教問題上,卡夫卡更是堅決地抵制弗洛伊德的理論。

  該成果還論述了卡夫卡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論述了卡夫卡對中國新時期文學的啟示和影響。卡夫卡非常向往和鐘情於中國文化,他的思想和創作顯然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影響,他以他的不朽作品精心構筑了一座德語的“萬裡長城”。這座新的“長城”使中國讀者既感到非常熟悉,又感到非常陌生、震驚。中國讀者終於從卡夫卡那裡獲得了他們早已忘卻、但卻非常渴望重新獲得的東西。該成果還從比較文化的角度對錢鐘書《圍城》與卡夫卡《城堡》進行了專門的比較研究。錢鐘書的《圍城》與卡夫卡的《城堡》在主旨立意上有著驚人的相似,而它們之間的差異又體現了兩位作家迥然相異的生活方式、人格特征,以及東西方文化與思維方式的不同。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