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當代俄羅斯文學紀事研究(1992∼2001)

——《當代俄羅斯文學紀事(1992∼2001)》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50

  中國社會科學院張捷研究員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當代俄羅斯文學紀事(1992∼2001)》(批准號為05FWW001),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從1992年到2001年這十年正值俄羅斯社會的大變動時期。政治經濟制度、社會生活和社會意識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意識形態的文學,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研究這個時期處於劇變中的俄羅斯文學,認清各種紛繁復雜的文學現象並作出正確評價,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本項目把研究重點放在收集材料、弄清事實和了解全面情況上,最后編出上述《紀事》一書作為最終成果。這是一項對各個學科來說必不可少的基礎研究,因為隻有把這項工作做好了,才能把整個研究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

  《紀事》一書是一本資料匯編。它用“編年體”的寫法,按照年月日的順序排列史實,記述了從1992年到2001年這十年間俄羅斯文學生活各個方面的情況,其中包括文學界的各種活動、文學理論問題和文學史問題的討論和爭論、主要文學獎的評獎結果、重要作家的情況和他們的創作、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和理論著作等等。

  俄羅斯文學界各種活動的記述,是《紀事》的重要內容之一。書中講了俄羅斯文學界兩大派的組織(自由派的俄羅斯作家協會和傳統派的俄羅斯聯邦作家協會)召開歷次代表大會的情況,講了這兩個組織舉辦的各種文學活動和參加的各種社會政治活動,敘述了兩派在九十年代前半期的斗爭和爭論(例如兩派對1993年“十月事件”的不同態度和它們之間的嚴重對立)以及從九十年代下半期起兩派之間緊張關系的緩解和為實現聯合採取的一些步驟。與此同時,也講了兩個作家協會內部的矛盾和斗爭。

  在文學理論問題和文學史問題的討論和爭論方面,本書用不少條目寫后現代主義理論的引進和傳播以及文學界對它的不同看法和爭論,寫俄羅斯現實主義的“回歸”和關於“新現實主義”的討論,寫俄羅斯學者關於如何撰寫二十世紀俄羅斯文學史的討論和不同意見的交鋒,同時也寫了關於幾部已出版的二十世紀俄羅斯文學史著作(例如旅居國外的俄羅斯學者和西方斯拉夫學者合著的一部俄羅斯文學史以及庫茲涅佐夫和阿格諾索夫主編的兩本二十世紀俄羅斯文學教學參考書等)的爭論。此外,書中還收入了寫高爾基的死因問題、高爾基與斯大林的關系問題、馬雅可夫斯基的評價問題、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的著作權問題、對索爾仁尼琴的看法問題等熱點問題的爭論的條目。

  俄羅斯大大小小文學獎數量很多,《紀事》中主要講了俄羅斯聯邦國家獎、布克俄羅斯小說獎(后來改名為斯米爾諾夫-布克獎)、反布克獎、凱旋文藝獎、肖洛霍夫獎、格裡戈裡耶夫獎、莫斯科-彭內獎、索爾仁尼琴文學獎、民族暢銷書獎等九種文學獎歷屆的獲獎作家和作品,並將獲獎者名單作為附錄列於正文之后以供查閱。

  在介紹重要作家的情況和他們的創作時,對兩大派的作家採取一視同仁的態度,既講自由派的代表人物巴克拉諾夫、扎雷金、雷巴科夫、葉夫圖申科、奧庫扎瓦、弗拉基莫夫、阿克肖諾夫以及后來靠攏他們的阿斯塔菲耶夫等人的社會活動和文學創作,也介紹傳統派的代表人物邦達列夫、拉斯普京、普羅哈諾夫、別洛夫、阿列克謝耶夫、普羅斯庫林、利丘京、博羅金等人的表現和在創作上取得的成果。在介紹蘇聯解體前已成名的老作家的同時,也介紹了在蘇聯解體前后涌現的一大批文學新人,其中有從地下或半地下轉到地上的作家,例如葉羅菲耶夫、葉夫根尼·波波夫等﹔有早已開始創作、但是作品得不到發表的機會或沒有受到重視的作家,例如哈裡托諾夫、阿佐利斯基、謝爾蓋耶夫、烏利茨卡婭等。他們大都已是年近半百的中年人。而大多數新人都比較年輕,他們是科羅廖夫、科茲洛夫、德米特裡耶夫、阿列什科夫斯基、博羅德尼亞、斯拉波夫斯基、布依達、謝根、索羅金、葉爾馬科夫、瓦爾拉莫夫、帕夫洛夫、加爾科夫斯基、佩列文、希什金、烏特金等等。此外,還對許多讀者關心的蘇維埃時代的著名老作家進行了追蹤,報導了他們晚年的情況和去世的消息。例如書中關於小說家列昂諾夫、巴巴耶夫斯基、恰科夫斯基、特羅耶波爾斯基、阿納托利·伊萬諾夫、斯塔德紐克,詩人格裡巴喬夫、阿利格爾、多爾馬托夫斯基、奧沙寧,劇作家加布裡洛維奇、薩倫斯基、施泰因、沃洛金以及學者洛特曼、利哈喬夫等人都寫有專門的條目。

  對重要文學作品和理論著作的介紹佔了《紀事》的很大篇幅。首先著重介紹的是作為文學創作主體的小說創作,書中總共介紹了八十二部作品。這是從1992年到2001年十年內發表的大量作品中挑選出來的。在挑選作品時不拘一格,隻要它達到一定的藝術水平、具有較大的代表性和產生過較大影響,就加以介紹。其中包括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回憶錄小說、怪誕小說、偵探小說等不同體裁的作品,其內容有的寫蘇維埃時代,有的反映當代生活,也有寫俄羅斯歷史題材的。就思想政治傾向來說,既有對蘇維埃時代持嚴厲的批評態度的作品(例如阿斯塔菲耶夫、艾特馬托夫、巴克拉諾夫、貝科夫、奧庫扎瓦、阿克肖諾夫、沃依諾維奇、葉羅菲耶夫、佩列文等人的某些小說),也有基本上肯定蘇維埃制度的作品(例如邦達列夫、阿列克謝耶夫等人的新作)。而就藝術方法來說,既介紹了帶有明顯的后現代主義特點的作品(例如索羅金、佩列文、哈裡托諾夫、葉羅菲耶夫、加爾科夫斯基等人的一些小說),也介紹了用傳統的現實主義筆法寫成的作品(例如邦達列夫、拉斯普京、別洛夫、普羅哈諾夫、利丘京等傳統派作家和某些自由派作家的新作)。書中還著重介紹了一些具有所謂的“新現實主義”特點的作品,例如瓦爾拉莫夫、帕夫洛夫、斯維特蘭娜·瓦西連科、科茲洛夫、等人的新作。讀者可以從本書的介紹中了解小說創作的比較全面的情況。

  在1992年到2001年這十年內詩歌創作也比較活躍,發表的詩作數量很多,但是缺乏傳誦一時的佳作。根據這種情況,《紀事》中介紹詩歌作品的條目相對地比較少。值得注意的是,這十年內出版的詩集不少,反布克獎和格裡戈裡耶夫獎評獎時,幾次把獎金授予一些詩人的詩集,這一情況在《紀事》中得到了反映。書中介紹了甘德列夫斯基、基比羅夫、伊萬·日丹諾夫、薇拉·帕夫洛娃的獲獎詩集。

  在戲劇創作方面,在這時期著名的老劇作家,例如羅佐夫、羅辛、佐林、沙特羅夫等人,未見有新作發表,《紀事》隻介紹了格利曼的一個新寫的劇本。九十年代下半期開始出現一批年輕的劇作家,他們的作品引起了重視,上演后受到了好評。《紀事》介紹了他們當中的薩韋利耶夫、博加耶夫、格裡什科韋茨、西加列夫等人的新作。

  蘇聯解體后的十年,俄羅斯文學理論界似乎缺乏新的突破和大的建樹。后現代主義理論引進后,不少學者進行了研究,寫出了十多部著作,《紀事》介紹了其中庫裡岑、利波韋茨基、馬尼科夫斯卡婭的三部專著。關於“新現實主義”,還沒有專著出現,《紀事》隻介紹了報刊上論述它的文章。有分量的文學理論著作不多,隻介紹了俄羅斯科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學者編著的《文學理論》四卷本中的第四卷《文學過程》。在這時期出現了不少二十世紀俄羅斯文學史,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為教科書。《紀事》介紹了其中學術性較強的三部著作,一部是俄羅斯科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學者編寫的《世紀之交的俄羅斯文學:十九世紀九十年代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另一部是僑居國外的俄羅斯學者與外國斯拉夫學家合著的七卷本俄羅斯文學史當中的第四本的俄譯本《俄羅斯文學史:二十世紀,白銀時代》,還有一部是涅法金娜的《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的俄羅斯小說》。此外,《紀事》還對這一時期出版的一些比較重要的論文集、資料匯編和辭書作了介紹。具體說,介紹了俄羅斯學者和外國斯拉夫學家合編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准則》、利加喬夫的《關於俄羅斯的沉思》、普羅菲利耶夫編的《<靜靜的頓河>之謎和秘密》、巴比欽科編的1925年到1938年有關文學的文獻資料匯編、斯卡托夫和尼古拉耶夫分別主編的二十世紀俄羅斯作家辭典、德國學者卡扎克主編的《二十世紀俄羅斯文學百科辭典》等等。

  綜上所述,《紀事》介紹了小說、詩歌、戲劇等各個門類的作品將近一百部,各種論著、資料匯編和辭書二十多部,這些作品和著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1992年到2001年這十年在文學創作和文學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而《紀事》全書則是這一時期俄羅斯文學的各個方面的比較全面、客觀和符合實際的反映。

  《紀事》作為一本資料書,首先它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在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的各學科中,隻有俄蘇文學學科做過編寫這樣的資料書的工作,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編寫和出版過一本《蘇聯文學紀事(1953∼1976)》。編寫本書的目的,是為讀者了解當代俄羅斯文學的情況提供資料和線索,它具有較大的實用價值。由於近年來我國對當代俄羅斯文學介紹得比較少,而且在介紹時偏重於自由派文學,因此關心俄羅斯文學現狀的讀者很難對它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本書將會對這些讀者有所幫助,他們可以從中獲得很多信息,從而形成對俄羅斯文學現狀的正確認識。同時它也將對俄羅斯文學的研究者有所裨益,幫助他們在宏觀把握的基礎上根據書中提供的線索作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