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左翼文學--法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主流

——《法國現當代左翼文學》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50

  湘潭大學吳岳添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法國現當代左翼文學》(批准號為04BWW016),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法國的現實主義文學源遠流長,從中世紀詩人呂特伯夫和維庸的抒情詩,17世紀莫裡哀的喜劇和拉封丹的寓言,到18世紀啟蒙思想家的哲理小說,都程度不同地反映了法國各個時期的社會現實。以巴爾扎克為代表的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是法國現實主義文學成熟的標志,也使法國文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從19世紀下半葉到21世紀初,法國的現實主義文學始終在不斷地演變和發展,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曾經極為繁榮、堪稱現實主義文學主流的左翼文學。該成果就是一部以法國左翼文學為研究對象的專著。

  法國的左翼文學由來已久。從巴黎公社詩人鮑狄埃到第一位杰出的馬克思主義批評家拉法格,從抵抗運動中的愛國主義詩人阿拉貢和艾呂雅,到戰后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批評家,都足以証明法國現當代左翼文學在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在左翼力量十分強大、進步文學極為繁榮的法國,卻從未有過“左翼文學”的名稱,幾乎沒有任何研究者或批評家予以關注。造成這種奇特現象的原因,首先是由於蘇聯和法共文化政策的變化、作家們與法共和蘇聯的復雜關系,使得左翼文學的輪廓顯得模糊不清﹔其次是左翼文學的研究在法國不受重視,就連法共也無人問津。正因為如此,以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思想為指導來研究法國的左翼文學,就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迫切任務。

  該成果分為三編八章,全面論述了法國左翼文學從起源到現在的發展過程。

  第一編《左翼文學的歷史背景》包括兩章。第一章《左翼文學的先驅作家》首先介紹了法國早期的民主主義作家,例如人民詩人貝朗瑞、人道主義作家雨果、空想社會主義小說家喬治·桑、最早關注無產者生活狀況的作家歐仁·蘇、第一個描寫工人罷工的左拉,論述了他們的進步作品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影響。然后重點介紹了巴黎公社作家,其中有《國際歌》的作者鮑狄埃、被稱為“紅色姑娘”的詩人路易絲·米歇爾、第一位左翼作家瓦萊斯等,最后專門介紹了法國第一位馬克思主義批評家拉法格。第二章《法共誕生前后的左翼文學》介紹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到20年代的法國進步作家,主要有在1921年加入法共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法朗士,獲得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的人道主義斗士羅曼·羅蘭,以反戰小說《火線》著稱的巴比塞,以及曾一度傾向革命的超現實主義作家。

  第二編《左翼文學的鼎盛時期》也包括兩章。第三章《紅色的30年代》介紹了欣欣向榮的左翼文學,其中法共作家瓦揚-古久裡曾到中國上海出席遠東反戰會議,寫出了關於中國的報道。早期的超現實主義者阿拉貢在30年代傾向蘇聯,成為法共最重要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家。尼贊由於反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而遭到批判,不久在前線犧牲。此外還有戰爭期間在莫斯科廣播電台工作的布洛克等。黨外的進步作家主要有描寫中國革命的馬爾羅、以身殉職的飛行員聖埃克絮佩裡、以反戰小說《蒂博一家》獲得193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馬丁·杜加爾。本章著重分析了黨外的文學流派,例如專門描寫大眾生活的民眾主義文學,以及由普拉伊創立的無產階級文學小組,最后介紹了左翼報刊的概況。第四章《抵抗運動文學》介紹了在德軍佔領時期的地下斗爭中涌現的進步作家,其中有以阿拉貢、艾呂雅為代表的法共詩人,有韋科爾、特裡奧雷、凱塞爾、杜阿梅爾和莫裡亞克等以抵抗運動為題材的小說家。存在主義作家薩特、波伏瓦和加繆也寫出了激勵人們堅持斗爭的優秀作品。更為珍貴的是“集中營文學”,它們出自在集中營裡死去的、或者僥幸生還的作家之手。

  第三編《當代左翼文學的演變》包括四章。第五章介紹了法國戰后的進步作家,例如成為法共領導人之一的阿拉貢,獲得斯大林文學獎金的小說家斯蒂,以及曾加入法共的杜拉斯和訪問過中國的劇作家羅布萊斯等。第六章《文藝理論》介紹了勒菲弗爾、加洛蒂、阿爾都塞薩特和戈爾德曼等西方馬克思主義批評家。第七章《非洲法語文學》介紹了在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解放戰爭中涌現的進步作家和作品,以及曾任塞內加爾總統的桑戈爾等非洲進步作家。第八章《世紀之交的左翼文學》介紹了法國當代反戰小說的盛況,並且結合當前世界形勢的發展,展望了法國左翼文學令人樂觀的前景。

  該成果在論述上述內容的過程中,依據豐富翔實的資料,就有關的理論和實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首先是如何界定左翼文學的問題。左翼文學應該是為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服務的進步文學,但如果把對窮人表示同情和憐憫的文學都視為左翼文學,左翼文學的范圍就會變得漫無邊際。為此本書提出了有別於一般進步文學的左翼文學定義:左翼文學是指馬克思主義產生以來,特別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后,在各國無產階級的斗爭中、特別是在共產黨領導的反法西斯斗爭的影響下,在世界范圍內發展和繁榮起來的進步文學。根據這個定義,本書順理成章地把《共產黨宣言》問世的1848年作為左翼文學的起點。

  其次是如何看待無產階級文學的問題。無產階級文學萌芽於19世紀30年代,是隨著工人階級的產生而形成和發展的文學思潮。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涌現的許多反對侵略戰爭、反對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描寫勞動人民的英勇斗爭的進步文學作品,大多被歸入無產階級文學。但是由於無產階級文學與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思潮密切相關,隨著政治形勢的發展而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因此追求純粹的無產階級文學就成了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凡是自我標榜為無產階級文學的組織,例如1925年成立的“拉普”(俄國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以無產階級革命自居的超現實主義小組,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不斷地產生分裂和矛盾。由此可見,用左翼文學來概括世界范圍內的進步文學潮流,無疑要比無產階級文學更為全面和准確,因為從無產階級文學到社會主義文學,從資產階級的進步文學到共產黨領導的文學,都可以包括在左翼文學的范疇之內。

  還有,法國左翼文學與法共和蘇聯必然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實際情況非常復雜。法共早期的領導人對蘇聯的文藝政策並不亦步亦趨,並不熱衷於創立無產階級文學。在30年代,以多列士為總書記的法共追隨蘇聯的政策,對黨外的民眾主義文學和無產階級作家小組進行猛烈批判,把不同意黨的政策的黨員作家開除出黨,因而不可能形成兼容並蓄和影響深遠的左翼文學潮流。從《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匈牙利事件到蘇聯入侵捷克,法國的左翼知識分子分三批先后脫離了蘇聯和法共。由此可見法國的左翼文學雖然與法共密切相關,卻不能僅僅限定為法共領導的文學。左翼文學的范疇要廣泛得多,除了法共作家之外,還包括左翼集團作家,以及與馬克思主義有關的各種批評流派。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看到左翼文學的發展和繁榮,歸根結底是証明了馬克思主義不朽的生命力。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批評在19世紀末的法國就已經存在,十月革命勝利之后更是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法國最早的《馬克思選集》到1936年才由弗雷維爾編輯出版,說明法共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相當薄弱。馬克思主義的巨大影響,主要是通過法共領導的反法西斯斗爭體現出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各種獨立於法共的馬克思主義流派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它們被統稱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法國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個中心,而 1968年的“五月風暴”更是導致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空前繁榮。其中主要的代表作家有勒菲伏爾、薩特、戈爾德曼、阿爾都塞和加洛蒂等。他們都曾經加入或者接近過法共,因此他們的理論都與馬克思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綜上所述,該成果的宗旨在於全面和客觀地介紹和評價法國現當代的左翼文學,力求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看待歷史,把蘇聯從建國到解體看成一個總的歷史過程,關於它在各個階段對法共和法國作家的影響,則充分考慮到當時形勢的復雜性,對具體的作家作品進行具體的分析,從而得出客觀公正的結論。對於例如法共開除不贊成蘇德和平條約的尼贊,薩特當年對加繆過火的批判,以及關於紀德等作家對蘇聯的批評等有爭議的問題,都本著尊重歷史事實的態度,根據可靠的資料來說明真相。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