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研究

——《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研究》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44

  華南師范大學戴偉華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研究》(批准號為02BZW027),最終成果為專著《地域文學與唐代詩歌》。

  該成果重在解決文學創作問題、文學史問題,努力改變過去文史結合過程中文史分論或重史輕文的表述結構。以文學問題立題,在文史結合中解決文學問題,同時將過去主要以詩人籍貫為主的地域文化與文學創作的分析,轉換為以詩歌創作地點為主的地域文化與詩歌創作的研究。

  在過去的地域文化和文學創作關系的研究中,人們比較重視作家的籍貫和階層,而本課題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此作出了新的分析。首先,以陳尚君《唐詩人佔籍考》為基礎討論了文人籍貫的分布狀況與文學的關系,認為家族是文化傳承和文學傳遞的一種載體,家族承擔某種文化或文學傳播責任,並在文學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作家的家庭文化背景和家學淵源在文學研究中顯示出重要作用﹔僧詩通俗化與僧人階層的出身以及他們的文化修養相關,絕大多數詩僧出生在文化落后的地區,出生在貧寒之家,文化知識不多,只是靠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冥思,用韻語記錄下對佛教思想的闡釋和理解,他們始終在自己的宗教文化圈子裡活動,他們發表詩作也是緣於宣揚佛教,故通俗易懂。其次,以自己建立的《唐五代文人籍貫分布表》數據庫為基礎,分析不同時段文人分布的狀況,指出中晚唐文化呈南移的趨勢,但陝西和河南的作家絕對值仍大致始終處於其它地區的前面,或者是前列地區之一。同一區域中,作家分布往往呈現出一個或數個密集點,由這一個或數個密集點左右著這一區域的作家分布密度。即使是作家出現不多的區域,也有一個或幾個作家分布的密集點,同時指出唐人的籍貫意識是很強的,但將籍貫和文學創作聯系起來的觀念卻比較淡簿。

  詩歌中的地域文化的呈現固然與籍貫有聯系,但和詩歌創作地點相比,籍貫只是對地域文化與詩歌創作的靜態描述,其局限性是很明顯的。因此本課題於詩歌創作地點和地域文化的關系用力較大,費時一年有余制作《 唐詩創作地點考》數據庫,並以此為基礎,分析唐詩創作的空間分布。詩歌創作地點的變化,其特征是記錄了文人空間移動形成的運動軌跡,即移入場和移出場的轉換。文人活動地點的變換不僅改變描述的對象,其風格也隨之發生變化。京都為創作最集中的地點,這是詩歌創作地點呈現的普遍性規律。全國的政治中心應該成為詩歌最繁盛的地區,唐代陝西、河南佔絕對優勢,而在國力上升時期尤其如此。初盛唐大量的宮廷應制詩以絕對優勢稱霸詩壇,而且詩壇領袖也在他們中間產生。其基本形式分別為以文館為中心的創作、以帝王為中心的創作和以朝臣為中心的創作。中晚唐時期,雖然二京所在之地詩歌創作數量的絕對值還是高於地方,但地方詩歌的快速增長也是事實,其增速已高於二京所在的陝西和河南。地方詩歌數量的增長有其特殊性,文人的流向取決於國家政治、制度以及時勢的影響。

  地域文化的表述與詩歌創作,這是對詩歌本體的研究,分別討論唐詩中所體現出的地域文化意識、文學創作的區域重點及其文學表現、文化的歷史傳統與詩人生存的地域空間以及古都文化在詩歌中的表現和差異。其研究重點是作家的創作,如論隱逸詩人空間位置,以王績為例,指出王績處於政治邊緣、詩壇邊緣。邊緣詩人不受主流詩壇的影響,詩歌或許能在保持舊傳統上別於時流而獨樹一幟於詩壇。王績詩的創作空間相對比較單一,他的表達大致是以自我思想和自我行為為中心的。王績詩歌在總體上提供給我們特定歷史時段某一區域文化的風貌,詩人的活動自身和詩人作品中展現的人物活動,構成了一幅絳州龍門的風俗圖景,這和陶淵明筆下的故土圖景在區域文化認識上是具有同樣價值的。又如論歷史文化傳統和詩人生存空間的沖突,以李白為例,指出文化或順承主體或對抗主體,原因之一,地域起了中介的作用,由於地域文化的介入,史、地、人關系的綜合體在發生調整,魯文化傳統就是儒學傳統,而東魯則成了李白與儒家文化沖突極端表現的地點。在文化斷續論中以陳子昂為例,指出文化斷續表現為,由於區域不同,對歷史傳統的認同在同一時間區段中出現差異,交通發達地區文化的傳承和時間是同步的,易與時俱進﹔而偏遠地區,則表現為文化承續的守舊和固執。初唐蜀地文人面臨的文學傳統由於有東晉南朝的空白而可以直取漢魏。蜀地文人,西漢以詞賦為主,東漢魏晉漸趨文史而偏重史學,東晉南朝則文學衰落,間有史學問世。蜀學議論的傳統,源於史學的修養,構成蜀中自成一統的文化結構。故出川后的陳子昂在風范上有別於時人,他能在漢魏傳統中找到醫治當時詩壇重形式打造的疾病。他的《感遇詩三十八首》在形式上復興古調,在表述上重議論,在內容上重史學,這與蜀中文化是一脈相承的。

  本課題論述弱勢文化區域的文學創作,意在提升現有研究成果境界和開拓研究的新領域。認為文化可分為弱勢和強勢兩大區域,也可以劃分為更多層次的文化區。安史亂后,南方經濟有了發展,文化也得到發展,南方成了經濟重心之地,但並非文化中心,故不能說文化中心南移。文化中心仍在以京師長安為中心的北方區域,終唐之世,文化中心都未能南移,此其一。其二,文化需要積累,本土文士的出現,相對也有一個文化積累期,弱勢文化區的文化積累更為緩慢,大致要到中唐時才會有文士出現,初盛唐時文士的出現是非常偶然的。其三,本土作家在表現本土文化時有局限性,他會視自身生活的環境所呈現出的景觀為平常現象而不去表現,如果他們以平常的心態來對待生存環境中的物象,並寫入詩篇,同樣也在不經意中再現某一區域的文化特征。外來作家頗有優勢,他們是以外來者的眼光審視環境的,從寫作心理來看,他們更樂於展現跟以往經歷和經驗不相同的部分,而省略去相同的部分。其四,文士的移入帶來某一時期的創作高峰。弱勢文化區的詩歌創作,因其依賴外來文士的進入,表現為創作中孤峰獨立的現象,它的前后基本上是空白地帶。其五,弱勢文化區的文化活動多由強勢文化的介入,其人員輸出源於中央,強勢文化的介入,勢必有兩種結果,一是改造落后文化,提升弱勢文化的質量﹔另一點就是使文化紛陳的狀態漸趨一致,使原本富有個性的區域文化漸漸失去光彩和魅力。另外,以義淨在古印度的創作為例進行分析,義淨的寫作是在特殊的弱勢文化區域的文學創作,這是在非漢語文化區的漢語詩歌寫作,他的創作也為研究當時詩壇的詩風詩式的嬗變在空間上提供了一個可作比較的重要例証。弱勢文化區相對於中原文化,離開中原文化越遠,其差別也越大,其獨特性也就越鮮明。

  本課題的學術價值:在幾種地域文化與文學關系研究的著作中,以獨特的視角關注文學自身的問題,並對其中的重要文學現象和文學問題作了理論性的分析和歸納。本課題的應用價值、社會效益:其研究的成果當會豐富文學史的表述,其方法也會對同類課題的研究有啟發和促進作用,而建立的《唐文人籍貫考》和《唐詩創作地點考》兩個數據庫不僅為文學史專題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獻檢索和排列功能,也會啟發人們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如何使用現代化科技手段,使研究更為精確和有效。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