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經濟全球化、亞洲現代化發展對我國的啟示及對策建議

2011年05月15日16:42

  內蒙古民族大學姜桂石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全球化與亞洲現代化進程研究》(批准號為01BSS003),最終成果為專著《全球化視野下的亞洲現代化》。

  這項成果把經濟全球化研究和亞洲現代化研究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對經濟全球化的涵義、動因、歷史進程、效應及現實發展趨向的研究,揭示了經濟全球化與亞洲現代化的相互關系以及亞洲現代化的模式、道路、基本規律和特征,探討了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現狀和前途,並提出了為應對經濟全球化和亞洲現代化的挑戰我國應採取的若干對策建議。

  一、經濟全球化、亞洲現代化發展對我國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經濟全球化與亞洲現代化作為當今世界發展中兩大引人注目的、不可回避的潮流和趨勢,具有深刻的內在一致性和互動關系。從宏觀世界歷史進程的角度出發研究經濟全球化,用經濟全球化的視野審視亞洲現代化,可以清楚地看出經濟全球化和亞洲現代化的發展對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既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也帶來了發展的機遇。從挑戰方面看,經濟全球化會加劇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沖擊我國的市場,使初具規模的民族經濟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會致使國家經濟主權出現虛置現象﹔加劇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依賴性,從而增加出現經濟危機和金融風險的可能性。從機遇方面看,經濟全球化也給我國的發展帶來了迎頭趕上的有利條件:一是我國現代化的起點較高,既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教訓,少走彎路,又可以自身開發和引進先進技術,產生“后發效應”,實現跳躍式的發展。二是當今世界不僅發展中國家需要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資金,發達國家也需要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和資源。我國可以利用各國之間經濟“互補求榮”的要求,引進、利用外資和先進技術。三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斷增強,擺脫落后狀態的願望比較強烈。這種強大的精神力量,也會變成巨大的物質力量。

  二、面對經濟全球化與亞洲現代化的挑戰我國應採取的對策

  第一,立足本國,面向世界,充分認識經濟全球化和亞洲現代化發展的客觀大趨勢。一是要進一步樹立全球意識,從我國具體國情出發,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我國經濟不斷融入全球化、亞洲一體化大潮之中。二是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走向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經濟分工、合作與競爭。在合作與競爭當中,增強自身的經濟實力,提高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三是要積極努力地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而斗爭,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持續發展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第二,積極推進亞洲區域聯合的步伐,營造經濟發展良好的周邊環境,加快實施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亞洲作為一個快速發展的經濟體正在崛起,並將在新世紀世界經濟發展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亞洲必將以其特有的歷史文化傳統和優越的自然條件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現代化迅速發展的情況下,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但是,由於亞洲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國家也眾多,歷史、地理、民族、宗教、文化傳統各不相同,所以,目前在亞洲走向大聯合的道路上還有許多制約因素,建設一個聯合、共贏、開放的新亞洲,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一方面,我國要在建立一個聯合、共贏的新亞洲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採取積極主動的姿態推動“10+1”、“10+3”建設的步伐,與此同時,注重發展與中亞、南亞、西亞的經濟貿易合作關系,促進亞洲區域大聯合。這樣,既可以為中國自身經濟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周邊環境,推動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也可以促進亞洲一體化進程的發展,中國的發展會給亞洲的發展帶來重要機遇,兩者形成一種互動的關系。另一方面,在積極推進亞洲區域大聯合的前提下,在國內也要加快實施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我國地域遼闊,東西之間,南北之間,內地與沿海之間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進一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基礎上,要加大東部支援西部,南部帶動北部,沿海幫助內地的力度。爭取在較短的時期內,縮小區域之間的差別,做到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進而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有序的發展。

  第三,堅持政府主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力推進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步伐,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東亞模式成功的經驗之一就是政府主導現代化進程,對經濟發展實行最大限度的干預。但是,政府干預在現代化初期取得了成效,並不等於說它就是萬能的救世良方,就應當一直干預下去。市場經濟本質上是由看不見的手自發調節發展的,經濟越是成熟,政府干預這隻看得見的手就應當及時地往回收,讓位於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其作用。因此,我國在堅持政府主導現代化的前提下,一要不斷加大制度建設方面調整和改革的力度,促使政府的角色由直接介入型向間接誘導型轉化﹔二要在不斷完善政府主導機制的前提下,加速各種形式市場機制、制度工具的培育工作,特別是要健全各種銀行和金融機構的職能,並規范其運行﹔三要加強民主監督制約機制,防止和克服由於強有力的政府主導所滋生的官商不分和政治腐敗現象,維護社會的公平與公正﹔四是要在大力搞好經濟建設,提高物質文明程度的同時,適時推進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步伐,使社會全面、協調發展﹔五要注意培育和發展中間階層的數量,因為在社會發展進程中,中間階層的比例越大,越標志著社會普遍富裕程度的提高,越有利於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發展。

  第四,根據本國具體條件,循序漸進地擴大對外開放,注意提高防范和抵御各種風險的能力。世界現代化的模式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的。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可變的。不是完全對立的,而是互動的。不僅世界現代化模式具有多樣性,而且亞洲各地區、各國家現代化的道路和模式也具有各自的特點。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第一,要抓住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迅速發展自己的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爭得更重要的地位。同時也要注意防范經濟全球化對自身發展所產生的負面影響,規避經濟全球化可能帶來的風險,如非傳統安全、生態環境惡化、經濟危機和恐怖主義等,做到趨利避害。第二,要在堅持出口導向戰略的同時,調整結構,將過去單獨依靠出口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逐步轉向促進出口和擴大內需相結合的模式,以便盡量降低過高的外貿依存度,避免金融危機,並不斷把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逐步升級為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在相互協調,運行有序的基礎上推行貿易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第三,要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走科教興國之路。當前的世界已經進入到知識經濟時代,依靠廉價勞動力發展經濟的時代已經過去,高新科技產業將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這種情況下,隻有增加對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大力培養科技人才,積極發展高新科技產業,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第四,當今世界雖然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流,當世界風雲多變,而我國又處於市場經濟轉軌時期,要大力培養善於駕馭國際形勢和市場經濟的高智能人才,以永葆國家發展的活力。第五,要正確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中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既要吸收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成果,也要發揚光大本民族文化的精華,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第五,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實現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發展觀。在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前提下,應當進一步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要把人作為社會發展最具活力的要素,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創新能力,大力開發人力資源,走“人才興國”之路﹔要把滿足人的全面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第二,要促進社會全面發展,既包括經濟發展,也包括社會發展﹔既包括物質文明,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第三,要注意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第四,要充分考慮環境、資源和生態的承受能力,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社會的永續發展,不以破壞生態、資源和未來人的需要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需要。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