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晚明社會變遷研究

2011年05月15日16:41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明史研究室萬明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晚明社會變遷研究》(批准號為00BZS008),於2000年立項,2003年7月結項,其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主要成員有:林金樹、許敏、張兆裕、吳艷紅、張金奎、張憲博、高壽仙和黃卓越等。現將該成果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內容摘編如下:

  晚明,中國社會發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成為一個歷久彌新的課題。晚明社會變遷的研究,關系到中國古代社會形態的變遷,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啟動和障礙,是不容回避的重大問題。這項研究成果採取了整體世界——多元社會的研究取向,挖掘新資料,從人口流動新趨向、商人定居化和店鋪業發展、白銀貨幣化過程、鄉村權力結構轉換、政府與民間救荒能力分析、卑幼人的法律地位、軍戶與軍制變化、黨社興起與近代政黨萌芽出現,以及儒學平民化趨勢入手,展開考察論述。經過實証研究,得出如下主要觀點:

  一、晚明社會變遷始自成化、弘治以后

  根據對晚明整體社會實態的綜合考察,該成果認為,歷史文本和非文本資源給晚明社會發生的重大變化提供了詳盡的証據。具體而言,大量史料証明,明朝前后期具有迥然不同的社會面貌,分水嶺即在成化、弘治年間。成、弘以后,社會顯示出顯著的變遷跡象,變遷的特點也逐步彰顯出來。因此,成果的研究范圍確定在成、弘以后,重點在嘉、萬以至明末,也就是15世紀后半葉到17世紀前半葉,其間大約200年的時間跨度。  二、晚明社會的基本特點是“變”

  晚明社會變遷包含著諸多方面,新舊交替,多元混合,是多種因素交織互動的結果。在鄉村,農業生產商品化程度增長,賦役貨幣化,沖擊了自給自足自然經濟基礎,也改變了小農閉塞而平靜的生活方式,農業經營方式改變,地主和佃戶關系出現新變化,另一方面人口不斷增長,人口流動相對自由化,社會分工擴大,社會分化加劇,農業經濟結構變遷,轉向農、工、商並舉的多元經濟結構﹔在城市,工商業城鎮興起,勞動力市場出現,手工業發展,出現新型手工業工場,商業繁榮,商品經濟極大地增長﹔無論在城在鄉,人們的生活與市場的關系日益密切,社會關系由對人的依附關系向對物的關系轉移,社會流動加速,舊的等級制逐漸分解,出現新的社會分層﹔商幫崛起,商人定居化增多,不僅促使全國性市場網絡形成,而且導致社會價值觀念重塑,社會整體趨向商業化﹔學術民間化,儒學的平民化趨勢明顯,上層文化與世俗文化交融,形成文化的多彩現象﹔衛所軍戶通過多種途徑謀求自身解放,導致了傳統社會兵農合一軍事體制開始瓦解﹔黨社興起,近代政黨萌芽出現,形成了較廣泛的社會基礎和初步成型的組織系統,並與市民運動發生直接的關聯﹔與此同時,就國家與社會的關系而言,由於白銀成為社會主幣,貨幣經濟極大擴展,商業性行為成為幾乎全社會的取向,國家喪失了對貨幣的控制權和壟斷權,中央集權專制國家權力由此嚴重削弱,政府職能部分轉移至民間社會,地方權力結構發生變化。總的來說,根據對晚明整體社會實態的綜合考察,在晚明,一個單一的農業社會結構,正在向多元社會結構轉變。

  三、晚明社會變遷是如何啟動的

  社會變遷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變遷的啟動,以往主要從商品經濟發展出發,忽略了貨幣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歷史發展變遷是有延續性的,晚明社會變遷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候。自唐代兩稅法實施以后,中國就出現了賦稅貨幣化的趨勢,這正是中國社會經濟貨幣化的趨勢。但是到宋代王安石變法,征錢仍不免失敗,原因主要應歸結為社會經濟發展條件還不成熟。唐宋時期出現的變化端倪,到晚明才出現了飛躍的契機。在明前期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加上明朝壟斷濫發紙幣政策的嚴重反彈,貨幣經濟由此邁上了一個新台階。白銀由民間社會自發崛起,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全面鋪開,與一系列制度改革並行,與社會的整體變遷同步,擴展到整個社會場域,滲透到人們社會生活的幾乎全部細節,於是社會整體呈現出顯著的變化態勢。

  四、中國社會從古代向近代的轉型始自晚明,社會轉型最重要的標志之一是白銀貨幣化

  晚明白銀由非法到合法,更成為社會主幣,貨幣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市場作用擴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白銀貨幣化表明中國社會發展出現了一個飛躍,引發了社會整體變遷,標志著社會的轉型,近代的開啟。具體表現在六個不同層面的深刻變遷上,一是貨幣層面,從賤金屬銅錢向貴金屬白銀轉變﹔二是賦役層面,從實物和力役向貨幣稅的轉變﹔三是經濟結構層面,從小農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四是社會關系層面,從人的依附關系向物的經濟關系轉變﹔五是價值觀念層面,從重農抑商到工商皆本﹔六是社會結構層面,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變。白銀貨幣化過程,是中國社會經濟貨幣化的過程,也就是中國市場經濟萌發的過程,由此,白銀貨幣化証明了晚明社會變遷帶有根本性的社會轉型性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五、中國社會從古代向近代的轉型是內生型的,而非外力型

  從根本上說,晚明社會發生的轉變,是社會內部孕育發展的變化,也就是說,中國社會轉型是原生型的,即內力生發的,而非外力型的。具體說來,從白銀貨幣化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到發展變化的軌跡。白銀貨幣化是社會內部自發產生的變革趨向,並非國家法令推行的結果,白銀經濟的奠定,以中國社會自身發展的需求為依托,市場擴大到世界范圍,與世界接軌,並深刻地影響了世界融為一體的歷史進程。大量外銀流入是由於內部需求拉動的,外部因素在內部因素的基礎上起作用。研究証明,晚明社會不僅不是停滯的,而且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最快、社會生活變化最深刻的時期。變化中顯示出新的成分增長,舊的成分在消亡或轉化,是充滿活力的時期,因此,中國走向世界有內部強大的驅動力。  六、晚明與兩個劃時代意義的開端,即中國從古代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開端和世界一體化的開端相聯系

  一般認為,15—16世紀是人類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時代。同樣,也是中國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時代。從縱向看,與以往朝代相比,白銀貨幣化標志了中國社會貨幣經濟化的發展進程,說明晚明社會顯然已超出“宋代經濟革命論”所言的社會發展水平,處於社會轉型之中﹔從橫向看,與西方比較,西方學者認為貨幣經濟在西方的巨大進展應歸功於15世紀。因此,貨幣經濟的擴大發展,在中國和西方幾乎是同步的。東西方貨幣經濟發展的趨同為世界形成一個整體奠定了基礎。晚明社會變遷與世界變革聯系在一起,中國不是被動地卷入世界的,而是積極參與了世界歷史形成這一整體的過程,並對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