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學術思想史研究

——《中國學術思想史稿》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40

  中國社科院步近智主持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學術思想史稿》(批准號為06FZS006),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張安奇。

  這項成果是一部科學簡明、系統完整地闡述自孔夫子至孫中山的學術思想發展歷史的學術專著,是一部可供包括文、理、工科大學生,乃至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更為廣大讀者閱讀的“傳統國學”讀本。  一、項目研究的立意

  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具有兩千余年連續發展的歷史,博大精深、輝煌燦爛,是世界上唯一不被中斷的歷史文化。而所謂傳統的“國學”,主要是指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學術思想屬於理論思維活動范疇,歷代思想家思想深刻、理論建樹和學術著述浩瀚,構建了我國獨特的理論傳統和思維模式,對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傳統國學”中反映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理論、精神,這是“中華魂”﹔也反映了中華民族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是“中華情”。通過本書,使讀者通觀地認識中華民族偉大精神之根源、之發展演變的歷史,更加熱愛自己的國家、民族的歷史,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今天﹔鼓舞我們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實現和諧社會而努力奮斗。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內容

  該成果所述內容,貫穿自史前至近代的中國歷史時期。從《原始思維》起,學術思想史列九章:《孔子儒學的創建與諸子百家的爭鳴》、《儒學的獨尊與經學思潮》、《玄學思潮與儒佛道思想的發展》、《學術思想的多元化與匯合趨勢的出現》、《理學思潮與蓬勃發展的學術流派》、《理學北傳與朱陸“和會”》、《心學的廣泛傳播和對理學、心學的批評或修正》、《實學思潮與乾嘉漢學》、《近代“新學”思潮與孫中山前期的學術思想》。該成果將整個歷史時期分為四編。即:先秦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編(封建前期)、宋元明清編(至清前期、封建社會后期)和近代編。每編之首,分撰各代“社會與思想概述”。由此,將歷代學術思想的發展階段與其社會歷史背景相聯系,簡明扼要地闡述了社會政治、經濟、民族、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狀況,使之形成一個整體的社會歷史和學術文化概貌。

  三、研究成果的學術特點

  1、對學術思想、思潮發展階段的界定。此前,學術界沿襲的提法是: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乾嘉漢學,至近代的維新之學。在本書中,基於將“思潮”解為是一個歷史時期的主流思想,即居於主流地位的思潮。故認為:先秦時期為諸子百家之爭鳴時期——春秋孔子創建儒學,而儒、墨同為“顯學”,戰國時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均有較大發展。秦以法家為主,至漢代董仲舒才確立了儒學統治地位,遂有經學思潮。隋唐時佛學雖興盛,而儒佛道並重。宋明理學思潮之后,繼而為明清實學思潮。這是學術思想史研究中首次將“實學思潮”明確列入。最后是進入近代的“新學”思潮。

  2、對自孔子創建原始儒學以來在封建社會中儒學長期成為主流學術的歷史,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在孔子思想中最為積極的、鼓舞著歷代志士仁人為實現崇高理想而獻身的“經世致用”思想,其“仁”學的人本主義精神,儒學發展中不斷形成的“人格”、“國格”觀念,知行關系的發展等等富有哲理的學術思想,均有詳明的闡述。對儒學在長期發展演變中的開放、融合、吸取和不斷創新的歷史也有平實和合理的肯定。

  3、對歷史偉人孔子和孫中山作為大思想家而重點闡述。對宋代大學問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也作了客觀的評價。

  4、對宋明理學的發展演變作了合理的闡述。從體現思辨哲理的程朱理學的出現,到沖破理學教條桎梏的陽明心學,從張揚人心的王學衰變而走向虛空,實學思潮應運而生。對這一學術演變作出了可信的、合乎歷史和邏輯的詮釋。

  5、為明清實學思潮的產生、發展和終結作了合理的闡述,對這一學術思潮作了精確的理論建構。從而,首次明確地將“實學思潮”列為繼“宋明理學”之后中國思想史的一個發展階段,並將“乾嘉漢學”列為實學思潮中的一個發展過程。

  6、對晚明以來中國資本主義關系萌芽的出現,從經濟生活、政治格局、哲學思想、自然科學乃至各文化現象作了較為全面的論述。特別對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的出現和自然科學中近代因素的萌發,尤為精到。

  7、在對屈辱的一百年近代歷史的概述中,飽含著沉痛的反思。從志士仁人前赴后繼探索富國強兵之道和開展反帝國主義反封建的斗爭中,從偉人孫中山的偉大思想和革命實踐中,以辛亥革命的勝利為結束。著者又以愛國主義的高昂精神,展示了現代中國歷史近百年的巨大變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前景。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