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歷史系胡阿祥教授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僑州郡縣與僑流人口研究》(項目批准號為02CZS005),最終成果為專著《東晉南朝僑州郡縣與僑流人口研究》。
本成果的主要內容:考、辨、述、論結合,梳理了中國歷史上特別是東晉南朝的僑置制度及其流變,復原了東晉南朝僑州郡縣的具體設置,例說了東晉南朝僑流人口的狀況及其影響,考釋了研究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僑州郡縣與僑流人口問題的關鍵文獻資料與主要研究成果。
本成果的重要觀點如下:
1.就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僑州郡縣與僑流人口問題而言,主體問題是僑州郡縣,附屬問題是僑流人口。因為如果不能全盤明了僑州郡縣,則僑流人口的遷移時間、遷移路線、遷移數量以及遷出地、遷入地等諸多方面就無從談起。
2.作為我國歷史上政區制度與政區建置中極為特殊的現象與極為復雜的問題,完全意義上的僑州郡縣,需具備三要素,即①原州郡縣的陷沒與僑置,而僑置應“皆取舊壤之名”﹔②僑流人口的存在﹔③“僑置牧司”亦即行政機構的初備。僑置制度並非東晉南朝所獨有,然而,若論僑州郡縣的普遍設置乃至成為風氣,僑置制度的發展、完善乃至成熟,則推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代﹔而相對於十六國北朝,東晉南朝的僑置制度與僑州郡縣又尤為正規、普遍。
3.僑州郡縣可謂理解東晉南朝歷史的一大關鍵。東晉南朝的歷史雖然錯綜復雜,但其中也有主要線索可尋,此主要線索即僑舊問題。僑舊之間既頗多矛盾,又有各種形式的合作。因有矛盾,促成了東晉南朝僑州郡縣的大量設置﹔因有合作,東晉南朝得以立國於南方。以此,治東晉南朝史,理解僑州郡縣以及與之相關的僑流人口,是為關鍵。
4.僑州郡縣在東晉南朝普遍設置,乃至成為經久不廢的制度,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一是僑流人口的大量存在及其地域鄉裡觀念的深固,與其遷徙及定居過程中結成鄉族集團的形式,二是正統觀念,三是講究郡望的社會風氣,四是當時的政治、經濟與軍事情勢。由於產生背景與成立原因的復雜,東晉南朝僑州郡縣的設立情形也相應地多種多樣,計其初立之意,有處僑流而立者,備職方而立者,招誘僑流而立者,位置失地官吏而立者,以及出於軍事需要而立者。若進一步推求僑州郡縣與原州郡縣的關系,則可發現僑置系統與原系統完全對應、保持一致的情形,其實並不多見﹔州郡縣一經僑置,就會發生許多變化。而僑州、僑郡、僑縣設立后,仍然省置遷徙頻繁、分合升降無定、名稱與隸屬關系朝更夕改,這種僑置系統本身的不穩定,又使得僑置系統與原系統間的距離拉得更大。
5.僑州郡縣無論有無實土,都具備一定的行政機構。僑州郡縣擁有實土后,設官施政與當地州郡縣大體相同,然而初僑立時及有實土之初,僑州郡縣的官吏設置與行政狀況、戶籍制度等,自有其獨具的一些特點。僑人理僑政,行政上務求疏闊﹔大多數僑流人口在僑置機構下登錄戶籍,成為白籍戶。白籍最關鍵的內容,乃籍注中籍貫一項“許其挾注本郡”與經濟上的多蒙復除。由於僑州郡縣造成地方行政的不便與戶籍制度的紊亂,大量白籍僑民的減免賦役,又影響了國家財政,這使得土斷成為必要。東晉南朝的土斷,主要是①“正其封疆”即整理僑置。整理僑置的方法多種多樣,包括省並、改屬、割實以及假僑名而新立,其間有一定的“土斷條格”,並深受政治、經濟、地理位置、僑流等因素的影響﹔②“土斷人戶”即使僑流人口重新定籍。“土斷人戶”的主要內容是“土斷白籍”,即使白籍戶黃籍化。土斷對僑州郡縣的整理,決定了“土斷人戶”的具體方式。在土斷中,是失去原籍、改著新籍,還是既保持舊望、又得土斷之實,與政治勢力的大小、社會地位的高下有關﹔③土斷的目的在於“明考課之科,修閭伍之法”。綜而觀之,土斷整理僑置的效果並不理想,每次土斷的規模、對象與地域范圍也有限,加之土斷人戶由於種種原因進行得很不徹底,故對土斷的意義不可估之太高。
6.東晉南朝僑州郡縣的地理分布,聯系著當時北方的治亂變遷與南方的政局演進,反過來又對東晉南朝軍事形勢、地區開發、文化興衰乃至朝代遞嬗發生影響。東晉南朝僑州郡縣的分布格局是大分散、小集中、諸點成線、諸線成面,又僑州郡縣的分布與僑流人口的分布並不完全一致。這種分布格局的形成,交通因素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而土著因素、自然條件、經濟條件、政治因素等,在不同地區與不同時期,也各自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以土著因素為例,哪些地域設置僑州郡縣,這些僑州郡縣安置來自哪些地域與屬於哪些階層的僑流,往往受到土著因素的直接作用,這又緣於僑州郡縣本是東晉南朝政府為了避免與土著在政治矛盾之外再起經濟沖突所採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所以僑州郡縣的分布基本避開了土著勢力強盛的地區。
7.東晉南朝僑州郡縣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既有政區內的影響,也有政區外的影響,既有對當時的影響,也有對后世的影響。以對當時政區建置與政區制度的影響而論,即包括三個方面:首先,相對於西晉,東晉南朝各級政區的增濫現象都堪稱明顯,增濫的基礎又在僑州郡縣﹔其次,僑州郡與東晉南北朝時代政區設置的特殊現象雙頭州郡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無僑州郡則無雙頭州郡﹔再次,東晉南朝僑州郡縣的紊亂與特殊,不僅集中反映了、而且極大程度上加劇了東晉南朝政區制度與政區設置的紊亂、特殊以及隨宜狀況,並最終葬送了東晉南朝的政區制度。然而我們也不能因此否認僑州郡縣的作用與僑置制度的意義。僑州郡縣的設置與僑置制度的產生,是由當時具體的時代背景與特殊的國情所決定的,是東晉南朝統治者針對持續、大量、重要的僑流人口而採取的明智措施﹔雖然僑州郡縣引發出諸多弊端,但是起碼在當時,設立僑州郡縣、實施僑置制度,利大於弊。
8.相對於東晉南朝僑州郡縣,東晉南朝僑流人口的研究成果較多,但仍有較大的充實乃至提升的空間。首先,既然東晉南朝僑州郡縣多因原州郡縣僑流人口而設置,則僑州郡縣便與僑流人口的輸入有關,而與僑州郡縣對應的原州郡縣也就與僑流人口的輸出有關﹔進之,如果考清了原州郡縣的僑置經過、僑寄之地以及相應的戶口數量信息,就可以大致清楚與僑州郡縣相關的僑流人口的輸出情況,而如果考清了各別區域僑州郡縣的原籍來源、設置時間、地區分布、戶口信息,也就大致可以清楚與僑州郡縣相關的僑流人口的輸入情況。這是研究東晉南朝僑流人口問題的兩種方法。
9.無論是研究僑流人口的輸出還是研究僑流人口的輸入,由僑州郡縣而推斷的情況,都需要結合其他文獻史料,作出必要的補充、合理的修正與適當的擴展,因為僑州郡縣並不能全面、詳確、系統地反映僑流人口的各個方面﹔不僅如此,有些問題,比如僑流人口的地域選擇,主動或被動的地域選擇與僑流人口中的世家大族或上層分子之興衰起伏的關系,僑流人口對當時及后世的影響,等等,也仍然需要在僑州郡縣之外,廣搜其他文獻史料,才能稍明大概。以東晉南朝僑流人口的影響為例,東晉南朝是人口南遷的遷入地,十六國北朝是南遷人口的遷出地,人口南遷改變了遷出地胡漢成分、分布與力量的對比,也改變了遷入地僑舊成分、分布與力量的對比,並進而影響到當時以至后世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學術、風俗、民族等各個方面。
10.以東晉南朝僑州郡縣與僑流人口的研究為基礎為參照,十六國北朝特別是十六國,漢族以及其他非統治民族的非漢族之頻繁而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是由胡族統治者實施的,並且以強制遷移性質為主,強制遷移的目的,是以之為兵、用之耕耘。而十六國北朝移民的這些性質、地位、目的、政策,使得長期、普遍、廣泛設置於東晉南朝的僑州、僑郡、僑縣,在十六國北朝境內,總體上說,是不長期、不普遍、不廣泛的﹔十六國北朝特別是十六國的多數僑州郡縣,是既無土地也無人民。如此,十六國北朝的“僑流人口”、“僑州郡縣”,更為切實、妥當的稱法是“流動人口”、“虛州郡縣”。如十六國的僑置,即多舍實課虛,與“虛設”無異﹔至於北朝的僑置,則不外以下幾種情形:因招撫或安置流民而置,為安置特殊性質的移民而設,備職方而立,務廣虛名,以及承東晉南朝之僑置而不廢者。
本成果的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從直接的方面來看,僑州郡縣以及相關的僑流人口問題,既是重要而且基礎的史學與歷史地理學課題,又是研究東晉南朝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學術以及政區地理、地方行政制度的必備前提,是開展東晉南朝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要基礎﹔於整理古籍、普修地方史志、編寫地名圖書、研究地方文史等,也都無法回避。就間接的方面來看,長期以來,學人畏懼於混亂不堪的東晉南朝僑州郡縣,少有肯下功夫鑽研者,於是,言及僑州郡縣,或迷信錯誤百出的有關正史地理志,或盲從質量低劣的一些補志補表﹔這樣的學風,對於追求真實、講究嚴謹的史學研究,無疑其害甚大。本成果將有益於以上直接方面的研究與間接方面的改觀。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