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大變遷:“湖廣填四川”影響解讀

——《“湖廣填四川”與西部生態環境及社會變遷研究》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40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陳世鬆主持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湖廣填四川”與西部生態環境及社會變遷研究》(項目批准號04XZS004),其最終成果為專著《“湖廣填四川”與西部生態環境及社會變遷研究——以四川盆地為中心兼及周邊地區》。課題組成員有:張彥、幸曉峰、李映發、蘇智先、馮新靈、李全中、孫和平等。

  “湖廣填四川”是發生在清前期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是中國歷史上“較大數量人口從一個地區向另一個地區的遷移”的典型。這次移民運動雖然主要圍繞以四川為中心的西部地區展開,但其人口來源地卻牽涉全國,尤其是東南各省。“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的影響所及,大大超出了四川一隅,涉及到盆周地區﹔不僅僅直接作用於清代,而且遠遠影響至近當代。

  該成果以移民定居地(以四川盆地為中心兼及周邊地區)作為研究對象,著重考察移民運動在社會變遷和生態演變上所產生的后果與影響。該成果圍繞“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對定居地所的影響變化這一主線,分移民、人口、經濟、民族、社會、文化與生態七篇予以展開。

  導論部分簡要地回顧了這一課題的學術研究史。指出“湖廣填四川”從流傳於民間的一句民謠,演化為一個嚴肅的研究課題,是殿堂之學走向民間的表現。最先把這一問題納入學術視野,並從明末清初移民史的研究角度予以關注的,是以譚其驤等為代表的老一輩的史學家。由於“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的歷史主要圍繞四川地域而展開,因此川、渝學界歷來對這一問題表現出了較高的關注度。20世紀80年代至今,學界對於“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的研究成績突出,不足之處也十分明顯,比如對移民運動的深遠影響研究不夠,重點難點亟待突破。

  “震撼西部大移民”篇,對“湖廣填四川”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作了宏觀的掃描和概述,分兩個層次追溯了“湖廣填四川”的歷史起因:從遠因上看,清前期的“湖廣填四川”的發生,不是瞬間乍現、突然降臨的活動,必有其前因與先兆。其間經歷了宋、元、明、清4個封建王朝的更迭,跨越了500年間(13世紀30年代∼17世紀40年代)的時空轉換。從近因看,明末清初以來60年間的社會巨變,以及東亞氣象危機的到來,造成了明末清初的天災人禍。正是在兵災和自然災害的交相打擊之下,四川遭受了長期性的災難性后果,這才為清前期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鋪平了道路。“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是西向移民的篙矢,改變了秦統一中國至宋朝的由北向南移民的流向,開啟了由東向西移民的潮流,在移民史上具有舉重輕重的地位。

  “移民與人口發展”篇,集中探討了移民運動給盆地及周邊地區的人口所帶來的后果與影響。依照清代四川行政區,對清初大移民以來的人口分布狀況作了盡可能詳盡的梳理。接著探討了移民遷入四川后,給當地人口數量與構成帶來的變化。指出:移民遷入后,四川人口數量出現大幅度增加﹔人口分布形成“五方雜處”的格局,許多府州人口持續上升,躍居前列。由於絕大多數移民由長江中下游而來,使重慶府人口迅速增加,並超過省府成都,這是曠古未有的巨大新變化。在四川移民社會中,移民的身份構成也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產生了自耕農、地主、佃農、雇工、手工業者、商賈與游民等階級、階層。

  “移民與經濟開發”篇,集中探討了移民運動給盆地及周邊地區的經濟所帶來的后果與影響。該成果認為,經過百余年的大規模移民,經過“康雍復墾”和“乾嘉續墾”兩個階段的移民開墾活動,盆地內農業耕地面積得到了擴大,生產的地域與環境都發生了顯著的變遷﹔移民將江南諸省區的耕作技術與作物種類薈萃於巴山蜀水廣大鄉村,終於締造出有清一代四川農業經濟大省的新局面。糧食生產的結余,人們可以投入交換領域,這就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這集中表現在:糧食生產商品化、經濟作物商品化,以及林木商品經濟的發展,鹽業和礦冶業的新發展和商業市場的繁榮上。

  “移民與周邊民族”篇,集中考察了移民運動給盆地及周邊民族地區所帶來的后果與影響。該成果認為,四川是中國西南邊陲多民族省份之一,盆地周邊為土家族、苗族、彝族、藏族、羌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清代,“湖廣填四川”移民大潮持續百年左右,移民潮涌不可避免地波及於此區。漢族移民和鄰省的少數民族移民的大量進入,增加了當地人口的數量,改變著當地人口的結構。同時,移民帶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傳播先進文化,從而促進了四川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在四川少數民族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移民與社會變遷”篇,集中考察了移民運動給盆地及周邊地區社會所帶來的后果與影響。經過明末清初長期戰亂以后,四川社會基本處於癱瘓狀態。清初“湖廣填四川”浪潮中,大批外省移民陸續進入四川,使得社會形態和社會組織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隨著外省移民在四川定居,並成為四川社會主體成分,於是,一個“五方雜處”的移民社會形態宣告形成。在移民社會被土著社會取代的過程中,一些社會組織,如基於血緣的宗族組織、基於地緣的會館組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大移民運動不僅使大批移民遷入,而且也為各種秘密社會組織提供了活動的舞台。在四川秘密社會中,啯嚕是發展最早,影響最大的會黨組織。由於秘密社會組織的泛濫和匪盜的盛行,在清中后期以后,四川成為全國民變事件極為突出和集中的地區。

  “移民與文化變遷”篇,集中考察了移民給四川地域文化所帶來的影響。從宏觀上論述了清初“湖廣填四川”大移民運動給四川帶來的移民文化新鮮元素,當這些新的移民文化元素與巴蜀文化相碰撞、相交流、相融合,從而導致四川文化發生了一次重大的變遷。為了充分展示移民運動所帶來的多元文化格局,該成果選取了方言、建筑、飲食文化、曲藝、川劇藝術,以及諸多民俗文化事象作為例証,進一步論証,經過“湖廣填四川”大移民運動之后,巴蜀文化在兼收並蓄的過程中,創造了新的文化特色,四川文化格局為之一變。

  “移民與生態演變”篇,運用“歷史對比重建法”、“區域研究法”、“GIS方法”以及“生態環境試驗法”,通過對氣象氣候、地質地貌、植被森林、地理環境等自然因素以及人類活動因素的綜合分析和系統分析,集中考察了“湖廣填四川”大移民運動帶給生態環境的影響和變化。該成果認為,生態環境有著自生的演變規律,它的演變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明末清初四川盆地戰亂不已,社會經濟雖受到史無前例的摧殘,但森林植被卻在戰亂后有了短暫的恢復。自移民開發以來,整個清代四川生態環境演變產生了諸多負面效應:森林資源縮減和其他生物物種的減少和滅絕﹔森林大面積減少和消失,山地植被以次生林為主﹔植被覆蓋率顯著下降﹔調節氣候功能衰退,區域氣候發生變化﹔自然災害頻率增快,強度增大﹔水土流失嚴重,江河水文狀況惡化,泥沙量劇增,淤塞河床和湖泊,土壤貧瘠化嚴重﹔山地景觀變化巨大。造成這一巨大變化的成因,其中有自然的因素,包括地理環境的因素、氣候的因素與地質地貌的因素﹔更有人類活動的因素。即移民人口膨脹的影響、人類開採方式和開採程度的影響、工業、手工業技術的變革、發展對森林資源的影響、農業產業結構的變化對森林植被的影響、不同時期經濟發展政策和移民政策的影響等等。

  總之,該成果從多層面、多學科結合上,集中剖析了作為中國移民史上重大事件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的影響和后果,在學術上具有填補薄弱環節的作用,有助於清史和移民史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本成果系基礎性學術理論研究的結晶,可為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提供翔實、可靠的背景,可為政府部分的文化產業政策的決策提供參考,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本成果運用多學科知識,對清初大移民以后四川盆地及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的演變,及其與人類活動因素的關系的分析論述,有助於今天的人們正確處理自然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對於生態環境的保護、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決策,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