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俄國宗教史研究

——《俄國宗教史》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39

  中國社科院樂峰研究員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俄國宗教史》(批准號為01BZJ010),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鄭天星、李英男、戴桂菊、張百春、黃陵渝、張雅平、徐風林。

  這一研究成果對俄國社會和人民有影響的諸多宗教歷史和現狀作了比較全面、系統的闡述,著重研究了俄國宗教的多元化、宗教的地位和作用、宗教與國家的關系、宗教與民族的關系、宗教與科學、文化、藝術的關系、新興宗教以及東正教在中國的傳播等問題。該成果分導論、俄國多神教、俄羅斯東正教、天主教在俄國、基督新教在俄國、猶太教在俄國、伊斯蘭教在俄國、佛教在俄國、俄國薩滿教、新興宗教在俄國等十個部分。

研究成果的基本內容



  一、“導論”部分。該部分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闡述了宗教的社會本質、宗教存在的根源、宗教的社會作用、關於宗教的消亡以及我國的宗教學研究等問題。

  二、“俄國多神教”部分。該部分探討了多神教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東斯拉夫多神教形成的環境、東斯拉夫多神教的基本特征)、多神教對古羅斯的影響(原始信仰的發展、基輔羅斯多神教全盛時期、術士階層的社會作用、羅斯受洗后的多神教)、多神教的內容與宗教活動(對自然界的崇拜、對祖先的崇拜、多神教的神話內容、對鬼妖的信仰、宗教活動方式)、多神教對俄國社會與文化的影響(對民間文化的影響、對文學藝術的影響、對民族心態的影響、當代俄國社會的多神教)、俄國學界對多神教的研究(多神教研究的基礎、多神教研究的發展及現狀)等問題。

  三、“俄羅斯東正教”部分。東正教作為俄國第一大宗教,是該課題的研究重點。這部分內容包括古羅斯人的基督教化(基督教傳入古羅斯的歷史背景、基督教傳入古羅斯的經過、羅斯受洗、基督教在古羅斯公國的傳播、基督教與多神教的混融、基輔大公為古羅斯教會的獨立而斗爭、封建割據時代的東正教、東正教會與蒙古韃靼人的入侵、莫斯科地位提高時期的東正教)、沙俄時代的東正教(俄國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形成時代的東正教和“第三羅馬”的出現、俄國國家伊凡四世雷帝擴張時期的東正教和百條宗教會議、俄國國家君主專制時期的東正教會和沙皇與牧首尼康的沖突、沙俄帝國統治時期的東正教會、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羅斯東正教會)、蘇聯時期的東正教(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與東正教會、蘇聯20世紀30年代的宗教政策與無神論、蘇聯衛國戰爭年代的東正教會、赫魯曉夫時期的宗教政策、勃列日涅夫時期的宗教政策與教會、戈爾巴喬夫時期的宗教政策與教會活動)、當代俄國的東正教(俄羅斯東正教的基本情況、俄國前國家領導人葉利欽對東正教的態度、俄羅斯東正教發展現狀、俄羅斯學者對東正教觀點的變化、俄羅斯東正教與其他宗教的關系、東正教與現代俄國社會、俄國國家領導人普京對東正教的態度、對當代俄羅斯東正教的探討與展望)。

  與此同時,這部分有16章對東正教作了深入淺出的專題研究,主要包括俄羅斯東正教的基本內容、俄羅斯東正教的組織機構、俄羅斯東正教在國外的教會、俄國傳統的民間宗教——東正教舊禮儀派、俄羅斯東正教改革、俄羅斯東正教修道院、俄羅斯東正教裁判所、俄羅斯東正教神學、俄羅斯東正教的特點、俄國政教關系、東正教會在俄國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俄羅斯東正教與文化、俄羅斯東正教聖像畫藝術、俄羅斯東正教與科學、俄羅斯東正教在中國、俄國學界的東正教研究等。

  四、“天主教在俄國”部分。由於天主教是外來宗教,這部分重點研究了天主教在俄國的傳播(天主教在早期俄國、莫斯科時期的天主教、聖彼得時期的天主教、蘇聯時期的天主教)、俄國合並教會及其命運(教會合並的原因、教會合並的過程、合並教會的傳播、合並教會的命運)、俄國天主教徒的產生及其發展、天主教在俄國的現狀(天主教在當代俄國的復興)、俄國學界對天主教的研究等。

  五、“基督新教在俄國”部分。該部分重點探討了作為外來宗教的基督新教在俄國的傳入與形成、俄國基督新教各派別(路德派、浸禮派、五旬節派、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基督新教在俄國的影響及現狀(歷史回顧、俄國基督新教的現狀、俄國基督新教與東正教的關系、俄國基督新教與國家的關系、俄國基督新教的國際聯系、俄國基督新教未來發展趨勢)、俄國學界對基督新教的研究等。

  六、“猶太教在俄國”部分。該部分詳盡地追溯了猶太教在俄國各個時期的歷史情況,考察了猶太教在當代俄國的現狀以及當局對待猶太人和猶太教的政策,敘述了猶太教教育在俄國的情況。

  七、“伊斯蘭教在俄國”部分。伊斯蘭教作為俄國第二大宗教,也是全書重點研究的部分。這部分內容有:伊斯蘭教在沙皇俄國的傳播、蘇聯時代的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的分布和民族、伊斯蘭教教派和組織、伊斯蘭教教育、伊斯蘭教中的“熱點”問題)、伊斯蘭教在當代俄國的復興(復興的原因、莫斯科是復興的火車頭、共和國緊隨其后、復興運動的政治化等)、俄國的伊斯蘭教組織、俄國伊斯蘭教與民族關系(民族與宗教問題的歷史回顧、伊斯蘭教在車臣的傳播,從車臣“革命”到車臣戰爭)、俄國學界對伊斯蘭教的研究等。

  八、“佛教在俄國”部分。這部分內容有:佛教在俄國布裡亞特、卡爾梅克、圖瓦的早期傳播﹔佛教的革新運動、蘇聯時代的佛教、俄國佛教歷史上的兩個重要人物、佛教在當代俄國的復興、俄國的佛教組織以及俄國學界的佛教研究。

  九、“俄國薩滿教”部分。該部分內容包括:俄國學界對薩滿教的界定、俄國西伯利亞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薩滿教與其他宗教的相互關系、薩滿教從泯滅到復興以及俄國學界的薩滿教研究。

  十、“新興宗教在俄國”部分。該部分內容包括:新興宗教在當代俄國的興起和發展、俄國本土產生的新興宗教、俄國境內的魔鬼崇拜邪教(邪教的教義和儀式、邪教網羅信徒和手段、邪教的罪行和危害)以及俄國學界對新興宗教的研究等。

研究成果的主要特點



  一、指導思想明確。該成果以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為指導思想,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原則,運用綜合分析方法,理論聯系實際,客觀論述,力求做到歷史與邏輯的統一。這一點貫穿於本書的各個篇章,在分析、探討蘇聯—俄羅斯各個時期宗教狀況變化及其原因方面尤為突出。

  二、內容豐富,涵蓋面廣。該成果有120多萬字,涉及俄羅斯的所有宗教,對俄國多神教、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新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佛教、薩滿教以及新興宗教的歷史與現狀都作了全面而系統的論述。

  三、資料翔實。該成果引用的資料絕大部分是第一手俄文資料。僅從本書所列的參考書目看,除馬列經典著作外,作者使用的參考書達170多部,其中90%以上是俄文書刊。

  四、結構合理,重點突出。該成果除“導論”和“后記”外,共分9編60章。第二編東正教,它曾是沙俄帝國的“國教”,也是蘇聯和當今俄羅斯的主要宗教,該成果用20章篇幅(佔全書35%)專門詳細探討東正教有關問題,其他宗教各佔有一定篇幅。

  五、理論有所突破和創新。該成果對宗教的作用和地位的論述較為全面。在“導論”中明確指出,宗教的社會作用具有兩重性,“它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第二編第三章第三節以充分的事實說明東正教在衛國戰爭中積極配合、支持蘇聯政府反抗德國法西斯﹔第二編第四章第四節又從7個方面論述了宗教和教徒在俄國歷史上所起的積極作用。

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第一,俄國不僅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且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在當代,俄國有9大宗教和70多個教派,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東正教和伊斯蘭教(其信徒各佔全國人口的74%和19%)。當前俄國有1.455億人口,100多個民族,其中有1億人信仰各種宗教,佔全體居民的2/3,可見各種宗教對居民的影響之大和廣,它們在俄國的歷史上和現實社會政治生活中都曾起過和正在起著不同程度的作用。特別是東正教,曾經作為俄國的國教,對俄國社會生活和各種意識形態產生過重大影響。

  第二,蘇聯解體前后,政府頒布了多部《信仰自由和宗教組織法》,這些新法規使各宗教組織得以擺脫國家對宗教事務的干預,教徒們能自由信奉自己的宗教,宗教組織的威信大為提高,過去對宗教冷淡的人們開始對宗教感興趣,並積極參加文化教育、慈善事業、社會政治、經濟等各項活動。盡管俄國各宗教團體擺脫了國家干預,有了充分的信仰自由,但他們的活動隻限制在宗教法范圍內。俄國政府在短短幾年內制定了多部宗教法,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第三,在今天我國深入改革開放的形勢下,為了加強同俄國國家和人民的友好往來、文化交流,我們有必要了解他們的各種宗教信仰,有必要研究影響他們國家歷史和文化的各種宗教,否則就難以深入了解俄國的歷史、哲學、文學、藝術、倫理等精神文化,就難以認識俄國宗教的地位和作用、政教關系以及俄國宗教與民族關系的重要性和復雜性。

  第四,蘇聯解體后,在俄國,資本主義取代了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取消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宗教教育取代了無神論教育。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理論和實踐上更加重視俄國宗教問題的研究。

  第五,俄國有多種宗教和教派,它們不但影響著俄國廣大居民,而且還影響著俄國上層建筑的各個領域。蘇聯解體后,俄國取消了無神論宣傳,許多人渴望宗教,出現了“宗教熱”,要求復興宗教。隨之,邪教組織也乘隙而入,從而危害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上述問題正是我們要考察和研究的重要課題。通過考察和研究,進一步了解和認識產生這些問題的社會歷史根源和現實原因。這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也是有現實意義的。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