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朝鮮族民俗文化及其中國特色研究

——《朝鮮族民俗文化及其中國特色研究》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38

  延邊大學許輝勛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朝鮮族民俗文化及其中國特色研究》(項目批准號03BMZ018),其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該成果全面系統地審視朝鮮族民俗文化,開掘朝鮮族民俗的諸多層面,解析它們的文化特征和本質,對朝鮮族民俗所凝聚的社會文化內蘊和朝鮮族民俗之發展趨勢,特別是朝鮮族民俗所具有的中國特色作嘗試性的探索,以求得到合理的科學結論。本成果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觀點如下:

  第一,以較為寬廣的視野審視朝鮮族民俗的文化生態基礎,即作為其創造主體的中國朝鮮族的形成及其分布和朝鮮族民俗所植根的民族傳統和文化環境,分析中國文化大環境與朝鮮族民俗發展的相互關系。

  從歷史上看,朝鮮族的形成大體上始於明清之交,是以19世紀中葉—1910年間遷入的移民為基礎,以1910—1945年間遷入的移民為主體而形成的,朝鮮族主要集中分布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地區。

  朝鮮族的文化本原為朝鮮民族的固有文化。在朝鮮族的文化傳統中,與朝鮮民族的文化本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長期影響著民族文化進程的主要文化因素有物質文化上的狩獵文化與農耕文化相結合的傳統生計方式,制度文化方面帶有村落共同體特征和宗法制原則的社會運營機制和人際關系,精神文化領域裡具有薩滿教性質的巫俗文化。

  自從朝鮮族遷入我國以來,能夠很好地保存和傳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包括固有的民俗文化。究其原因和條件,主要有如下幾方面:首先是因為形成了擁有一定人口的較為穩固的民族聚居區。這是一個民族構建共同體,以保障民族生存,守護民族文化的基石。其次是因為朝鮮族作為由56個民族組成的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作為先進的文化民族,獲得了堂堂正正的主人公地位。朝鮮族從遷入我國的那時起,同各兄弟民族一道,為開發和建設東北地區流下辛勤的汗水,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為創建新中國,付出巨大犧牲,做出了重大貢獻。再次是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給朝鮮族保存和繼承發揚自己的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保証﹔黨和國家的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各種措施給朝鮮族民俗文化的保存和傳承造成了良好的文化環境。

  朝鮮族又同中國的其他兄弟民族共同生活在中華文化大環境中,所以朝鮮族的生活文化既具有朝鮮民族的固有特點,又具有作為中華民族成員的文化特點。

  第二,把朝鮮族民俗的形成發展作為一種生生不息的動態進程去梳理朝鮮族民俗的發展歷史,即解放前的朝鮮族民俗、建國后27年的朝鮮族民俗、改革開放以后的朝鮮族民俗,考察朝鮮族民俗在不同時期的不同表現以及自身發展與客觀環境的相互關系,將朝鮮族民俗的發展軌跡勾畫得較為清楚,並從中探究朝鮮族民俗在自身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文化選擇問題以及由此產生的新的文化組合機制。

  解放前,朝鮮族民俗先后經歷了清朝時期、民國時期、偽滿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經受了種種磨難,但以頑強的生命力得以延續和傳承。解放前,我國東北的歷代統治者都對朝鮮族採取一系列強制手段,歧視、壓迫和剝削朝鮮族,強迫朝鮮族拋棄自己固有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同化於統治民族之中。在接連不斷的民族壓迫和文化壓迫中,朝鮮族艱難地守護和傳承民族固有的民俗文化。

  解放戰爭時期,東北解放區的朝鮮族在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關懷下,獲得了與國內其他民族一樣的平等權利,特別是通過史無前例的土地改革,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分得了土地,成為中華大地上的真正主人。我黨的民族政策和措施,不僅給東北解放區的朝鮮族帶來平等的民族地位,使他們成為東北大地的主人,而且為以后朝鮮族文化的發展,特別是朝鮮族風俗習慣的保持和傳承,開辟了美好前景。

  新中國建立后,50至60年代是朝鮮族的生活步入安定階段,朝鮮族的民族文化得到較穩定發展的時期。朝鮮族在建國后17年間,充分利用本民族的各種優勢,不僅繼續保存和繼承、發展傳統的風俗習慣,還開始產生新的民俗文化。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間,在極左思潮的沖擊下,朝鮮族的許多傳統風俗習慣被視為應該批判的“封建文化殘余”和應該破除的“舊習慣”,被排斥和禁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思想文化上的撥亂反正,朝鮮族的傳統民俗大多得以恢復和激活,使人們得以重見許多朝鮮族傳統的生活文化。當然人們在為不少傳統的民俗文化能夠得以復蘇和新生感到欣慰的同時,也應注意到隨著社會的發展,民俗文化處在變異和消亡的過程中。隨著朝鮮族村落共同體開始解體,朝鮮族民俗也面臨失散的危機。隨著社會全面轉型,朝鮮族民俗又遇到因現代化而要與時俱進的新問題。

  第三,從衣食住等物質民俗和家庭生活、親族關系、人生儀禮、民間節日等社會民俗以及民間游戲、民間文學、民間信仰等精神民俗等不同層面還原朝鮮族民俗的基本面貌,並深入揭示朝鮮族民俗的文化內涵和深層意蘊。

  朝鮮族的飲食民俗包括飲食材料、食物種類及其結構、進食方式與飲食禮節等,朝鮮族傳統飲食極富民族特色,風格獨具,體現出喜食鮮辣生冷的獨特食俗。

  朝鮮族的服飾民俗包括服飾材料、服飾的分類與構成、服飾的色彩與裝飾圖案、服飾穿著禮節等,朝鮮族傳統服飾民俗體現出講究文雅端庄,以潔淨為美的民族風格和特色。

  朝鮮族居住民俗包括房屋造型、房屋結構、居住設施、建房與入住風俗等,朝鮮族的傳統居住民俗以追求儒雅的文化氛圍為特點。

  朝鮮族的衣食住民俗表現出喜冷辣、愛潔淨、求儒雅的傳統文化心理。

  朝鮮族的家庭生活民俗包括家庭形態、家庭成員及其相互關系、家系繼承、親族、宗族集團等,朝鮮族傳統家庭大多規模不大,人數較少,因為朝鮮族富於流動性,好變惡常,“安土重遷”意識不強烈,其家庭成員關系上“男主外,女主內”、“長子優先”較為普遍,在親族關系上注重血緣,一直在遵循“同一血親不婚”的習俗。

  朝鮮族的人生儀禮包括誕生禮、成年禮、婚禮、壽慶禮、喪葬禮等,其中誕生禮、婚禮、壽慶禮是朝鮮族特有的傳統三大儀禮,朝鮮族民間有“能接大桌三次,才算一生有福氣”之說。朝鮮族的人生儀禮最能生動地體現朝鮮族的傳統價值觀和人生態度。

  朝鮮族的歲時民俗主要為民間節日,朝鮮族的傳統民間節日主要有歲首節、正初十二地支日與人日、立春節、上元節、鬼節、佣工日、上巳節、寒食節、佛誕節、端午節、流頭節、三伏、七夕節、百中日、秋夕節、冬至、臘日等。

  朝鮮族民間游戲多種多樣,其中身體活動游戲主要有摔跤、江江水越來、過人橋等﹔使用器具游戲主要有擲柶、斗花、秋千、跳板、射箭、拔河、車戰、草環戰等﹔傳統兒童游戲主要有放風箏、打陀螺、打蚱蜢、拍紙四角、彈球進洞、滾鐵環、抓子、踢格子、跳皮筋等。

  朝鮮族的民間信仰習俗大致包括家神崇拜、村落崇拜、巫俗信仰等。朝鮮族的民間信仰濃郁地反映出“現世主義”的價值觀。

  第四,從整體上把握和概括朝鮮族民俗文化的總體特征與中國特色,對其進行科學的理論概括和學術定位。

  朝鮮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之一,在中華大地扎下根並同其他民族一道開發、建設和保衛祖國的東北邊疆的歷史進程中,繼承和發揚自己固有的傳統文化,保持民族生活方式中的優良傳統和民族風格,而且積極汲取和吸收其他兄弟民族的優秀文化,以適應具有中國多民族特色的新型生活方式,從而建立了既區別於朝鮮半島的生活文化和國外其他朝鮮族群體生活風俗,又和國內其他兄弟民族的生活文化有區別的獨具特色的朝鮮族生活文化,而朝鮮族民俗的總體特征與中國特色,集中體現在朴素性與原文化性、地域性差異、復合性與兼容性等幾個方面。

  該成果有利於發展中國朝鮮族的文化事業,弘揚朝鮮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在組織和開展各種朝鮮族民俗文化活動方面,提供科學的文化依據﹔有利於探索邊疆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規律,以朝鮮族民俗文化來豐富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並在制定有關朝鮮族民俗文化事業的政策法規方面,起到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有利於幫助國外人士進一步正確地認識我黨的民族政策、我國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中國特色及其形成機制。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