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現代生育倫理問題研究

——《現代生育倫理文化建設研究》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37

  吉首大學肖君華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現代生育倫理文化建設研究》(批准號為01BRK006),最終成果為專著《現代生育倫理問題研究》。課題組成員有:劉曉玲、唐之享。

  由於生殖技術的進步和婚姻家庭的現代演變,傳統的自然生殖模式和家庭生育模式面臨日趨明顯的異變,由此引發了一系列既復雜而又異常尖銳的倫理問題。從生育倫理學的角度看,現代生育倫理問題主要有如下幾類:一是由生育數量控制引發的倫理問題,二是由生育質量控制引發的倫理問題,三是生育輔助技術的應用引發的倫理問題,四是無性生殖技術引發的倫理問題,五是生育的社會行為方式變化引發的倫理問題。研究認為,對現代生育倫理問題的解析,善的思維路向和正當的思維路向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其中的任何一種思維路向都不足以對現代生育倫理問題作出完整的有說服力的解釋,從而支持從社會到個人的生育選擇。因此,應當把“善”的解釋路向和“正當”的解釋路向結合起來,從而構成現代生育倫理問題的總體解釋框架。依據這一總體解析框架,該成果從以下七個方面具體分析了現代生育倫理問題。

  一、適度生育的倫理問題。適度生育是針對人口生育過多和人口生育過少兩種情況而言的,人口過多或人口過少,都不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當代世界的人口問題呈現“兩極化”趨向,一是“人口爆炸”導致的“人口危機”,一是一些發達國家人口的負增長導致的“生殖危機”。因此,使生育保持在適度的范圍,使人口生育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這是對生育數量進行倫理調控的依據與前提。

  二、性別選擇的倫理問題。性別選擇是生育當事人對后代性別選擇的一種自主自決的行為,這種行為既受個人生育意向的影響,又受社會因素的影響,既是一種受“看不見的手”調節的自然生殖行為,又是一種受人為因素調控的行為。人類在生育性別選擇上從別無選擇到技術上選擇自由,這是人類生育技術發展的重大進步,是人類對自身認識的重大進步。從倫理學角度來說,生育性別選擇技術的應用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如果對人們的生育性別選擇採取放任主義的態度,那必然會對社會人口性別結構帶來嚴重威脅,從而導致嚴重的社會后果。因此,我們在生育性別選擇上不能奉行個人主義,而隻能奉行群體主義。

  三、不婚不育的倫理問題。不婚不育是一種偏離主流文化和主流生活模式的選擇。從“多生”到“少生”到“不婚不生”,不僅折射出人們生育方式的變化,而且反映了一種社會文化的嬗變。在生活日趨多樣化、個性化的社會,不婚不生(獨身或丁克)選擇作為一種個人的生活方式,本身是無可非議的,其在道德上的可通約性主要是基於以下理由:不婚不生選擇是人的自由權利、不婚不生選擇體現了“為自己而活著”的理性選擇、個別人的不婚不生選擇不會對他人和社會構成危害。但這一行為選擇所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后果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如何從自由與責任、自我與社會、利己與利群之間找到兼容點、結合點,這是自願不生育選擇者必須思考的社會倫理課題。

  四、無性生育的倫理問題。從生育技術角度看,生育可分為有性生育和無性生育兩種形式。有性生育是一種迄今為止人類繁衍后代的方式,無性生育是從細胞水平上對人類生育方式的干預。有性生育是生育人,無性生育是“制造”人,或叫“克隆”人。從有性生育到無性生育,這是人類生育方式的重大變革,盡管人們對這場變革的認識目前有較大分歧,但隨著實踐的發展會逐步全面、深化。從立足當前、面向未來的視角來看無性生育,研究認為,無性生育技術的出現及其實驗,並不意味“人類的自然生育方式將要終結”,無性生育在其技術成熟的條件下也不能成為主要的或取代有性生育的生育形式,而隻能作為有性生育的必要補充形式。對無性生育技術研究及其應用必須實行社會控制,但這種控制不應當是排斥任何選擇的一律禁止,而應當是在維護人類基本價值前提下的有選擇的控制,其中包括禁止有害的選擇,允許並保護有益的選擇。

  五、婚外生育的倫理問題。婚姻關系是人類生育的社會形式,婚姻可以不要生育,但生育必須依附婚姻——這是人類進化史、社會發展史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隨著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特別是現代生育技術的突破性進展,生育與婚姻從“不可分離”到生育可以從婚姻中“剝離”出來,婚外生育有了可能。婚外生育是通過現代生育技術手段實現的非自然、“反傳統”的生育。盡管人們對婚外生育還存在較大的倫理分歧,但有一點是應當肯定的,婚外生育正在由被否定而逐漸被一些人接受。對待婚外生育行為,必須有正確的倫理視點,這就是要堅持有利原則、適度原則、不能傷害婚外生育的孩子的原則。

  六、生育優化選擇的倫理問題。生育優化選擇的倫理問題既包括生的倫理問題,又包括育的倫理問題。生的倫理問題主要是要實現優生、防止劣生。育的倫理問題主要是實現優育、科學教養子代。優生優育成為人們的生育選擇與生育責任,一是因為優生學產生以后人類具備了實行優生優育的一定條件和能力。二是為避免可能出現的人類遺傳素質惡化的危險和養育不當造成的不幸。優生在倫理學上所引起的爭論,主要體現在優生手段的使用方面。評價優生手段合理性的標准有二:一是有益於優生目標的實現,二是無害於由實行優生而涉及的其它基本社會價值和人的利益要求。要優養優教出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人類后代,從倫理道德的角度說,必須堅持以下原則:破除子女私有的舊思想,把對孩子負責與對社會負責結合起來、堅持全面發展的原則,把重成“才”與重成“人”結合起來、堅持寬嚴適度的原則,把對孩子的關懷與尊重結合起來、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則,把教育孩子與以身作則結合起來。

  七、生育補償的倫理問題。任何社會的發展都不能以犧牲某一性別的利益為代價。對婦女生育進行社會補償,不僅關系到婦女的生存、發展,而且關系到社會的生存、發展。對婦女生育進行社會補償,其倫理依據在於要從根本上體現社會利益在男女之間的公平原則,從根本上實現男女事實上的平等。對婦女生育實行社會補償並不意味著婦女在生育上不再承擔個人責任了。對婦女生育進行社會補償,其基本意義主要是社會對婦女生育人口這一特殊勞動價值的肯定和確認,這從分擔責任的角度講,也只是社會把本來屬於自己分擔的部分責任承擔起來了。在現有生育補償還存在許多不足的條件下,社會各方應採取有效補救措施,逐步完善生育社會補償方式,使“生兒育女”由個人的“私事”變為“全社會的事”,使全社會公平合理地承擔養育后代的義務。

  生育伴隨人類的產生而出現,隨人類社會的發展而日趨進步和文明。與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發展水平相適應,人類在生育行為選擇上大體經歷了自然生育、計劃生育、選擇生育三個階段。在人類從生育“必然王國”向生育“自由王國”邁進的歷史進程中,一方面,人類在生育領域的自由選擇的范圍和自由選擇的能力在擴大,另一方面,人類生育道德責任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人類自身生育進化的進程表明,人類生育倫理會隨著人類生育行為的豐富和日趨多樣化而愈加繁復,肩負的歷史使命亦會更加深重。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