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思想中的族群與國家關系理論研究

——《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政治思潮國外政治學學科發展新特點》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33

  天津師范大學常士訚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政治思潮,國外政治學學科發展新特點》(批准號為03BZZ010),最終成果為《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政治思想研究:民族與國家關系視閾》。課題組成員有:佟德志、龐金友、劉訓練、柴寶勇、李麗紅、劉嬋琪、祁晉文。

  多元文化主義是上世紀70年代初由加拿大發起並在西方得到廣泛響應的一種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政策,此后,西方學者進一步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系統的文化與政治理論。

  什麼是多元文化主義,當代西方有的從國際政治的角度解釋,認為世界上的不同文化都具有存在的價值,各民族和國家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有的從后現代主義的角度解釋,認為文化已經碎片化,不同的文化價值都具有存在的價值,不同的價值群體應該是平等的,共存的﹔不過嚴格意義上的多元文化主義主要強調在西方憲政框架內不同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共存。因此,族群與國家的關系構成了這種多元文化主義研究的交點。

  多元文化主義是隨著全球化的浪潮發展起來的,隨著西方內部原住民族和后來民族之間關系交往加深,隨著資本主義和現代化發展對少數民族文化及其生存基礎威脅的加劇,以及隨著外來移民群體越來越多地加入到西方社會而帶來的對西方傳統的一元價值觀和傳統的同化主義政的矛盾加深,多元文化主義越來越成為繼西方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和社群主義之后出現的新的政治思潮。這一思潮產生了諸多的思想家,如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思想家金裡卡、泰勒、美國的多元文化主義者瑪麗·楊、英國的帕瑞克等,也產生了不同的多元文化主義政治思想流派,其中自由主義的多元文化主義、保守主義的多元文化主義、激進的多元文化主義構成了當代多元文化主義的重要思想流派。

  多元文化主義有不同的思想流派與學說主張,但總體上看,多元文化主義圍繞族群與國家關系提出一系列自己的政治主張。

  首先,多元文化主義把維護族群的集體權利作為了政治主張的基礎。在他們看來,所謂的集體一是國家以少數民族權利的名義,對不同少數民族文化採取特別的措施,給予他們以“特殊地位”,以“保護文化共同體免受不必要的解體。”另一方面,依照“集體權利”的許多定義,隻有當一種措施明確規定了某一社群自身可以行使確定的某些權力時,才可以把它視為一項集體權利。

  多元文化主義反對自由主義個人本位政治觀。多元文化主義代表人物瑪麗·楊認為,自由主義的平等公民觀是一種同化論理想。它將社會成員當成同質性社會成員,以相同的標准、原則和規定對待每一個人。自由主義的公民觀隻看到了個人和國家這兩極。實際上,公民和國家之間還存在著一個中間地帶,它是由各種不同的群體,其中包括種族、民族、性別、年齡、宗教、文化等構成的特殊團體。個人是通過他所歸屬的群體,特別是族群而和國家發生關系的。因此,在社會中,個人首先面對的是族群而不是國家。因此,國家應該首先承認的是族群的地位,維護它們的權利。從這種立場出發,多元文化主義者提出了差異公民的概念,也就是主張自由主義政府不但基於個人立場保障每一個公民平等權利,而且為了承認和包容少數族群和團體的特殊認同和需求,賦予這些族群和文化以少數人權利。

  其次,多元文化主義強調了族群認同的重要地位。多元文化主義代表人物格雷澤指出,作為一定的少數人族群的集體身份首先來源於具有共同的生物基礎,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個族群的性質或特征,產生了對語言、文化、經濟利益上的認同,以及“共同的身份”。作為族群中的成員通過這種身份,不僅分享著來自族群的共同的觀點與情感,而且通過對族群文化與價值的接受,獲得了解釋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在這裡,一定族群所形成的文化結構構成了成員對生活意義的理解,也構成了成員思想價值的局限。以此為基礎,族群成員在長期的族群文化影響中,形成了對族群身份的認同。在這一過程中,成員與自己所屬的族群相同一,有效了保証了族群的團結﹔同時這種認同又構成了一種所謂“拒斥的認同”,以它作為一種“集體的抵抗力量以對抗無法承受的壓迫。”當著民族群體受到來自社會與政府的不公正對待時,這種集體的認同“起到了動員個體在一般的社會情景中活動的作用,幫助設定了我們的需求、欲望以及實現它們的途徑,形成了突出表現在自我表現認同的強烈的情感依附。

  再次,多元文化主義主張加強族群教育。由於多元文化主義主張集體身份和認同,並試圖以此獲得國家政治生活的起碼尊重與承認。為了有效地維護這種認同,族群政治的維護者主張加強民族教育。具體而言,就是要通過民族教育,使兒童從小就接受民族的文化價值,民族所需要的人性以及對人生意義的理解。在民族的教育中,民族的語言、民族的優秀文學作品和民族的歷史將是最好的教材。他通過學校的教育潛移默化地深入到兒童的內心世界,使之逐漸成為民族成員精神世界的一個重要部分。族群政治維護者也主張開辦民族語言學校,“在公共場所使用自己的語言,擁有合適的媒體渠道,希望能夠在他們協力建立的社會課程與敘事中得到認識與肯定”。他們反對單語制,要求建立雙語或多語制,從制度上和法律上為少數族群的語言權利運用上提供一個合法空間,使少數族群的語言權利和多數群體的語言權利平起平坐。

  最后,多元文化主義提出了比例代表制思想。當代自由主義者曾把一人一票作為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原則,在民主政治生活採取少數服從多數的主張。對此,族群政治的維護者金利卡認為,近代民主政治通過人們的政治競爭,獲得多數決定而形成最終決策,然而,這樣一種機制並不能實現民主政治的合法性。因為,它所產生的結果隻能是贏者說話算數,少數人或少數民族被排除在制度之外。族群權利的維護者贊成採取團體代表的方法。具體而言就是通過提供公共資助、保障政治團體中的代表地位,賦予其在涉及一個組織的利益上投票的權利。也即是通過給予那些處於邊緣和被壓迫地位的組織提供制度措施,使其獲得更多的政治參與機會,幫助那些在政治上處於不利地位或處於被壓迫地位的組織或集團都能參與到政治事務中來,以實現政治上的整合。

  多元文化主義以族群權利為基礎,圍繞族群與國家關系提出的政治主張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在實踐上,多元文化主義促進了西方國家由以同化主義為導向的民族文化政策向承認並保護多元文化為導向的政策的轉變﹔促進了公民制度的變革和民主政治的發展﹔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民族沖突,促進了社會與文化的和睦發展。從理論上看,多元文化主義促進了協商民主理論的產生,豐富了公民權利理論,促進了對國家的重新認識,彰顯了族際政治與跨民族政治研究的重要性,暴露了西方自由與民主思想的局限。它所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概念與理論,如認同、承認的政治、族群權利等在當代政治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大大開闊了政治學研究的領域。

  但多元文化主義本身也存在著某種局限,多元文化主義是建立在多差異權利追求基礎上的。在這種理論中,對“分”與“多元”的強調,所採取的先“分”而后“合”的社會整合思路,以及依靠政治多元和形式上的平等整合不同族群的制度性措施,都極易導致族群的封閉和排外,對社會與政治整合帶來不利的影響。

  由於多元文化主義具有上述的局限,決定了多元文化主義並非像某些學者提出的,具有“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價值”。在當代中國民族政治的建設上,既要承認不同民族與文化存在的差異性,同時要堅持以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引導﹔在處理民族文化與國家認同上不僅要尊重差異,保護少數民族的權利,包容多樣性,而且要把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聯系、彼此依賴、互助共贏等實質性問題作為政治整合的重要內容,也就是在多民族國家中,不僅要發展不同民族之間形式上的交互關系,而且也要發展不同民族之間實質上的相互依存關系,這是實現文化多元政治一體的關鍵。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