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

——《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30

  西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冉光和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於2000年立項,2003年7月結項。課題組主要成員有:王定祥、溫濤、高雲峰、熊德平、謝家智、張波、管洪。現將該成果的基本內容和主要觀點摘編如下:

  該項目成果認為,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可持續發展產業必須建立有機的內部運行機制和良好的外部發展關系。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必須以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基礎,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也必須以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建立良性循環的產業發展關系。

  一、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及背景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金融危機已成為一個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回顧亞洲金融危機的形成及蔓延,俄羅斯金融的劇烈波動,巴西金融的強烈振蕩,阿根廷金融危機的爆發,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對世界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性。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基礎十分脆弱,農業發展后勁不足,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自然生態環境惡化,科技教育設施落后,教育科研隊伍素質狀況令人擔憂﹔國有企業經營狀況不景氣,國有企業虧損較大,利潤逐年下降,明虧和潛虧的企業比例較大,企業資產負債比率高達70-80%,國有企業資產流失十分嚴重﹔金融業的問題和隱患較為突出。銀行信貸資產質量低下,不良貸款比例不斷上升,銀行與企業間的“三角債務”重新出現,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很高﹔社會亂辦金融嚴重擾亂了金融秩序,証券市場運行不規范,違規行為時有發生,出現了“吃完財政吃銀行,吃完銀行吃股民”的現象﹔金融債務風險日益顯露。我國內債規模逐年擴大,外債規模不斷增加,而舉債投資的建設項目效益低下,無法按期償還債務﹔行政干預金融的現象時有發生,金融預算約束軟化,造成金融資產大量浪費和流失﹔地方政府盲目擴大基本建設規模,地方債務規模不斷擴大﹔金融業經營管理水平較低,金融服務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這些問題都嚴重威脅和制約我國金融可持續發展。

  金融可持續發展問題產生於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換過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金融產業與真實產業相互依存、相互制約關系將越來越明顯。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都表明,金融產業化發展對經濟增長起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是金融深化的主要標志。研究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是金融體制改革的客觀要求,研究結果對金融體制改革、規范金融行為、豐富金融學科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二、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發達國家政府非常重視金融業的發展,金融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產業。政府對金融業實行產業化經營管理,產業金融對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國外經濟學家非常重視金融發展理論研究,形成了眾多理論流派。戈德史密斯(1969)(Raymond

  W. Goldsmith)在《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一書中運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決定一國金融結構、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經濟因素,闡明了這些因素怎樣相互作用而形成金融發展,並在此基礎上對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麥金農和蕭

  (McKinnon and Shaw) (1973)先后出版的《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和《貨幣、資本與經濟發展》兩書,深入研究了金融制度與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表明健全的金融制度能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經濟的發展能刺激金融業的擴展,落后的金融體制不但不能促進經濟發展,而且會抑制金融業的擴展。費(Fry,1988)在麥金農和蕭的金融發展模型的基礎上,運用發展中國家的資料証明金融自由化發展是經濟增長的動力。隨著經濟體制和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國內經濟學人已關注到了金融可持續發展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冉光和(1995)提出了農村金融要產業化發展,1997年研究了金融產業化運行機制﹔白欽先教授(1998)從世界經濟發展戰略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可持續發展與國家安全的關系,研究了金融資源的重要性,提出了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及戰略原則﹔胡章宏(1998)研究了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論和中國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發展戰略。

  我們認為:“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可持續發展產業必須建立有機的內部運行機制和良好的外部發展關系。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是指金融產業部門在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實現產業利益的最大化及不斷發展的過程。金融產業與真實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平等互利的產業經濟關系。金融業應該按照產業發展規律進行經營管理。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是在不損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利用市場機制適度地開發利用金融資源,保証當代人對金融產品及服務的需求,實現金融產業的金融資源供需平衡和良性循環。金融可持續發展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必須以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基礎,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以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彼此建立良性循環的產業發展關系。金融產業化發展是實現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和基礎,金融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在於金融產業化發展,金融產業化發展是指把金融作為國民經濟相對獨立產業加以發展的過程。。中國金融不穩定的根源在於金融還不是相對獨立的產業,沒有健全的產業金融制度,金融發展就缺乏動力和壓力。中國金融的核心問題是金融行政化運行,首要原因是計劃經濟體制的羈絆,負面影響是將會導致金融經濟危機,改革路徑是實施金融產業化發展戰略,改革目標是實現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最終目標是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

  三、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理論框架

  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有:一是中國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依據。主要研究中國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及現實的必要性﹔二是中國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這包括研究中國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金融深化現狀﹔三是中國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途徑。

  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框架將系統研究以下基本內容:一是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包括金融、金融產業與真實產業的關系,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特征、標准及條件等﹔二是金融產業持續發展的金融資源配置。主要研究金融產業資源配置目標、原則、效率和模式﹔三是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模式。這主要包括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制度模式、市場模式、企業模式﹔四是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運行機制。主要包含其經營機制、市場機制、激勵機制﹔五是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控制度。這包括金融產業內控制度科學化的原則、目標及其規范化設計﹔六是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監管。主要探索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監管的必要性、目標、原則、內容及監管方式﹔七是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主要包括金融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戰略、規模經營戰略、誠信戰略、區域化戰略、一體化戰略以及全球化戰略等。通過這些研究起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大家來共同參與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研究,為金融學科的發展貢獻力量。

  四、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是金融產業化,必須以金融產業為著力點,構造和實施完整的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體系。通過建立明晰的產權關系,培育多元化市場主體,構建合理的產業結構,建立規范的市場體系,健全市場化利率運行機制,強化金融產業的有效監管,創造良好的金融產業發展環境﹔通過樹立核心競爭力為本的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觀,加快金融市場建設,優化金融決策體系,改善企業經營管理,實施金融產業核心競爭力戰略﹔通過構建金融誠信化的產權基礎,強化誠信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弘揚全社會的誠信價值觀念,實施金融產業誠信化發展戰略﹔通過處理好金融產業規模化發展的四大關系(金融與經濟、規模與結構、產業與企業、做大與做強),構建金融產業規模化發展的准市場組織,依靠金融創新實現金融產業規模化發展,實施金融產業規模化發展戰略﹔通過主動參加國際和地區性經濟與金融組織,全面開展與區域化貨幣聯盟的金融合作,繼續實施城鄉金融產業差別化發展政策,實施金融產業區域化發展戰略﹔通過堅持積極穩妥、適時適度的一體化發展原則,完善我國金融法律法規制度及其監管體系,在分業基礎上向一體化發展分步漸進過渡,實施金融產業一體化發展戰略﹔通過堅持按四個並舉(引進來與走出去、競爭與保護、全球化與區域化、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的原則推進全球化發展,實施金融產業全球化發展戰略。

  五、金融產業化發展的政策建議

  1.建立明晰的金融產權關系。明晰的金融產權關系是金融資源優化配置和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建立明晰的金融產權關系,必須採取以下措施:一要健全經濟金融法規﹔二要深化產權制度改革﹔三要加快金融產權交易市場的建設。金融資源的產權界定形式有三種,即法律界定、政府界定、市場交易界定,單純依靠法律界定和政府界定是不夠的,必須通過市場化的產權交易對金融產權的界定進行補充。因此,要加快金融產權交易市場建設,通過產權交易完成閑置金融資產或低效配置金融資產的收購,充分利用金融資源,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

  2.培育多元化金融產業主體。單一組織形式的金融組織體系無法充分有效地滿足各類經濟部門多樣化和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需求,單一的產權結構會阻礙金融資源流動,降低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而多元化的金融產業主體則能夠適應多類型、多層次金融資源配置的需要。因此,應制定大、中、小並舉的金融產業發展戰略,大力扶持中小金融企業,規范金融機構的市場准入管理。

  3.構建合理的金融產業結構。第一,建立以中小金融機構為主體的產業組織體系,盡快培育一批中資中小銀行,為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提供金融服務。同時,大力培養一批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中資非銀行金融機構﹔第二,積極創造條件扶持和培育經濟落后地區金融機構的發展。在我國地區金融中,西部地區金融機構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應該在扶持現有金融機構發展的前提下,培育一批結構合理的中小金融機構﹔第三,完善農村金融產業組織體系,優化農村金融產業結構﹔第四,在加入WTO的背景下,應採取中外合資方式引進外資金融機構,成立中外合資金融機構,同時,限制外資金融機構進入的速度,確保我國金融機構在金融產業中的主體份額。

  4.建立規范的金融市場體系。第一,培育金融市場主體。金融市場參與主體最重要的是金融機構、企業和居民﹔第二,大力培育金融市場體系。金融市場體系主要是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和金融衍生市場。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從硬件著手,又要從軟件進行﹔第三,嚴格規范金融市場﹔第四,逐步開放我國金融市場。

  5.健全市場化利率運行機制。利率既是金融資本價格與收益水平的綜合體現,又是調節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有力杠杆。健全市場化利率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利率的杠杆作用,需要採取以下措施:第一,健全利率市場化的制度基礎﹔第二,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第三,加強市場化利率運行的金融監管。政府部門和金融監管部門主要通過產業政策和利率政策對金融產業進行引導和有效性監管。

  6.強化金融產業的有效監管。第一,參閱國標監管標准,制定中國的金融產業監管制度和政策﹔第二,改進監管方式﹔第三,建立金融風險預警、防范、處理與補救機制。如實施存款保險制度,提高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妥善處理外資流入,加強外資外匯的管理,優化外匯外資的結構,適度調整匯率制度,適當加大匯率的浮動范圍。在金融風險的處理中,應採取多種形式進行風險規避和轉移,減少金融風險帶來的各種損失。

  7.創造良好的金融產業環境。金融產業的健康發展要依賴於良好的外部環境。這主要包括:穩定的政治環境﹔高效的市場經濟環境﹔健全的制度環境。金融產業的健康運營要依賴於良好的制度基礎,包括金融制度、信用制度、法律制度、內控制度等。金融產業組織體系必須加快自身的內控制度建設,按各行業組織經營范圍與特點建立起適應風險防范與發展要求的內控制度,促進金融產業內各金融企業能協調健康發展。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