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經濟發展與城鎮體系格局演化的互動關系

——《經濟發展與城鎮體系格局演化研究》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30

  南開大學江曼琦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經濟發展與城鎮體系格局演化研究》(批准號為01CJL004),最終成果為同名研究報告。

  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表明,區域內的各種經濟活動最終都要落實到空間上。城鎮體系既是區域經濟運行的結果,又是區域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依托、基礎和制約因素,也是區域問題產生的根源之一。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個合理的城鎮體系可以實現單個城市無法實現的規模經濟和聚集效益,使區域經濟發展的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反之亦然。因此,通過有組織的城鎮體系規劃,最佳、最有效地配置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各項資源,已成為各國政府的主要職責之一,也是對區域社會、經濟、環境發展進行調控,提高區域經濟的競爭力的基本手段之一。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逐漸加強。城鎮體系的研究正在變成區域經濟聯系的同義詞,城鎮組合的空間格局在當今世界新的社會經濟組織方式及文化、生態觀的演化中表現出新的地域形態。

  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快速城市化階段。未來我國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首先涉及到的是經濟系統的空間結構的進化和效率,以及構造新的城市網絡體系問題。然而,城鎮體系規劃雖然在我國已經開展多年,在許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由於長期以來不夠重視基礎理論的研究,許多規劃設計面對現實問題常常是束手無策,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決策的影響日益下降﹔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往往重產業、輕空間,將產業與空間的發展相脫離。因此,加強城鎮體系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引導城鎮向著合理的方向發展,與區域的經濟運行相一致,促進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這不僅有必要,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這份研究報告綜合運用城市經濟學、城市地理學、城市規劃等相關知識,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分析工具,在重新定義了城鎮體系的含義和特點的基礎上,緊緊扣住城鎮體系中的城鎮具有緊密的內在聯系的特點,以企業的選址活動和人口流動為切入點,從微觀的角度解釋城市和城鎮體系的產生,從宏觀層次上將區域產業結構演化與城鎮體系格局演化融為一體,通過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探討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制度、交通通訊等因素與城鎮體系格局演化的相互影響﹔逐步深入地對城鎮體系的表現形態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進行分析,對城鎮體系規模結構、職能組合結構、關聯結構、分布結構形成與演化形成了一個比較系統、完整的理論體系。並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實証地分析我國城鎮體系發展的現狀,深刻地剖析了我國城鎮體系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我國城鎮體系演化的社會、經濟條件,針對我國總體和各地區未來經濟增長的特點,提出不同地區城鎮體系合理化的政策激勵,為城鎮體系的理論研究與相關的實踐,做出一些有意義的探索。

  該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國內外城鎮體系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研究現狀評述、城市與城鎮體系形成的經濟分析、經濟發展與城鎮體系的演化、我國城鎮體系格局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及優化城鎮體系的對策等。主要觀點如下:

  第一,城鎮體系是通過市場經濟將區域內的城鎮連接在一起,城鎮體系地域范圍的劃分是由其經濟協作的范圍所決定,它是獨立存在的客觀實體,並不是隨意劃分的一組地域上毗鄰的城鎮。如果城鎮間不存在經濟關聯性,即使地理上緊密相連的地區內的城鎮也不能稱其為城鎮體系。完善的城鎮體系應該具有網絡性、開放性和動態性的特點。它由城鎮體系的規模結構、城鎮體系的職能組合結構、城鎮體系的布局結構和城鎮體系的關聯結構等幾個要素構成。

  第二,城市的經濟結構是城市內眾多生產、服務企業集中組合的結果,城市內廠商的結構、功能、規模及其組合影響著城市的性質、規模、產業結構和發展潛力。內部規模經濟支配下的聚集會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形成一個以大型企業為主、專業化極強的城市﹔彼此之間存在各種經濟聯系的多樣化的廠商集聚的結果是形成以某個產業為主的企業群體﹔彼此之間並不存在任何經濟聯系的多樣化的廠商集聚形成綜合性城市﹔而相似產業的聚集則形成專業性城市。

  第三,商貿型廠商在市場區位競爭中,形成縱向等級關聯結構,城鎮職能組合上具有鑲嵌性,城市間是一種縱向單向等級關聯。而建立在企業生產聯系上的城市經濟關聯是企業勞動分工鏈條上的不同環節,城市的等級由企業在生產發展中的不同地位所決定,不同等級的城市間承擔不同的功能,是縱向雙向等級關聯和橫向水平關聯。在城鎮經濟聯系網絡形成的過程中,跨區企業是城鎮間經濟聯系的紐帶和橋梁,因此,我們應該依靠一大批骨干企業跨區發展,以調整、擴大專業化分工和社會生產中建立的經濟聯系。

  第四,在一個封閉的區域內,城鎮的人口總規模是由區域內農業剩余勞動力轉化為城市人口的能力,即城市經濟發展所能吸納的農業剩余勞動力所決定的﹔而在一個開放的區域內,城鎮的人口總規模主要是由城市經濟發展的水平所決定的。每個城鎮的規模由其經濟發展程度所能提供勞動力的工資水平來決定,而經濟發展的程度又由城市內所聚集的廠商的程度來決定﹔不同城市的生活成本(主要是住房租金)的差別,平衡了不同城市之間的工資差別。

  第五,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一旦城鎮體系形成,將作為廠商經濟活動的基礎來影響后來的經濟活動。自然資源是城鎮體系演化的物資基礎,充足的資本供給是城鎮體系演化的經濟基礎,技術進步構成城鎮體系演化的技術限定,制度變遷則是城鎮體系演化的制度保障。

  第六,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城鎮職能結構從綜合走向專業化﹔規模結構的首位度類似於拋物線發生變化,起初逐漸增大,在達到一定階段后逐漸下降,向序列型發展,規模等級結構的層次也會逐漸減少﹔關聯結構從縱向等級關聯向橫向水平關聯、進而實現網絡關聯發展﹔以大城市為核心的城鎮體系形成階段是各個層次城鎮體系形成的基礎和支撐點。

  第七,城市的規模結構是由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決定的,低位次分布、首位分布和位序分布是經濟發展一定階段的結果,也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在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追求位序分布是不現實的,也不利於區域經濟發展。發展某一類的城市,不能以城市規模作為制定城市發展方針的依據,更不能強調發展一個方面而偏廢另一方面,要根據區域具體的情況,研究每個城市的聚集條件,以及大、中、小城市規模合理的比例關系,再決定每個城市的發展速度和規模,指導調整不合理的比例關系和規模結構。而不要人為地採取“一刀切”的手法(抑制或助長)。“控制”所有大城市的規模,“積極發展”所有小城市,都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

  第八,城鎮體系職能組合結構是城鎮體系中的核心結構。城鎮職能組合結構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城鎮體系其他結構整體效益的發揮。城鎮體系職能組合的經濟性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單個城市專門化所帶來的專門化經濟利益、區域整體組合所產生的多樣化經濟和地區經濟的比較利益。城鎮分布的經濟性主要體現在城市間人和物流動的交通貨幣成本和時間成本的節約,以及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和營運成本的節約。

  第九,我國城鎮體系的發展存在許多問題。城市化水平滯后,大、中、小城市發展不協調,聚集效應得不到充分發揮﹔城鎮專門化程度不高,城鎮職能結構同構,主導職能老化﹔城鎮體系發育極不平衡,城鎮建設分布過密過疏,區域基礎設施浪費嚴重﹔企業橫向聯系不緊密,城鎮發展各自為政,城鎮網絡關聯結構不健全。未來中國的城市化速度加快,經濟的全球化、新型工業化、經濟體制的改革、小汽車進入家庭等社會經濟的重大變化將是我們構造新的城鎮體系網絡基礎。

  第十,中國城鎮體系的重構需要樹立新的觀念。削弱規模結構的等級觀念,加快人口的面和點的集中,大力發展以大城市為核心的城鎮體系,繁榮城市經濟。產業結構優化應與城鎮體系建設相結合,以城市發展帶動區域產業結構升級,以合理的區域產業結構為基礎,完善城市功能,形成合理的區域城鎮職能結構。在構筑全國城鎮體系骨干網絡的基礎上,根據各地區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分區建立各自的城鎮體系模式,形成開放、流動、有序、互補的中國城市體系。

  第十一,中國城鎮體系的重構,建議採取以下對策: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城鎮體系空間結構的重要性﹔加快市場化改革的步伐,增強城鎮體系結構優化的自組織機制﹔建立規范的協調組織,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以城鎮規模結構為核心,優化城鎮體系結構。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