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論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2011年05月15日16:28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簡新華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經濟發展新階段的城市化問題》(批准號01BJL026)於2001年立項,2004年2月結項,其最終成果為《論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課題組主要成員有:劉傳江、鐘水映、成德寧、侯偉麗、魏珊、陳志祥。現將該成果的主要內容摘編如下:

  在跨入新世紀之際,我國提出了必須從自己的國情出發,走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的重大戰略方針。中國的城鎮化為什麼不能照搬別國的城市化模式,要有自己的特色?什麼是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具體包括哪些內容,有什麼不同的特征,怎樣走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這些都是真正貫徹落實“走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的戰略方針必須正確回答和解決的基本問題。但迄今為止,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仍然比較簡單、膚淺和空洞,對其中部分問題的看法還存在較大的分歧,缺乏全面、系統、深入、具體的論述,該成果試圖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以發展城鎮化道路的理論,促進中國特色的城鎮化更快更好地實現。

  一、城市化與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或城鎮化(Urbanization)是指第二、第三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人口不斷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使城鎮數量增加、規模擴大,城鎮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農村擴散、城鎮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向農村普及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城市化與工業化一樣,是任何國家由貧窮落后走向發達繁榮的必由之路。城市化是工業化的必然趨勢、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因素、市場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第三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知識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反過來城市化又極大地促進工業化、經濟市場化和現代化的發展,但並非所有的城市化都有益無害,都有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城市化的后果得失,或利弊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城市化道路的正確與否、城市化發展模式的合理與否。

  城市化或城鎮化道路是指實現城市化的動力、機制、原則和方式,所要解決的是怎樣實現城市化的問題。具體來講,城市化道路的內容主要包括城市化發展模式的選擇、城市化類型的選擇、城市化動力和實現機制的選擇及城市發展方式的選擇。不同的城市化道路、不同類型的城市化發展模式會產生極不相同的經濟社會效果。世界各國城市化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走什麼樣的城市化道路,怎樣實現城市化,是決定城市化快慢和成敗的關鍵。隻有選擇合理的城市化道路,才能更快更好地實現城市化,避免或減少“城市病”、農村凋敝、城鄉差別擴大、城市剝削農村、城鄉對立等社會問題的發生,促進工業化和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建國以來的中國城鎮化現狀

  從新中國成立開始,我國就非常重視、大力推動工業化,並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但是與工業化相比,城鎮化卻始終不被重視,甚至存在著否定城鎮化的傾向,使得城鎮化長期滯后於工業化。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在於:對城市化認識上的偏差、傳統工業化道路的缺陷、以往城鎮化道路的弊端和制度上的障礙。長期滯后的城鎮化,存在許多弊端:延緩工業化進程、無益於農業現代化、抑制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就業的擴大、妨礙經濟結構的優化、阻礙城市功能發揮和城市文明普及、不能更好地發展市場經濟和發揮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不利於擴大需求、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國內外城鎮化道路的經驗總結

  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現代化的建設、工業化的推進、經濟結構的優化、二元經濟結構的根本轉變、“三農”問題的解決、擴大內需、增加就業、市場經濟的發展、跟上世界知識經濟發展的步伐、全面推進社會可持續發展,都要求加快城鎮化的進程,改變城鎮化滯后的局面。怎樣才能有效推進城鎮化,在實現工業化的同時實現城鎮化呢?國內外的實踐証明,必須選擇正確的城鎮化道路。中國過去走的是一條由政府發動和推進,忽視民間力量,排斥市場作用的城鎮化道路,是一條不適應工業化要求、嚴格限制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發展的城鎮化道路。這是造成城鎮化滯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肯定不能再走下去了。西方發達國家走的是城市化與工業化基本同步、先是集中型城市化、后轉向分散型城市化、通過市場機制主要由民間推進實現的城市化道路。雖然在工業化的同時成功地實現了城市化,但也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並走過彎路,曾經導致尖銳的城鄉對立,產生過嚴重的“城市病”。加上時代已經發生變化,國情也不同,中國不能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不少發展中國家走過的超越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水平、片面發展、犧牲農業和農村、造成嚴重“城市病”、形成“過度城市化”的城市化道路,中國更是不能走。經濟的知識化、信息化、全球化,中國的國情和新型工業化道路決定新世紀的中國必須走一條新的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四、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的內容和特征

  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應該是一條城鎮化與工業化、現代化適度同步發展、城鎮化形式多元化、集中型城鎮化與分散型城鎮化相結合,據點式城鎮化與網絡式城鎮化相結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市場推動、政府導向、政府發動型城鎮化與民間發動型城鎮化相結合,自上而下城鎮化與自下而上城鎮化相結合,城市發展方式多樣化和合理化、以內涵方式為主的路子。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的提出及其特征表明,我國的城鎮化道路及對城鎮化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在對待城鎮化的態度上,由害怕、否定、排斥城鎮化轉向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在城鎮化發展模式上,由滯后城鎮化轉向適度同步城鎮化﹔在城鎮化的類型上,由嚴格限制大城市發展、強調分散型的小城鎮化轉向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在城鎮化的動力和實現機制上,由政府包辦、計劃推進轉向政府導向、市場推進、注重發揮民間力量的作用。

  五、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的戰略措施

  要真正走好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更快更好地實現城鎮化,還必須採取以下戰略措施:

  1、走出誤區,調整城鎮化發展戰略。中國正確的城市化發展戰略,應該是合理發展大城市,積極發展中等城市,適當發展小城鎮。除了特大城市的規模應適當控制外,大、中、小城市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應加快發展。大城市並不必然產生嚴重的“城市病”,中國還要發展大城市。中國大城市存在的水、電供應緊張、交通堵塞、住房擁擠、環境、衛生“臟、亂、差”等方面的問題,主要不是由於人多,而是城市建設和管理落后,因而主要的方針不應是消極地限制人口,而應是積極地發展城市建設,加強科學的城市管理。中國的城市化不應是小城鎮化,小城鎮化只是一個重要戰略措施,適當發展大、中城市才是大戰略,甚至是更經濟、更有效的措施。發展大、中城市必須綜合考慮水資源、交通、市場、產業等因素,合理規劃城鎮的布局和建設。發展小城鎮的關鍵在於繁榮小城鎮經濟,把引導鄉鎮企業合理集聚、完善農村市場體系、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等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使小城鎮有產業和市場支撐,特別必須注意不能用行政命令的辦法發展小城鎮,應該在政府的引導下主要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建設小城鎮,不能一哄而起、遍地開花,避免唱“空城計”,防止有城無市、有鎮無產、城鎮“空殼化”。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布局、協調發展。2、創新制度,消除城鎮化的障礙。改革就業制度、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土地制度。3、轉變農村工業化戰略,促進城鎮化發展。必須轉變“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非城市化的農村工業化戰略、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的方針,採取“離土又離鄉、進廠又進城”的使農村工業化與農村城鎮化能夠適度同步發展的戰略,實行農村剩余勞動力以遠遷異地轉移為主的方針。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