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居民經濟學研究

——《居民經濟學研究》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28

  福建師范大學黃家驊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居民經濟學研究》(批准號為00BJL003),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主要成員有:陳晉、嚴正、劉義聖、劉惠宇、連建輝、謝瑞巧、黃如良、毛軍。

  這一研究成果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積極借鑒西方經濟學中的有關理論和分析方法,立足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的居民微觀主體研究,著眼於我國經濟與社會轉型過程中居民收入、居民交換、居民消費、居民投資、居民產權等問題分析,深入考察了中國居民經濟行為特有的心態、傾向、動機和行為,進而肯定居民為獨立而自主的微觀主體,億萬居民已成為經濟增長所需要的要素供給方,必須對居民的各項權益給予切實保障和有效激勵,並以此為契機推動新一輪的制度創新和政府職能轉變,在理順“政企關系”的同時理順“政民關系”,落實中國第二步改革戰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以人為本、統籌發展、共同富裕的全面小康社會目標。

  一、初步構建居民經濟學學科體系,積極推進理論經濟學的創新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資源配置框架的發育成熟,中國居民逐漸以獨立的市場主體出現在市場經濟的各個領域,居民收入逐年增加、居民交換范圍擴大、居民分配問題突出、居民消費倍受關注、居民投資方興未艾,居民經濟問題已成中國經濟運行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但是,理論經濟學還缺乏對居民經濟活動系統而深入的綜合研究,居民經濟學在國內外仍然是一個空白點,至今沒有“居民經濟學”的獨立論著或教科書,理論經濟學教材多是集中於企業行為與政府行為的闡釋,僅僅把“居民”當作被動的消費者,並沒有從完整而獨立的市場主體角度去理解居民這個微觀主體,宏觀經濟政策往往也忽視了居民主體的積極而能動的作用,結果在理論上難以理順政府、企業、居民之間的關系,在實踐上也不利於國民財富的增加和保護。

  因此,通過居民經濟問題的整合研究,初步建立“居民經濟學”學科的理論框架,比較完整地研究居民的就業、收入、消費、交換、投資、產權等問題,理順諸多居民經濟范疇之間的內在聯系,發掘居民與企業、政府之間的制度均衡點,建立居民經濟學的完整架構,從而拓寬理論經濟學的涵蓋面,有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新。同時,該門學科的研究結論將有效引導居民消費與投資等等市場行為的規范,以便在實際政策制定中給予居民這個市場行為主體有效的激勵,為我國宏觀經濟增長找到一個新的動力支點,並為我國經濟體制的新一輪改革找到一個新的突破口。

  二、反映居民主體的客觀要求,理順政府、企業與居民之間的關系

  居民經濟學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國情與文化為背景,以微觀機理與宏觀政策相一致、市場行為與制度組織相吻合為分析方法,對居民的本質、居民的社會階層構成、居民的市場行為與動機、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社會期望等問題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探討的一門理論經濟學的分支。它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意義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居民市場主體論。確認居民與政府、企業相並列為市場運行的主體,不能隻見企業不見居民,不能把居民范疇等同於“家庭”、“個人”、“市民”或“住民”。國內總需求必須建立在對居民這個微觀主體的激勵之上,經濟體制的改革有賴於“公民社會”的成長及推動。

  第二,居民要素供給論。肯定居民為要素的終極供給者,改革二十多年來正是居民的要素貢獻遞增才推動了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因此要採取各種方式鼓勵居民增加要素供給、改善要素質量。特別是要加強人力資本的培育,努力提高管理要素和管理人才的質量,以“利潤共享”的機制來推動我國企業管理的制度創新。

  第三,居民產權保障論。明晰居民作為產權主體,必須給予產權的確實保障,有助於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當前必須特別關注城鄉居民對土地使用權的合法擁有,從制度建設上鼓勵居民持有更多的不動產及各種實物資產。

  第四,居民投資功效論。從理論上考察中國居民投資的各種問題,著重研究居民的儲蓄行為和資產配置行為,促進形成“大投資,小儲蓄”的經濟增長格局,爭取獲得平穩而積極的經濟運行周期。

  第五,理順“政民關系”論。應該把理順“政民關系”作為中國第二步改革的戰略目標。隻有理順政府與居民、同時理順企業與居民之間的關系,把市場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放在自主性、契約性、持續性的基礎上,才有助於新一輪的制度創新和經濟增長。因此,今后二十年的改革目標應著重調整政府與居民之間的關系,形成政民之間相互激勵又相互滿意的制度創新框架,這將有利於政府職能的根本轉變,有利於新一輪政治體制改革的充分展開,最終有利於我國經濟的穩定和高效運行,必然有利於我國政治生活中民主與法制質量的提高。

  三、以人為本,保障居民權益,構建和諧的、共同富裕的小康社會

  以居民經濟學研究為主題,以居民權益保障為契機,可以更好地落實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加強“執政為民”的民主與法制建設,推動以理順政民關系為中心、以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為第二步改革戰略取得更大的成效。所以,理論經濟學的體系與內容創新應更多地重視居民這個市場主體,宏觀經濟政策要取得實效也應該更多地針對居民的行為和預期,政治體制改革要獲得更大推進更必須依靠“執政為民”理念的落實。為此提出如下主要政策建議:

  第一,加強對居民本質和社會階層的理論分析,為縮小城鄉居民經濟差距、消除“二元結構”、推進城市化和現代化提供政策依據。特別要根據居民的經濟與社會需求特點,加強對“公權”與“私權”相結合、“公域”與“私域”相連結、“公共機制”與“私人機制”相協調的各方面問題研究,進一步深入開展“社區自治”與“村民自治”活動,培養健康、積極而規范的“公民社會”,發展“非政府組織”,以居民主體為立足點切實推動政府職能的轉變。

  第二,加強對中國居民要素貢獻的激勵和規范,增進國民財富。今后應進一步理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各個市場及其主體之間的關系,消除要素流動的各種壁壘和障礙,加快商品市場、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的發育成長,特別應花大力氣將“大儲蓄、小投資”的格局向“大投資、小儲蓄”轉化,保護股市中散戶以及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改善國債的發行以拉動更多的就業比率,並通過國家大規模扶持人力資本增長的各種措施,提高全社會居民的整體素質,激勵居民為經濟增長提供更多和更高質量的經濟要素。

  第三,保障居民權益應高於保障企業權益。長期以來,企業權益得到社會較多的關注,居民權益卻重視不夠,尤其是各個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往往漠視居民的財產權、勞動權、人身權的保護。今后要加強民法、物權法、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等法律的修訂與完善,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從契約和法制上理順居民與企業之間的相互關系,規范居民向企業提供要素和企業向居民提供收入以及消費品與服務等方面的關系,切實保護“勞動者權益”、“收入者權益”、“消費者權益”、“投資者權益”等,打破某些企業的市場壟斷對居民的壓迫格局,規范市場競爭秩序,從而保証居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企業的侵犯。隻有這樣,才能切實扶持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促進社會各階層的和諧相處,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秩序,為實現共同富裕的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四,從經濟、政治、社會三大層面理順政府與居民之間的關系,並把它作為第二步改革戰略的實施內容。從1978年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主要出發點是通過政府對企業的“放權讓利”而理順政府與居民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為“第一步改革戰略”。進入新世紀以后,傳統計劃經濟的“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個人的”那種經濟秩序已漸見式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各個行為主體趨於成熟,資源配置不僅僅取決於市場這一隻“無形的手”和政府這一隻“有形的手”,而且還需要“非政府組織”這個“第三隻手”,居民主體和居民權益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以人為本”進而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相提並論並有后來居上之勢。在新形勢下,我們應該貫徹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注重居民目標與政府目標的一致性,注重全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問題,努力實現政府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就業與人力資本政策對居民生活發揮積極的影響,促進政府的體制改革為居民提供更多的公共品與服務,從而實現我們黨執政為民的崇高目標。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