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架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新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28

  河南財經學院楊承訓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體系探析》(批准號為04BJL002),最終成果為專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課題組成員有:李隨生、趙楠、劉美平、郭軍、吳蓮、周振鵬、張新寧、楊繼。

  該成果以“馬學”為魂、以“中學”為體、以“西學”為用,即以馬克思主義立場和基本原理為指導,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為主體,吸收西方經濟學中有益的成分為我所用,體現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遵循這一指導思想,該成果突出一個“特”字,以新的框架全面深入地論述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力圖科學地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經驗,系統地梳理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十六大以來黨的創新的經濟學說,獨立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的新體系。

  一、以“社會化”規律為主線、以五個基本經濟范疇為支柱,架構中國新經濟學。五個范疇是:社會主義本質、科學發展、社會主義自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五者形成一個有機邏輯體系,猶如人體的內生機制:“本質論”(核心范疇)好比基因生命圖譜﹔“科學發展論”作為動力,提供能源和物質支持﹔“自我完善論”就象自身調節、修復、代償機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恰似體液系統,配置全身資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則從縱向表現整體發育進程(社會主義分階段發展的規律)。這個體系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生機。聯貫五大范疇乃至該成果的主線是:“社會化生產方式及交換方式運動組合的客觀經濟規律”。社會化的生產力必然要求社會化的生產關系和交換方式與之相適應,集中反映廣大勞動人民(生產力主體)實現共同富裕和全面發展的強烈願望。該成果把各類經濟學分為四種邏輯起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與眾不同則以社會主義本質作為起點,並在各章具體體現社會化經濟規律的客觀要求。該成果著力用生產社會化的規律揭示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相結合、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相耦合的內生機理,把交換方式納入“社會基本矛盾”的范疇,深化公有資本的概念,澄清“私有制是市場經濟唯一社會基礎”、“市場經濟沒有屬性之分”和“市場萬能論”之類偏見,並剖析了作為“私化經濟學”邏輯支點的“經濟人”假定的非科學性和社會化悖論。

  二、把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作為規定我國社會性質的決定因素與深化改革的主線。該成果沒有沿用前蘇聯編寫的《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以所有制為起點的模式,而是以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對經濟的反作用)的序列展開,但並未削弱所有制關系對社會制度性質的決定作用。該成果認為:社會主義本質論中的“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正是公有制經濟的基本功能,不能把“本質論”與“公有制主體論”分割開來。用系統論的觀點分析,整體是由要素組成的,要素形成結構,結構決定系統的性質。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基本要素,而所有制結構則規定社會制度的屬性,它是社會本質的基礎。按照辯証法規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生產力發展比較落后又是多層次,加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選擇功效,需要形成一個多種成分共同發展的結構,而其中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就構成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整個社會性質是社會主義,同時影響著多種成分的發展和服務方向。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須服務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成分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書中剖析了各種曲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思潮,特別是聯系國內外的經驗教訓廓清了新自由主義、社會民主主義(或“民主社會主義”)同我國踐行的科學社會主義的分野。

  三、凸顯“整體經濟學”思維,著力闡發黨的創新理論。該成果明確提出,要構建整體經濟學,即把生產力、生產關系、交換關系和上層建筑的主要領域作為一個互相作用的運行整體,配置各種經濟和非經濟的“資源”,實現整體良性循環,突出“四位一體”的建設思想,體現社會化歷史趨勢同中國國情結合的規律性及其整體效應。在生產力系統中詳盡闡發了社會主義的科學發展觀,從世界觀和方法論及整體經濟學的視角論述它的特點、內容和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貢獻,並同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先進生產力、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機聯系起來,說明了中國經濟增長理論的新建樹,特別是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自主創新戰略提升為“科技主導經濟發展規律”(概括為社會再生產的“五環論”),並闡述了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理。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際出發,分析了中國二元經濟結構的特殊性,以“五個統籌”為指導論述了農村“兩個飛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業現代化和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同時也探析了我黨對區域發展理論的重大貢獻。該書著眼於現時資本主義市場為主導的整個世界經濟的格局,從客觀規律的高度解析了我國擴大開放的必要性和特殊性,論述與世界接軌的各種經濟形式,堅持社會主義的開放原則,並化解國際市場帶來的各種風險。總結宏觀調控的經驗是該成果的一個重要任務,提出運用好“兩隻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應有之義,不能把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與政府宏觀調控對立或割裂開來。從世界范圍來看,市場經濟愈發達,宏觀調控手段也愈完備,目前已經形成六大系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善於匹配和運用好“兩隻手”,“計劃和市場都得要”,利用好金融、財稅、法律、行政等一切手段彌補與矯正市場缺陷,防止經濟大起大落,並論及有關民生的重大經濟問題。該成果運用系統論闡明實現整體良性循環的原理,尤其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和一大特色。實現整體良性循環(主要是四大循環),是社會化生產方式所要求的最佳狀態,它要求各種社會關系、社會因素和自然因素都能夠互補互約,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整體生命力之源。

  四、把意識形態與分析工具有機聯系起來,用一定的篇幅剖析了一些流行的錯誤觀點。意識形態與分析工具的關系實質上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辯証統一。該成果毫不隱瞞為中國社會主義服務的立場,用科學理論和科學方法為黨的基本路線服務。運用的方法論最基本的也就是實事求是的唯物辯証法。由於客觀情況復雜多變必然存在認識上差異,由於新社會階層叢生、利益關系格局變化勢必會有不同的立場和觀點,由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通過各種渠道施加強大的影響,特別是西化、分化的圖謀,在理論上出現重大問題的爭鳴是正常現象。但最重要的是如何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主流地位,回答各種詰難,澄清被混淆的是非,回應種種錯誤思潮(如“私有化優越論”、“國有經濟低效論”、“兩極分化無害論”等等)。當然,它並不是簡單解說現實政策,雖然各個時期的經濟政策是直接指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精神財富,必須認真積累和消化,但這些具體政策又有時間的局限性,並在變動之中,必須以實踐檢驗為尺度去粗取精,使之系統地上升為理論,源於實踐,又高於實踐。

  五、遵循“唯實”的要旨,以大量事實和數據為平台抽象為理論觀點。“政治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的科學”(恩格斯),該成果以歷史分析為平台立論,分析了世界和中國建設的經驗教訓,力圖弄清楚重大問題,諸如為什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沒有出現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卻出現在經濟落后的國家?為什麼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從強盛走向滅亡?中國能在逆境中蓬勃發展的奧妙何在?中國將遇到多種風險何以化解?這裡包含深刻的教訓和規律性的東西。該成果在實証研究的扎實基礎上立論,改變那種先找理論概念再說事實、用概念剪裁現實的習慣,分析大量案例,把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起來。同時還運用比較的研究方法,做了五個方面比較:(1)中國自身的歷史比較﹔(2)中國的社會主義與蘇聯模式的比較﹔(3)中國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比較﹔(4)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比較﹔(5)中國與已和平演變的國家(主要是俄羅斯)比較。通過比較,找出優勢和劣勢,昭示中國的特色,進而揭示走社會主義道路和改革開放的必然性與特殊性。該成果體現了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融合,運用了大量的自然科學資料。總之,該書力求實現三個“實”:理論思維唯實,行為導向務實,語言表達朴實,甘做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實派經濟學”。
(責編:陳葉軍)